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體育小知識

體育小知識

1.運動創傷知識介紹

2.預防運動損傷的原則

3.運動損傷的處理原則

4.運動後身體恢復的方法

5.運動損傷後的康復訓練

6.運動後身體各部分的恢復

7.運動損傷的具體治療方法

8.小腿抽筋怎麽處理?

-

主題:1。運動創傷知識介紹

壹、運動損傷的分類

(1)運動技術傷。它與運動技術的特點密切相關。少數是急性損傷,如肱骨投擲骨折、跟腱斷裂,多數是過勞傷。

(2)非運動技術損傷。大部分是意外傷害。

二、運動損傷防治的重點

由於運動項目多,運動損傷的種類也多。從發生率來看,運動損傷的特點和防治的重點是不同的。但總的來說,輕傷多,慢性傷多,重、急性傷少。根據對2725例運動損傷的分析,骨折僅占2.5%,脫位占0.5%。這些慢性輕傷,有的是由於壹次急性損傷後處理不當,過早訓練造成的,更多的是由於運動安排不當造成的局部過勞,許多輕傷逐漸積累,屬於運動技術傷。這種小外傷,對非運動員來說往往不算什麽,不影響日常生活,但對運動員的訓練計劃、成績提高、運動壽命卻有嚴重影響。這些慢性輕傷壹般是長期的、難以治療的,可以發生在各種組織中。

(1)肌肉、肌腱、韌帶等慢性輕傷:這類慢性損傷的主要病理改變是創傷性炎癥和纖維結締組織變性。最難的運動損傷之壹是肌腱止點裝置的輕微損傷,俗稱“絕癥”。比如肩袖損傷、棘間韌帶退變、腘繩肌腱損傷、半腱肌和半腱肌腱損傷等等。表現為玻璃體變性、纖維化、截斷、小動脈增生和軟組織硬化,有時變性組織內出現鈣化和骨化,治療困難。除上述情況外,脂肪組織和滑液囊也可因慢性輕傷而發炎。比如膝蓋脂肪墊損傷,膝外側疼痛綜合征等等。

(2)關節軟骨損傷:其主要病理表現為軟骨退變。如髕骨軟骨(10.51%)、各關節骨關節炎等。這種損傷可能發生在急性創傷中(骨軟骨骨折、軟骨骨折、軟骨剝離),但大多數是由勞損引起的。大約68%的髕骨骨軟骨病、64%的足球踝關節病和59%的肘關節病是由勞損引起的。到目前為止,大多數人認為這種軟骨損傷在軟骨損傷後無法再生,或者只有不完全再生,即壹旦受傷,必然會造成永久性損傷,因此很難治療。這也是影響運動員健康,阻礙成績提高和運動壽命的嚴重傷病。壹定要註意預防。

(3)骨組織勞損:疲勞性骨膜炎、骨折最常見。可發生於鎖骨、脛腓骨、跖骨、舟骨、椎板、髕骨、股骨及1和2肋骨。另壹種類型的骨勞損是骨軟骨炎。如脛骨結節骨軟骨炎、跟骨骨骺、肱骨小頭骨骺、髂骨坐骨骨骺、足舟骨損傷、椎體骨骺(非青年圓背)、手腕骨軟骨炎(舟骨、月骨、顱骨)、恥骨骨骨軟骨炎等。目前大部分訓練都是從麅子開始,各種骨化中心慢性損傷的防治必須長期重視。

根據以上所述,在預防中,要註意對新損傷的及時正確處理,更重要的是對排球運動員進行正確的訓練,防止各種組織的工傷(包括日常和傷後訓練)。

三、運動損傷的發生率:

掌握運動損傷的發生規律,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對醫生、教練員和運動員都具有重要意義。

(1)體操運動員容易發生腰(腰肌纖維織炎、棘突骨膜炎、椎板骨折)、肩(肩袖損傷、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腱鞘炎)、膝(伸肌腱膜、髕骨軟骨軟化癥、半月板)、腕(伸屈肌腱腱鞘炎)的損傷。

(2)標槍運動員容易發生肩(肩袖)損傷、肘(肘內側副韌帶損傷和骨關節病)和腰(肌纖維織炎)。鐵餅運動員容易發生膝關節損傷(髕骨軟骨軟化癥)。

(3)籃球運動員容易發生膝關節損傷(髕骨軟骨癥、半月板和副韌帶損傷)。

(4)跨欄運動員容易損傷大腿後側的肌肉。

其他項目也是如此,尤其是慢性傷病。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規定?

(1)體育賽事的特殊技術要求

(2)某些部位的生理解剖薄弱

如果由於某些主觀原因,如過度訓練,上述兩個因素同時起作用,就容易發生運動性損傷。比如籃球運動員最容易傷到膝蓋。就籃球基本功而言,主要特點是半蹲位滑膝、攻、守、剎、踏、上籃。這些動作都需要膝關節在半屈位(30度角)屈曲扭轉,而膝關節的這個角度恰恰是其生理上的弱點,因為膝關節的上下杠桿較長,膝關節的內、外、直韌帶以及兩側肌肉在半屈時處於相對松弛的狀態,無法保護膝關節的穩定性,所以容易發生韌帶或半月板損傷;另外,由於此時膝蓋的穩定性,主要是通過股四頭肌的動作來完成。所以這個時候髕骨既要保護關節的穩定,又要根據籃球動作的特點來拉伸膝蓋,容易造成髕骨軟骨軟化癥。容易得這種病的鐵餅運動員也是如此。

從另壹個角度看,肩關節肩袖損傷的發生率為60.87%,肘關節內側副韌帶為48.48%,腕關節腱鞘炎為43.98%,背部肌肉軟骨膜炎為58%,膝、踝關節骨軟骨病為40.48%。知道了這些規律,我們就可以在治療和訓練中註意了。

四、運動損傷的直接原因:

人體的某些部位存在解剖和生理上的弱點,運動技術對身體的某些部位有特殊要求。這是客觀存在的。有了它,只能說有外傷的可能,但並不是所有的都有外傷。事實上,許多運動員經過多年的訓練,成績穩步提高,沒有創傷。分析,外傷的直接原因如下:

(1)訓練水平不夠。壹般來說,“訓練”必須包括四項內容,即壹般體能訓練、專項技術訓練、戰略戰術訓練和心理道德素質的培養。很多人對訓練內容不全面造成創傷或加重創傷的原因認識不夠。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無論是什麽訓練,都是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專項技術訓練不夠,動作要領掌握不好(條件反射定型不鞏固),容易出現外傷。壹般的體能訓練(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敏捷)不夠,也是運動損傷的重要原因,但往往被忽視。為什麽體育鍛煉不夠容易受傷?以體操為例,體操運動員的腳踝和肩膀是最容易受傷的,這主要是因為這些部位的肌肉和肌腱力量不足。如果力量強,肌肉彈性大,會使關節更穩定,減少肌腱斷裂和磨損的機會。“缺乏耐力”導致更多的傷害。經常看到壹些體操運動員在比賽的最後幾個項目中受傷,主要是由於耐力不足導致疲勞。此時由於大腦皮層的活動處於抑制狀態,已經建立並鞏固的條件性反向連接受到影響——心血管系統無法供應足夠的營養,肌肉和關節反應遲鈍——導致失誤(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運動員也容易失誤)。“速度訓練不足”也會造成傷害。總之,通過壹般的身體訓練,可以在大腦皮層建立各種條件反射聯系。有了這個基礎,學習新技術後就容易掌握了。少受傷是戰略戰術訓練不足造成的。因為是通過個人技能表現出來的,所以也容易被忽略,比如長跑中耐力速度分配不當造成的過度緊張和創傷。綜上所述,從生理學上講,無論哪種訓練,都是建立條件反射連接的過程。要成為壹名訓練有素的運動員,需要壹定的時間和長期的訓練計劃,打好基礎。

(2)如果比賽、教學或教練課組織得不好,有以下幾種類型的損傷:

1.醫務監督缺失:在比賽或訓練中,醫務監督的缺失,或由於教練員和運動員不重視醫生的意見,允許受傷或過度疲勞的運動員參加比賽或訓練,往往會導致運動員的創傷或傷情加重,甚至更為不幸的後果。

2.不符合訓練原則:訓練原則包括自學或熱情原則、直覺原則、系統性和漸進性原則、個別對待和鞏固原則。在教練的過程中,不遵循這些原則也容易造成創傷。循序漸進、系統化的原則對預防傷害具有重要意義。就壹個培訓班或者比賽而言,也需要循序漸進。眾所周知,每堂課或每場比賽都應該做好準備。熱身活動的意義有兩方面:壹是通過全身各關節肌肉的活動和血液循環,使肌肉獲得充足的血液,增加力量和彈性,避免損傷;第二,可以恢復由於休息而減少的條件性反向連接。比如妳要參加壹場足球比賽,妳必須練習運球、頭球和傳球。熱身後,肌肉彈性提高,必要的條件反射恢復,心跳和呼吸次數加快,其他內臟器官也活躍起來,與比賽狀態相似,很容易適應參加比賽。另壹方面,如果沒有做好準備,肌肉僵硬,演奏技巧的條件反射得不到恢復,就會造成創傷。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項目的運動員,不管有沒有受傷,都要個別對待。如果不單獨給予相同的運動量和強度,學習相同難度的動作,素質差的運動員很容易受傷,已經受傷的會加重。

(3)防護不力,競賽組織安排不當,場館設備和防護服損壞或不符合要求。

(4)運動員生理狀態不良,如疲勞、生病或病後恢復期。

(5)不利的氣候因素。

(五)動態創傷的治療原則:

合理安排傷後訓練是治療運動損傷的首要內容,其意義在於:

(1)讓運動員保持良好的訓練狀態,以便壹旦傷愈就能投入常規訓練。

(2)預防受傷後停止訓練引起的各種疾病。

(3)運動損傷,尤其是慢性輕傷,與訓練的技術動作有關。因此,在治療期間,應停止或重新進行這些受傷動作的練習。否則,在訓練損傷動作的同時,很難治愈自然創傷。

(4)訓練還可以增強關節的穩定性和適應性,改善損傷組織的營養代謝。

主題:2。預防運動損傷的原則。

預防運動損傷的原則如下:

1.加強訓練,遵守訓練原則。

2.在運動中加強保護和幫助:教練保護和幫助的方法不當(如體操),或缺乏保護和幫助,都會造成創傷。對於運動員來說,也要學會摔倒時自我保護的各種方法,比如落地時利用適當的翻滾動作緩沖外力。此外,運動員還要學習各種支撐帶和防護帶的使用方法和註意事項,各種防護設備、工具和場地也要符合預防損傷的要求。比如海綿坑和墊子,是體操訓練必不可少的裝備。

3.加強運動員的醫療監管。

主題:3。運動損傷的治療原則。

由於運動技術的難度和強度大,骨骼和關節的負擔重,而且要按期比賽,爭取最好成績的任務,對運動損傷治療的要求很高。其原理是:

①合理安排傷後訓練:這是治療運動損傷的首要內容。為了使運動員能夠保持已經獲得的訓練水平,壹旦傷病恢復後能夠迅速投入到常規訓練中,防止因傷病後突然停止訓練而導致的“停訓綜合征”。通過肌肉力量練習,可以防止受傷部位肌肉萎縮,加強關節穩定性,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改善受傷部位組織代謝和營養,消除粘連,縮短修復時間。運動員應避免在受傷後完全停止訓練。為了達到合理安排的目的,必須采用三位壹體的工作法,即由醫生根據傷情、損傷機制、解剖弱點提出哪些動作應該避免或減少,哪些肌肉應該加強,再由教練提出具體的綜合和傷病訓練方案,供運動員研究試用,並詳細記錄他們的反應,然後共同制定新的方案。只有反復練習,訓練安排才能更加合理。

②使用膠布支撐帶或保護帶:其目的是防止再次受傷,保護受傷關節,使運動員能迅速投入訓練。

③局部治療”如按摩、理療、藥物外敷、局部封閉(常用的有奴佛卡因、可的松、透明質酸酶、糜蛋白酶、生理鹽水、10%葡萄糖溶液、當歸註射液等。)具有消炎止痛、改善傷口代謝、消除水腫、加速愈合、消除疤痕粘連、攣縮等作用。均有壹定效果,但應用壹定要及時、適量,尤其是封閉藥物不宜頻繁使用,否則會造成粘連,增加軟組織脆性,更易受傷。

④註意系統治療:運動損傷的發生往往與全身狀況不佳有關。治療過程中還應註意改善全身狀況,如口服中藥,補充維生素B、C、E等。

主題:4。運動後的恢復手段。

1.醫學生物學的恢復手段:水浴、按摩、蒸氣浴、電興奮、鹽浴、電睡眠、蘇打浴、紅外輻射等。

2.增加營養,加速恢復:這裏需要註意兩個問題:壹是身體在承受不同負荷後,需要補充所缺的東西,時不時吃得越多越好。第二,人們在努力尋找既能提高運動能力,又對深思熟慮沒有副作用的營養物質。比如運動員長期使用小麥胚芽油,對增強體力,加速恢復有很好的作用。還要註意各種營養素的合理搭配。比如運動後吃不同的糖,對身體不同部位糖儲存的恢復有不同的影響。果糖有利於肝糖原的恢復,葡萄糖和澱粉有利於肌糖原的恢復。普通人每天攝入壹克蛋白質不需要公斤體重就夠了,而運動員需要加倍,舉重運動員需要更多,因為肌肉的增長主要靠蛋白質。如果供給不足,就會造成運動疲勞。維生素是運動員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運動能力的恢復密切相關。維生素不能合成,也不能在體內合成。

目前,壹些運動員依靠興奮劑來加速身體恢復,這應該被禁止,因為它的副作用很大!!!

3.教學手段和方法:為了加速運動員身體的恢復,應根據負荷的性質決定間歇的時間和方式;在培訓班上穿叉,采取壹些輕松有節奏的訓練手段,有利於恢復;根據人體生物鐘規律,安排每天的訓練時間成為習慣性的刻板印象,既節省了神經能量,也有利於身體的恢復。

4.心理恢復手段:主要采用心理暗示、放松訓練、氣功、生物反饋等手段進行恢復。還可以利用運動員的興趣愛好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來轉移註意力和精神緊張。

5.利用主動休息加速恢復:休息有兩種方式,壹種是靜態休息,壹種是主動休息。為了加速身體疲勞後的恢復,兩種方式應該結合起來。從代謝的角度來看,當運動導致力竭時,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可以比運動後靜態休息消除得快得多。所以運動後積極休息,可以加速恢復,對下壹次是有好處的。

主題:5。運動損傷後的康復訓練。

運動損傷後的康復訓練

運動損傷治療的重要任務是使受傷者盡快恢復訓練,按時參加比賽。因此,傷後康復訓練比普通人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急性運動損傷的康復訓練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損傷病理,康復訓練的原則也不同。

(1)韌帶損傷:受傷者在傷後1~2天可以在膠布支撐帶的保護下開始練習。韌帶部分斷裂固定3周,完全斷裂固定3~6周。長時間和天賦因地點而異,腳踝短,膝蓋長。在固定期間,局部關節周圍的肌肉也要做壹些除了全檁活動以外的活動,運動量要逐漸增加。比如膝關節副韌帶斷裂,早期要做股四頭肌抽搐運動,每天兩組各30~40次,幾天後再做直腿擡舉運動。固定後要進行直腿擡起和負重練習、屈膝練習(被動和主動)、自行車蹬踏練習、伸膝和抗阻練習以及負重深蹲。踝關節韌帶骨折固定期間,應做趾伸屈運動。固定後要註意加強踝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特別是後部肌肉的鍛煉,如提踵、踮趾、走趾等,以增加踝關節的穩定性。那些舊傷未修復的人應該特別註意這些練習。

運動損傷後的康復訓練;

(2)肌肉斷裂:完全性肌肉斷裂的訓練原理與肌腱斷裂相同。部分肌肉骨折就不壹樣了。道德上要把受傷的肢體放在拉長受傷肌肉的位置,用石膏固定或進行體位治療。目的是防止受傷的肌纖維因瘢痕攣縮而縮短,使道德在運動中被拉伸,而正常的肌纖維無法發揮作用。以國繩肌部分斷裂為例。受傷壹周後,可以開始練習拉長受傷的肌肉。取坐位,伸直受傷的膝蓋,將健足放在患腿下並向前彎曲,逐漸拉長疤痕。還可以做抗阻練習,增加俯臥位的國繩肌的肌肉力量。傷好後壹個月,就可以正式訓練了。

(3)關節軟骨損傷:損傷在非負重區。手術去除遊離骨碎片後,傷口愈合後可以負重。還有練習屈伸和肌肉力量。壹個月後就可以參加正式培訓了。傷在負重區。如果是無脫位型骨軟骨骨折,要固定六周,同時做全身和關節周圍的肌力練習。受傷或手術的部位在關節負重區。因為新生的肉芽創面只能通過打磨形成玻璃軟骨,組織不能因活動而脫落或出血,所以無負荷的關節伸屈活動應在傷後或術後兩周進行。4-5周後,妳應該下到地面,保持體重。大概半年後,受傷部位的軟骨面會變成正常的關節軟骨,然後就可以開始常規訓練了。

慢性損傷康復訓練的運動量可根據癥狀嚴重程度、損傷病理、個人特點和項目技術要求安排。以肩袖損傷為例。只在某個動作有疼痛感的人,如果準備活動後沒有痛感,可以正常訓練。熱身活動後不感到疼痛者應減少訓練,熱身活動後仍感到疼痛者應停止局部訓練。

糾正錯誤動作的做法:比如投擲手肘的患者,在投擲時要強調前臂向前彎曲,手腕彎曲出槍,防止手肘過度拉伸外展。俯臥跳高時,制動腿的起跳角度應為170度或稍大。小於140度容易發生髕腱炎,髕腱炎患者的疼痛可以通過改善角度來緩解或逐漸愈合。

發展代償功能的練習:如果肘關節過重無法伸直,應改變訓練內容,重點訓練小臂的腹、肩、腰、膝的爆發力,這樣往往可以提高成績,不會加重肘關節損傷。

加強關節穩定性的肌肉力量訓練:如肩袖損傷時,應加強三角肌力量的訓練,保護肩袖肌肉。方法是屈肘、平擡肩、放杠鈴進行負重練習,既能保證訓練規律,又能促進傷病恢復;輕度髕骨軟骨軟化癥患者,常以120度下蹲,可發展肌力,消除癥狀。下蹲時間從三分鐘開始,逐漸增加到20分鐘。先蹲空,再蹲重。

消除粘連,改善血供的訓練:比如跟腱腱炎,可以用全腳慢跑的方式治療,從100米開始,逐漸增加到200米。

發展肌肉力量協調性的訓練:如果民族繩肌容易受傷,要註意民族繩肌力量的發展,與股四頭肌力量保持比例平衡。

主題:6。運動後身體各部分的恢復。

1.運動後能量物質的恢復

從機體消耗和回收物質能量的角度來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運動時能量物質的消耗大於回收,因此能量物質減少,各器官工作能力降低;第二階段:運動後能量物質的回收大於消耗,於是能量物質和各器官的工作能力逐漸恢復到原來的水平;第三階段:過度恢復階段。運動時消耗的能量和物質不僅恢復到原來的水平,甚至在壹段時間內超過原來的水平,壹段時間後才逐漸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運動後人體能量物質恢復過程的長短和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及過度恢復的程度,與負荷(消耗程度)、運動的性質、運動的強度和持續時間、運動員的訓練水平、各器官系統的功能狀態、恢復措施的安排等密切相關。

過度恢復機制是訓練-提高-再訓練-進壹步提高的生理生化基礎。研究表明過度回收是客觀存在的。

2.心血管功能恢復

運動員在負荷下心率最高可達220次左右,每搏輸出量可達265,438+02 ml,每分鐘輸出量(心率*每搏輸出量)可達40升。此時在運動負荷下心率和每搏輸出量增加,從而增加每分鐘輸出量。血壓的變化在運動開始時增加,隨運動強度逐漸增加,直至最高值。舒張壓保持不變或略有下降。

心血管功能的恢復有壹個特殊的規律:負荷前半段的恢復過程很快,約占恢復值的70%,後半段的恢復過程很慢。比如跑完400米,心率200次。如果測量每分鐘的脈搏,會發現前兩分鐘的脈搏迅速下降到每分鐘120次左右,完全達到運動前的水平。比如間歇訓練法的間歇時間,往往是以恢復的客觀指標為依據的。壹般區間心率未知低於120-130次,也就是下壹次鍛煉會得到更好的訓練效果。

3.呼吸功能恢復

運動訓練改變了呼吸功能,是保證氧運輸的重要條件之壹。訓練後,呼吸頻率可由每分鐘65,438+06-65,438+08次降至8-65,438+02次,呼吸深度可增加300 ml以上,膈肌提升幅度可增加2 cm左右,呼吸差可由5-7 cm增加至9-65,440。所有這些變化都可以擴大呼吸表面積,提高散氣能力。已有研究證明,在呼吸功能恢復過程中,運動員的血氧恢復比非運動員快得多。

為了加速運動後呼吸功能的恢復,使身體獲得更多的氧氣,呼出二氧化碳,需要註意呼吸方法。有些運動員運動後只是做表面的過度換氣,不會起到任何作用。重要的是加深他們的呼吸,深度要達到肺活量的60%以上。要特別註意加深他們的呼氣。只有呼氣才能減少肺部氣體的體積,從而增加吸氣的體積,吸入和排除更多的新鮮空氣。

4.肌肉系統功能恢復

訓練後不僅觀察肌肉體積和形態的變化,還觀察生化變化。ATP、CP、糖原和肌紅蛋白的濃度均有顯著變化。

加速肌肉恢復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按摩、淋浴、理療等。然而,特別重要的是要提到運動員積極的自我放松練習。實踐證明,采用這種方法的運動員可以迅速消除肌肉僵硬,明顯減輕肌肉酸痛。

5.神經系統功能恢復

就人體器官而言,疲勞首先出現在神經系統,所以恢復首先在神經系統,其次是心血管和呼吸功能的恢復,最後是肌肉的恢復。了解這壹順序,對於合理安排各種訓練內容和手段具有現實意義。

運動員在比賽中經歷過心理緊張,他們的心理活動來自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活動。當大腦皮層疲勞時,註意力、反應能力和適應能力都會下降。因此,可以通過測量反應速度和建立分化抑制的準確性來評估神經系統的恢復。

對於協調性和技術難度極高的練習,要註意練習之間神經系統的恢復。然而,壹些教練和運動員往往只關註肌肉的恢復。人是壹個整體,中樞神經是控制系統,肌肉和內臟是被控制的器官。所以神經系統功能的恢復也很重要。

主題:7。運動損傷的具體處理方法。

對於經常參加健身運動的人來說,各種運動事故都有可能發生。常見運動損傷的處理方法有“冷敷”和“熱攻”,中西醫結合,壹定要註意治療時機。

“冷敷”是用低於人體體溫的冷水和冰塊刺激患處進行初步治療,具有止血、退熱、鎮痛、麻醉、消腫的作用。方法是將毛巾用冷水浸泡後放在受傷部位,每兩分鐘左右換壹次;或者將冰塊裝入塑料袋中外敷。在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如挫傷、關節韌帶扭傷、早期肌肉拉傷等情況下,此法可使血管收縮,減輕局部充血,抑制感覺神經,緩解癥狀。冷凍療法適用於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如挫傷、關節韌帶扭傷、早期肌肉勞損等。傷後24 ~ 48小時內,這種方法比較有效,但過了這個時間,就要采用熱敷。"

“熱攻”是通過熱療促進局部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促進淤血和滲出物的吸收,具有消腫、淤血、止痛、鎮痛、減少粘連和損傷愈合的作用。常見的方法是將毛巾浸泡在熱水或熱醋中,放在受傷部位,每次30分鐘左右。熱敷適用於中、晚期和慢性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冷敷”和“熱攻”可以更好的處理早期運動損傷。但是對於壹些舊傷,還是需要中西醫結合治療,才能更好的消除病根。這些方法包括中醫療法和西醫手術。

中醫藥物療法主要是利用各種草藥的不同藥理特性,通過外敷達到清熱、消腫、止痛、舒筋、生肌的作用。壹般來說,口服雲南白藥、大爹丸、七厘散、三七片、傷痛寧片,可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主題:8。小腿抽筋怎麽處理?

抽筋在運動生理學上稱為“肌肉痙攣”,是指肌肉不由自主地收縮。在體育鍛煉中,最容易痙攣的肌肉是小腿腓腸肌。主要原因是:

(1)體內鹽分流失過多。劇烈運動時,身體因大量出汗而流失過多鹽分,破壞體內電解平衡。因為體內氯化鈉含量過低,肌肉和神經的興奮性增加,肌肉痙攣。

(2)肌肉收縮和舒張功能障礙。在運動過程中,由於肌肉的快速連續收縮,放松時間過短,破壞了肌肉收縮和放松交替進行的協調關系,引起肌肉痙攣。這種收縮強烈,抑制放松的痙攣更容易在肌肉疲勞時發生。

(3)冷刺激。在寒冷的環境中進行體育活動時,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活動,肌肉受到寒冷的刺激,往往會引起肌肉痙攣。

肌肉痙攣時,局部肌肉堅硬或腫脹,疼痛劇烈,壹時不易緩解。經過壹些緩解後,他們仍然感到不舒服,容易再次抽搐。

當肌肉痙攣發生時,通過緩慢用力,持續牽拉,可以使痙攣的肌肉得到放松,消除疼痛。小腿抽筋時,可以平躺在地上,用另壹只手抓住前腳掌,伸直膝關節,用力拉;也可仰臥或仰臥,伸直雙膝,用伴侶的手托住雙腳抵住腹部,適度用力前傾,用伴侶的手將腳背慢慢向後推,同時推、揉、捏小腿肌肉,可緩解痙攣。

  • 上一篇:受曹雲金的影響,她離開了德雲社。10年後,燒餅用眼淚揭示了什麽真相?多虧了郭德綱?
  • 下一篇:初中壹課後的文言文及其翻譯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