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是多個相鄰毛囊、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或由多個癤融合而成。病原體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其特點是開始時有多個小米狀膿頭,塌陷後呈蜂窩狀,易向深部及周圍擴散,範圍較大,甚至可達30厘米以上。屬於中醫“頭疽”的範疇,多為外感風溫毒,內臟藏毒所致。
疔瘡是壹種急性傳染病,起病急,危害大。大多數發生在面部、手部和足部。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面部發黃,危及生命,還會損傷肌肉骨骼,影響手腳上的功能。包括西醫的癤、癰、疽。蛇頭癤子是指發生在手指末端的癤子,腫得像個蛇頭。
方毅清舒湯
來源“外科終身收藏”
由金銀花20克、連翹10克、黃芩10克、滑石15克、車前子10克、花粉10克、赤芍10克、薄荷6克、蓮藕10克、生甘草5根組成。
功能:清熱解暑,利濕消腫,解毒。
適應癥:夏秋季,患處結塊,呈錐狀,單個或多個,胸悶,食少,尿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二熱癤方
金銀花補20克。
功能清熱解毒,涼營涼血。
適應癥:患部突起,呈錐形,灼痛,化膿潰爛,數日痊愈,或有發熱口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三五肖偉毒飲
來源《醫宗金鑒》
由金銀花、紫花地丁、白子菜、公英、野菊花和少量酒組成。
清熱解毒的功能。
小癤子只有壹兩個,很多可以擴散到全身,或簇在壹處,或壹個接壹個。
本方可清除金銀花的氣血熱毒,紫花地丁、白子菜、蒲公英、野菊花的清熱解毒,尤其是清熱解毒功效強,能活血消腫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房四防風童生散
來源《玄冥論方》
由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各6克,石膏、黃芩、桔梗各65438±02克,滑石20克,甘草65438±00克,荊芥、白術、梔子各3克組成。
功能:滋陰清熱解毒。
適應癥:癤腫越來越頻繁。分布於全身,癤子較大,容易轉為壞疽。
本方以麻黃、荊芥、防風、薄荷疏風解表,以大黃、芒硝清熱通便,以滑石、梔子清熱利濕,使內熱二便。石膏、黃芩、連翹、桔梗能清肺胃熱,當歸、川芎、白芍養血、白術、甘草能益氣和中。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五厘膿湯
來源《醫宗金鑒》
它由黨參6克、生黃芪10克、白術3克、當歸6克、穿山甲3克、白芷3克、升麻2克、皂角5克、青皮2克、甘草2克組成。
功能益氣活血,通裏透膿。
主要用於治療氣血不足,癰必潰爛,體虛邪強,膿不潰爛,紫郁不生膿,根底足散,舌淡苔白,脈弱緩。
本方治療因氣血虧損所致。處方中的黨參、黃芪、白術、甘草均有益氣作用。穿山甲、皂莢、白芷、青皮潰瘍排膿;當歸養血活血。其配伍特點是益氣升降,托裏透膿,使氣盛而降,膿升而泄。臨床應用:本方為治療癰、膿腫、化膿、氣虛的方劑。因氣血虧損,壞疽生膿熟而不潰爛,見紫窪無膿。如果疼痛劇烈,加入乳香和沒藥;氣虛面色萎黃者加熟地黃、枸杞子;陽虛畏寒、偏紫抑郁者可加鹿角、肉桂。用於各種化膿性疾病,如產後缺乳、心悸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半饑三次,每次用少許酒送服。不要使用它,如果潰瘍已經崩潰。
防六脫李丁痛湯
來源“正宗手術”
由熟地黃15g、當歸9g、白芍9g、川芎9g、乳香7g、沒藥7g、罌粟殼6g、肉桂2g組成。
功能:補血,化瘀,止痛。
適應癥:用於治療潰瘍後體虛、血虛疼痛患者。
處方中的當歸、熟地、白芍、川芎能補血活血。肉桂溫經助陽,疏通血管,散寒止痛;乳香、沒藥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罌粟殼是用來止痛的。各種藥物都發揮了作用。臨床應用:本方為養血化瘀,內撐止痛之方。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半饑三次。熱盛者勿用。
方芪陽和湯
來源《外科辨證論治文集》
包括熟地黃30克、鹿角膠9克、白芥子6克、肉桂3克、麻黃3克、生甘草3克、姜炭2克。
具有溫陽補血、散寒化滯的作用。
主要用於治療陽虛寒凝所致的陰疽、骨疽、壞疽、流涎、痰核、膝風,局部腫脹無頭,膚色不變,疼痛不熱,舌淡苔白,脈沈細;外科經常用陰證治療所有的潰瘍。
治療陰疽的方藥屬於陰寒之證,因營血不足,寒痰凝滯,筋骨、血管、關節不通而形成。所以我們重用熟地黃溫血養血;鹿角膠填精補髓,強筋骨,助生地養血;加工過的生姜、肉桂可溫中,以溫經散結,化解寒凝痰濁;麻黃開餐桌之路;白芥子能祛除皮外痰,與溫補藥同用,能補而不膩,通而不散;生甘草有解毒的作用。本方配伍特點為溫補血虛,溶陰凝寒痰,回陰補陽,散寒化痰。
藥理抑制結核桿菌,擴張血管,強心,利尿。地黃具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提取物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巴回陽散煎
來源“正宗手術”
由附子、人參、黃芪、當歸、川芎、茯苓、陳皮、枸杞子、山茱萸6克,木香、甘草、紫草、蒼術、厚樸、紅花、獨活3克,燉姜5克,皂角6克,米酒30毫升組成。
功能補氣升陽,扶毒消癰。
【主治】用於治療陰發背癰,初不腫不痛,不熱不紅,硬如牛皮,硬如頑石,背後皮暗紫,根足扁平,軟凹無膿,不腐皮,體冷,四肢倦怠,脈細。
處方中的附子、人參、黃芪能補氣升陽,從而扶正祛寒。川芎、當歸、紅花活血養血通絡;蒼術、厚樸、陳皮、茯苓性溫、燥、寒、濕,以消陰凝之邪。諸藥合用,起到扶正祛邪,化陰為陽的作用。臨床應用:本方為治療陰疽危證的方劑。是基於外陰生不起壞疽,根足扁平柔軟,皮膚黝黑無生氣,無膿無腐,體寒,脈細。可用於治療化膿性感染,如瘡、癰、潰瘍合並全身性敗血癥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三次服。
方九
源頭在民間和醫學界傳播。
包括大黃、黃柏和五倍子。選擇1種,每種30g,或者三種同量。
主治疔瘡。
用法:研成細末,用醋適量,調成糊狀,敷於患處。每天4 ~ 5次。
方時
源頭在民間和醫學界傳播。
由巴豆6克,生姜10克,大黃6克,桂圓20克組成。
主治:早期疔瘡。
用法:將藥搗碎,與面粉混合,塞入鼻孔,左右交替,1,每日4次,3天為壹療程。
防蝕壹沈工內脫散
來源“正宗手術”
它由當歸6克,白芍、川芎、茯苓、陳皮、附子、穿山甲各3克,人參、黃芪、白術各5克,炙甘草、木香各2克,燉姜、大棗各6克組成。
功能補氣血,溫陽助毒。
主治:用於治療氣血兩虛、寒邪郁結、潰瘍扁平、腫痛暗沈、體冷、舌淡、脈弱等引起的慢性潰瘍。
配方中的人參、黃芪、白術、炙甘草、茯苓、大棗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當歸、白芍、川芎補血活血;附子溫陽散寒;穿山甲散滿膿汁。各種藥物的組合有* * *支持毒素滲透到外面的作用。臨床應用:適用於蜂窩組織炎、乳腺炎、各種化膿性瘡瘍、貧血、心肌勞損、心力衰竭、氣血不足、寒邪郁結、四肢冰冷。加入鹿角和肉桂。對那些疼痛者,添加乳香和沒藥;感冒發熱者加麻黃、白芷。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半饑三次。內服藥物的同時,外用溫散箍毒。
芳詩爾
源頭在民間和醫學界傳播。
由新鮮馬蘭頭100g和適量白酒組成。
主治:癤癰。
使用前,只需加少許鹽,用酒搗爛,敷於癤癰患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