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四川、浙江、江蘇、廣東的養蠶業最為發達,病毒病造成的損失約占蠶病總損失的70-80%。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病是蠶業生產中最常見、危害最大的蠶病,病後期常產生膿液,其中含有大量的多角體病毒,俗稱膿病。
多面體的形狀各不相同,多為四邊形和六邊形,多面體的大小從0.5到15μ不等,壹般為2到6μ(圖1)。病毒顆粒呈桿狀,大小為400×90納米(圖2)。在病毒顆粒的超微結構中,最引人註目的是
顆粒的壹端有壹個乳頭,被認為是病毒感染細胞的吸附裝置(圖3)。
家蠶NPV的DNA含量約占病毒顆粒的10%。在電子顯微鏡下,這種雙鏈DNA是壹種松散的環狀分子,也是壹種線性分子,有些線性分子的長度可以達到10 ~ 36U。家蠶NPV-DNA的分子量經計算為75×10道爾頓(圖4)。病毒病的預防和控制在中國各蠶區已采取各種措施來預防和控制蠶膿病。①培育抗病品種,因為家蠶對病毒病的抗性在種與種之間差異很大,而且這種抗性是遺傳的。(2)改進管理技術和飼料調節,避免創傷性感染,使用藥物預防。③研究化學防治。蠶體消化液中含有多種抗病毒物質,尤其是紅色熒光蛋白,為家蠶病毒防治帶來了新的前景。家蠶質型多角體病毒(家蠶質型多角體病毒)。
該病毒由江蘇鎮江蠶業研究所於1955發現,壹般胞質型多角體病毒多形成於胞質。
中腸化膿病蠶體內存在CPV多角體和遊離病毒顆粒。六面體、二十面體形狀常見,偶爾也有大小不壹的不規則形狀。壹般二十面體的大小為0.9 ~ 2.7微米,六面體多面體壹般大於二十面體(圖1)。
病毒顆粒呈球形,二十面體,直徑60 ~ 70 nm。它們有兩層蛋白質外殼和十二個尖端,每個尖端向外伸出壹個由四節組成的五角形中空突起,具有吸附宿主細胞和註射病毒核酸的功能,從而引起病毒感染。內殼的中心是病毒的核心,約占整個病毒顆粒直徑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