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取汁小湯,每日65438±0劑,溫服2 ~ 3次,6劑為壹療程。也可按古方劑量制成口服液,每次1 ~ 2片,每日3次,服用1 ~ 3周。
【主治】溫肺解表。主治支氣管哮喘、咳喘、痰多稀、舌苔白滑或惡寒、發熱無汗。
功效張建國等用本方治療30例,總有效率為86.7%。張指出,本方治療外感哮喘的療效明顯優於內源性哮喘和混合性哮喘。陶凱等人用此方加黃芩、紫蘇、萊菔子、丹參治療支氣管哮喘,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玉仙丹的原料是蛞蝓20,浙貝母15g。
方法:將蛞蝓洗凈切碎,浙貝母磨成粉末,混合均勻,制成綠豆丸。1.5 ~ 3g每天服用兩次,連續服用1 ~ 3個月或更長時間。
主治:清熱化痰,平喘。主治:支氣管哮喘、痰多、口幹、舌紅、苔黃膩。
上海華山醫院用此方治療64例,總有效率為865438±0.2%。哮喘急性發作時,定喘丸與定喘湯合用(飲愈仙丹對支氣管哮喘的即時療效不顯著)。定喘湯治療後,用玉溪丹控制發作。在非發作期或發作較輕時,還可配合荷車大棗丸、金匱腎氣丸、二冬膏等輔助療法,可提高愈癇丹的療效。
解川丸的原料是花椒網240克。炒紫蘇200克,炒地龍200克,五味子200克,淫羊藿160克。
制備方法是將藥物研成細末,蜂蜜煉為丸,每丸重65438±00g,發作期每日服3-4丸,緩解期每日服2丸。20天就是1個療程。
主治:化痰、降氣、平喘。適應癥:支氣管哮喘。
治愈85例。結果:基本治愈28例,顯效47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88.3%。
紫蘇、白花前胡各10g,馬兜鈴、川貝母、地龍、甘草各6g,蒺藜、白鮮皮各15g,苦參3g。
方法:水煎600 ml,每日1劑量,分三次服,小兒減半。
主治:清熱化痰,解痙平喘。適應癥:支氣管哮喘。
去除苦參、馬兜鈴,加入麻黃、射幹各10g;;發熱哮喘者加黃芩,或服用麻杏石幹散1包,紫菀12g;用於咳嗽患者;痰多者加天竺黃10g。緩解期用金水劉軍湯、金匱腎氣湯。急性呼吸道感染補充抗生素。治療114例。結果:顯效28例,好轉53例,無效13例,近期控制20例。總有效率為88.6%。
白芥子粉由白芥子、延胡索、細辛和甘遂等份制成。
將中藥* * *準備研成細末,用鮮姜汁準備6個藥餅,分別敷在京白老、舒菲、高芒三個穴位上,用膠布固定,半小時至兩小時後取下,每日1次,6天為1個療程。
主治溫肺散寒,調經通絡,化痰平喘。主治:支氣管哮喘,表現為咳嗽、氣短、胸悶、咯痰稀白或涎沫,常感冒或冬春季,口幹或渴熱飲,舌質淡紅,苔白或膩,脈滑。
用此方治療130例。結果表明,治愈75例,有效40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88%,優於對照組(抗生素聯合氨茶堿、酮替芬),差異顯著。
血府逐瘀湯加減由桃仁12g、紅花9g、當歸9g、生地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桔梗5g、柴胡9g、枳殼9g、紫蘇12g、炙麻黃12g、葶藶子9g、甘草6g組成。
方法: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服用,1個月為壹療程。
主治: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宣肺平喘。用以下兩種或兩種以上癥狀治療支氣管哮喘:口唇發紺,四肢冰冷面色青灰色,手指甲發紺,指尖溫熱或皮膚指甲錯誤。頸靜脈膨出,舌質青紫或有瘀點,舌下靜脈紫暗,口脈細澀。
功效與表寒,去除生地,將麻黃改為麻黃,加入紫蘇葉和桂枝;結合寒邪,加入幹姜、細辛;加入黃芩、魚腥草和石膏。屬於肺腎兩虛的慢性哮喘,地易備。加入紅參、蛤蚧、黃芪和紫河車。治療61例。結果:治愈21例,好轉35例,未愈5例。
加味麻杏益肝湯原料為麻黃9g、杏仁15g、薏苡仁30g、甘草6g。
配方壹:加入半夏20g、陳皮20g、茯苓15g、紫蘇子20g、萊菔子20g;配方二:大黃10g(以下)、芒硝10g(口服)、陳皮12g、桔梗15g、葶藶子10g、黃芩15g;配方三:加入桑白皮20克,梔子12克,沈香12克,厚樸15克,龍膽草20克,白芍15克,蛤粉15克。
方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2周為壹療程。
主治: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強身利尿。治療支氣管哮喘。
方壹主要用於治療痰濁阻肺:咯痰多而粘,咳嗽不爽,胸悶納差,舌苔白膩,脈滑;ⅱ號方主要用於治療痰熱壅肺:發熱,咳嗽喘息,痰黃稠,胸悶,大便幹燥,舌紅,苔薄黃或膩,脈滑;ⅲ號方主要用於治療肝火犯肺型:平時憂慮氣滯,伴有精神刺激,突然呼吸困難、氣短,甚至胸痛,可伴有失眠、心悸、苔薄、脈細。
該方已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140例。結果:I臨床對照(1療程內癥狀體征完全緩解)顯示顯效56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