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分析近期感冒流感的起源:太平惠民和劑居方與小兒證的直接判定——扶正解表方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桔梗、甘草、生姜、薄荷具有散寒濕、益氣解表的作用。主治:氣虛,外感風寒濕表證。惡寒強熱,頭頸強痛,四肢酸痛,無汗,鼻塞重,咳嗽有痰,胸膈脹滿,舌淡苔白,脈浮而不按。(此方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痢疾、過敏性皮炎、濕疹等患者。)用法粗糙。每次取兩元(6克),壹杯水,加少許生姜和薄荷,同時煎七分熟。隨時服用,涼則熱,熱則溫(現代用法:煎服,用量按原比例減量)。忌用本方辛、溫、香、燥之品。若因暑熱濕熱,腸內汗蒸而致腹瀉,則切不可誤用。如果不是外感風邪、寒濕、寒熱無汗,不宜服用。(方中藥物多為辛、溫、香、燥,外感風熱、外感陰虛者忌用。疫病引起的痢疾,結腸內的濕熱,壹定不能用。)藥方可以解決人體的虛損,感受風寒濕邪。致病因素是相互正交的,陽氣不足不能祛邪。所以它討厭寒冷,強熱不出汗,頭疼四肢酸痛。風寒侵肺,肺不知,故鼻塞重,咳嗽有痰。胸膈飽滿,舌苔白膩,脈浮潤,為風寒濕證。因此,治療宜益氣解表,散寒除濕。處方中的羌活、獨活均為君藥,辛溫散,治全身風寒濕邪。川芎活血祛風;柴胡辛散舒筋,為臣藥,助羌活、獨活祛外邪止痛。枳殼降氣,桔梗開肺,前胡化痰,茯苓滲濕,為佐藥,益肺氣,化痰祛濕,止咳。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姜,薄荷,發散寒,都是輔料。用少量人參補氣,使正氣充足,邪氣外出,發汗時祛寒濕,也是佐藥之義。這個處方原本是為兒童設計的。因小兒元氣未滿,用少量人參補元氣,正如《醫方考》所言:“養其正氣,散其邪毒,故稱敗毒。”後人將其推廣用於老年人,產後,大病未愈者,體虛感寒濕者,見表寒證者,往往有多重功效。於昌也認為:“患外邪之人,必先發汗驅之。只有那些朝氣蓬勃的人才開始利用藥物的潛力。對於元氣弱的人,雖然醫學是俗人,但氣從之(nei)弱,輕者出不去,困之,重者可隨元氣縮進去,發熱無窮。.....所以虛弱的身體壹定要用人參三分、五分、七分,加在外用藥裏對元氣的幫助更小。以為驅魔之主會使邪靈得藥,並非意在滋補弱者。”(暗示草)俞的方子,往往既用於初治疫疾,又用於治療外感之邪引起的痢疾,使困於其中的邪從外而治,稱為“逆水行舟”之法。
上一篇:幹脫皮用什麽護膚品比較好?下一篇:帶狀皰疹吃什麽食物對恢復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