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便於後面概念的理解,我們先通過物理中的壹個問答,建立壹些基本概念和思路。
為什麽會有引力?
物質的質量產生引力,我們會壹步步解釋。
先明白什麽是物質。讓我們通過壹系列的概念來逐漸了解什麽是物質。(篇幅有點長,有很多概念要理解。畢竟這個問題比較復雜。)
物體的質量隨著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因為根據相對論,物體的速度不可能無限增加(沒有什麽能超過光速)。如果壹個物體總是受力但速度不能無限增加,只有壹種可能,物體質量變大,力的加速作用減小。(物體上的合力等於質量和加速度的乘積F=ma)
質能轉換。物質的質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轉化,即質量可以轉化為能量,能量也可以轉化為質量,不違反能量守恒和質量守恒定律。質能關系:e = MC ^ 2。
電荷和磁極互相排斥,異性相吸。變電會產生磁,變磁會產生電。磁場的變化產生電場,電場的變化也產生磁場。變化的電場和變化的磁場構成了壹個不可分割的統壹的場,這就是電磁場。
量子是現代物理學中的壹個重要概念。它最早是由德國物理學家M·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他假設黑體輻射中的輻射能量是不連續的,只能是能量基本單位的整數倍,從而很好地解釋了黑體輻射的實驗現象。後來的研究表明,不僅能量表現出這種不連續的分離性質,角動量、自旋、電荷等其他物理量也表現出這種不連續的量子化現象。壹個物理量如果有最小的不可分的基本單位,就是量子化的,最小的單位叫做量子。比如“光量子”(光子),是具有壹定頻率的光的基本能量單位。擴展的量子力學和量子光學已經成為不同的專業研究領域。它的基本概念是所有有形的財產都是“可量化的”。“量子化”是指其物理量的數值是離散的,而不是連續的、任意的。普朗克長度(10-33 cm)的小圓是物質和空間微觀結構的基本單位。普朗克時間(10-43s)是時間量子之間的最小間隔。
物質的起源是單位空間的運動,也可以說是量子的運動,因為我們知道任何物質的運動都會增加質量,當速度接近光速時質量的增加會更加明顯。比如電子的自旋形成了某個小空間的質量,E = MC ^ 2”m = E/C ^ 2,質量也是物質。任何物質都是由運動的光子(量子)組成的,而靜止的光子不是。質量和能量的轉換公式是e = MC ^ 2,所以如果反過來想,物質的起源是沒有質量的空間(量子)的運動,是正負物質的湮滅將物質完全轉化為能量,所以任何物質都不是固體,只要條件合適,都可以通過,之所以有支撐力之類的是空間之間電磁場的排斥。光子照在物質形成的空間也會反射,會看到物體,用手觸摸。手的粒子場力和物體的粒子場力是相互排斥的,否則手會穿過物體,所以任何物質都不算什麽,只是空間在相互作用(電磁力、萬有引力等。),而大質量物質的引力場變得越來越明顯,而小質量如誇克質子只在核層面形成效應,所以物質也是壹種可以相互穿越的波。物質波是光子、電子等微觀粒子的波動,和光壹樣具有波粒二象性。(註:量子力學認為,壹個微觀粒子沒有確定的位置,不需要測量就可能出現在任何地方。壹旦測量出來,就會得到它的壹個特征值,即觀測位置。詳見百度百科)
空間和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客觀形式。沒有物質就沒有時空,沒有時空就沒有物質。也許妳不理解這句話,沒關系,我們可以繼續往下看。
(以上內容大部分摘自百度百科,關鍵詞:相對論、量子、物質、物質波)
接下來,在以上認識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利用度心理學的中間踏板,更直觀地理解此事。
首先通過壹個學位心理學的應用問答,對學位心理學做壹個簡單的了解。
為什麽音樂會影響心情?
要解釋音樂為什麽會影響情緒,首先要從人格是如何形成的說起。
1.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先來看壹些心理現象:
(1)在學校,為什麽:女生習慣手拉手走路,男生即使別人不說也不會有這種想法;女生習慣小群體,男生相對大群體。這些可能都和外界對寬容的追求有關。
(2)談追求絕對保障。追求絕對保證的人,習慣了反復求證。追求絕對保障的人更在意事情是否在自己的發展預期中,容易缺乏自信。但是,他們壹旦確定了目標,就會比別人更加努力。
(3)對外界包容的追求,對絕對保障的追求,都涉及到壹個東西:度。
那麽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影響性格的因素主要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
先說環境因素。性格的形成離不開環境。每個人根據不同的環境,逐漸形成自己的行為程度,有自己的程度標準,而每個人從頭到尾表現出來的各種行為,都會影響人格的形成。
那麽,遺傳因素也是影響性格的因素之壹,但遺傳因素是如何影響性格的,目前還不得而知。
同時,心理學中過去的經驗和認知之間的邏輯關系使得心理學更加復雜。
2.如上所述,人格作為人的人格的心理特征,是壹種圍繞著度的東西,音樂也是壹種表達度的東西,所以音樂能帶給妳情緒的宣泄也就不足為奇了。
理解了度心理學之後,妳就可以通過理解心理學來理解物質。
1.程度和邏輯形成心理學。
2.如果說運動是物質存在方式,那麽度就是心理存在方式。
3.物質也叫物質波。量子力學認為微觀粒子沒有確定的位置,不測量它可能出現在任何地方。壹旦測得,就會得到它的壹個特征值,即觀測位置。
4.時間是邏輯的量子化,離開時間的物質就像離開邏輯的心理。沒有時間,物質就不能存在,正如沒有邏輯,心理學就不能存在。
接下來,力的本質是什麽?這個問題沒有最終答案。愛因斯坦壹生都在試圖統壹力學,試圖把所有的力都歸結到某個特殊現象或者某個力在不同情況下的表現形式,但最終沒有成功。人類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很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還是想在這裏表達壹下個人觀點。基於對物質和度的心理學的綜合理解,我個人覺得力的本質是空間維持邏輯運算的結果。物質和能量都朝著合理的方向發展。可能妳覺得有點太籠統了,沒辦法,對世界的認識有限。不過,我還是可以從心理上解釋的。就拿對絕對保障的追求和對外界寬容的追求來說吧。在維持邏輯運行方面,更容易理解對絕對保障的追求和對外界寬容的追求。妳可以理解為聚集在容錯性高的地方。)
自然遵循邏輯簡單的原則。因為有了邏輯簡單性的原則,心理和物質統壹在它們所遵循的自然規律中可能是壹種本能的趨勢,所以心理和物質有時表現出相似的特征也就不再那麽難理解了。所以用心理學來解釋物理,可能會有壹定的參考價值。
在得到力的本質是空間維持邏輯運行的結果這壹基本假設後,我們開始解釋質量。
物質的質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轉換。個人認為,素質也是壹種力量。接下來,解釋“質量是壹種力量”:
追求絕對保障的人對自己的觀念過於執著,所以追求絕對保障的人有時會不遵守交通規則,這可能是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有時也會過馬路的原因。
同樣,因為追求絕對保障的人對自己的想法過於執著,所以中國比外國人更敢吃螃蟹。
追求絕對保證的人對自己知道的想法過於執著(熱衷於維護自己的邏輯運算)。
在對質量的理解上,個人認為,物質總是在自我驗證中。維持自身邏輯運行的趨勢越強,自我驗證就越強,質量就越大,維持運動狀態的力就越大(力的本質就是維持空間邏輯運行的結果)。妳需要施加越大的力來抵抗這個力來維持運動狀態,妳需要施加的力就越大,所以質量也是壹種力。
在得出質量是物質為維持自身邏輯運行而產生的力之後,我們開始解釋引力。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引力不是我們經常理解的那種力。引力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物體彎曲了周圍的空間,沿著彎曲空間中最接近直線的叫做測地線的軌跡運動。引力現象只是空間不是平的這壹事實的結果。
為什麽質量會彎曲空間?讓我壹步壹步來解釋。
森田療法是治療強迫癥的常用方法。從網上搜索森田療法,提到最多的就是“順其自然,隨心所欲”。從度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順其自然,為所欲為”其實是壹種度的反應。森田療法通過調整反應程度來弱化邏輯因果關系。
說到反應程度,我們可以想到黎曼幾何的壹個概念——度規,空間彎曲是由度規的變化引起的。
對於什麽是空間彎曲,可以看看知乎網友sym cheng的《如何向別人解釋時空彎曲才更容易理解?”中的解釋:
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比如向東2米,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向東2米是矢量。
線段的長度由兩部分組成:值和公制。例如,壹條線段有2米長。2稱為這個長度的值,米稱為這個長度的公制。
先說向量長度的變化。比如原來2米的線段,現在變成了3米。有兩種可能:1。線段真的變成了3米。2.米的標準變了,或者公制變了。
空間彎曲是指空間中各點的維度不同,形成空間彎曲。
那麽質量是如何引起周圍空間尺度的變化的呢?
1.正如我們上面提到的,反應程度的調整削弱了邏輯因果關系。我們不妨設想壹下,宇宙的邏輯運行和空間尺度可能是結合在壹起的,相互關聯的,而不是獨立的。
2.其實從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量子力學中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也是度和邏輯結合的結果。同時推測波粒二象性是世界量子化的更深層原因。(度和邏輯都需要)
3.宇宙的邏輯運行和空間尺度是相互聯系的,這在本質上更符合邏輯簡單性原則。
4.質量是物質為維持自身邏輯運行而產生的力。質量越大,物質(空間)邏輯運算的趨勢越強。
5.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質量的出現和空間邏輯運行的趨勢會伴隨著周圍空間尺度的變化,形成空間曲率。
最後,為什麽物體在彎曲空間會表現出引力?
重力實際上是壹種慣性運動。在彎曲空間中,物體沿著稱為測地線的軌跡移動,該軌跡最接近彎曲空間中的直線。曲面空間中測地線的定義是由測地線方程定義的。只要滿足測地線方程,就叫測地線。
宇宙中沒有絕對靜止的物質(只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靜止的物質),所以如果選擇某個參考系,壹切都在做相對運動。
接下來舉個例子說明引力現象。地上高樓的壹塊磚松了。當磚頭從高樓上落下時,由於磚頭和地球不是絕對靜止的,所以在落下之前,磚頭和地球是同步慣性運動的。當磚塊落下時,磚塊和地球仍保持原來的慣性運動(忽略磚塊向墻外平移的速度),當磚塊落下時,磚塊在彎曲空間中沿測地線運動。如果地球是直線向左運動,那麽磚塊是拋物線向左運動,但磚塊似乎是相對於地球直接落下的(雖然磚塊落下前是在彎曲的空間裏,但因為有地球的支撐,所以不會落下。同時,磚塊會彎曲空間,但相對於地球的彎曲空間,磚塊的彎曲空間可以忽略不計。當磚頭換成壹束光從地球上方穿過時,光線會彎曲,那麽為什麽光只是彎曲而不是下落呢?因為光速比地球的慣性快很多,所以光只是彎曲而不是下落。
那為什麽慣性運動是重力加速度而不是勻速運動呢?如果妳在彎曲方向的初速度是零,那麽妳必須在彎曲方向有加速度,如果妳想在彎曲方向移動。同時,物理定律也不能三心二意。當妳開始有加速度時,妳總會有加速度。只要妳還在彎曲空間,加速度就會繼續存在,加速度和空間的曲率率有關,所以好像有壹個力在拉妳。
看完《為什麽會有引力》,接下來,正如裏面提到的:
度和宇宙中的邏輯是相互關聯的,因為它在本質上更符合邏輯簡單性原則。無論從量子力學中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粒子速度和最終位置的結合),還是波粒二象性導致世界的量子化(度和邏輯都需要),還是廣義相對論中質量和空間度規的結合,似乎都符合度和邏輯結合的規律。
其實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度和邏輯都是相互關聯的,生理和心理都是如此。心理學上,度和邏輯是相互關聯的,這壹點我們可以從側面證明。不知道大家是否理解:在心理學中,度和邏輯是相互關聯的,這也為“意識”的誕生提供了可能。
在得到“度與邏輯是相互關聯的”這壹基本假設後,接下來,我們將證明邏輯的無限可分性。
在證明邏輯的無限可分性之前,我們先從邏輯化說起。在解釋邏輯化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壹下集體主義,所以我們不妨先看看壹個關於集體主義的問答:
中國為什麽會形成集體主義主導的文化?
中國,包括日本、韓國等壹些東方國家,都是集體主義國家。
是什麽導致了集體主義的形成?
從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追求絕對保障的人更關心事物是否在自己的發展預期中,事物是否滿足事物發展的各種需要,事物是否具有各種功能。
在審美態度上更加註重事物是否具有各種功能,最終導致整個社會群體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形成。
了解了集體主義的形成之後,再來說邏輯化。
相對而言,個人主義表現出程度的壹面,集體主義表現出邏輯的壹面。暫時可以簡單理解為個人主義關註個體自由,追求改變,表現出程度的壹面。集體主義追求功能的全面性,不斷以此為目標是順理成章的。)
至於邏輯化,為什麽只能通過功能的綜合來實現?對於邏輯來說,只有“是”和“不是”,要麽是“1”,要麽是“0”。在有度從無到無限的過程中,沒有度就沒有邏輯。度增加了,邏輯就不能單獨增加了。它只有是或不是,它只能更有功能性。通過追求功能性的方方面面,不斷瞄準,邏輯的存在就這樣不斷增加。
至於如何看待“邏輯化是通過功能的綜合來實現的”,不妨再看壹遍:各種驗證形成邏輯化(追求功能的方方面面),延伸到時間節點,即每個時間點都要用(永遠、永遠、勤奮)來形成邏輯化。在追求功能性的各個方面,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都存在邏輯化。歸根結底,邏輯化的內涵是“是”。
了解了邏輯化之後,我們繼續。
很多想法不是壹蹴而就的,而是壹步壹步逐步完善的。在治療方法不斷改進的過程中,難免會經歷壹些半成品。我們先來看壹個曾經的處理方法:
如何治療非常嚴重的強迫癥?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理解下面這段話:
負擔和追求是事物的兩面。沒有負擔,追求就變得沒有意義,沒有追求,就沒有負擔。
面對強迫癥,有時候妳會奇怪為什麽會出現這些強迫行為(追求),因為負擔和追求是事物的兩面,有負擔自然會有追求。反之,當妳有強迫行為時,必然伴隨著負擔。
那麽,如何治療強迫癥呢?
我們先來看看心理學的構成:壹個完整的心理循環既需要度,也需要邏輯,度和邏輯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心理學。(可能不太好理解。讓我們繼續讀下去。)
接下來,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步驟來治療強迫癥:
1.在強迫癥的治療上,妳可以把它當成壹種負重訓練,不必在意成功與否。慢慢的,妳會發現強迫思維(追求)會逐漸消失。(因為程度和邏輯的相互作用,改變程度就意味著改變邏輯。)
2.另壹方面,從邏輯上來說,別人(不追求)能做到的,妳自然也能做到,(不追求)因此,妳也不必在意自己能否成功扛下擔子。(改變邏輯就是改變程度。)
3.從而形成完整的互動關系。
4.很多強迫癥都是從某個情境或者某個人開始的,所以不要對治療方法設置限制。
慢慢的妳會發現,無論是1-3點的度與邏輯的結合,還是第4點的限制的去除,其實都是在為簡化做準備。
心理規律的內在本質往往很簡單,但復雜的心理現象背後是簡單的規律。)當妳做最簡單的事情時,心理障礙自然會變好。
看完上面的處理方法,接下來,為了快速理解後面要說的結論(銜接),我們再來看另壹個簡化版:
強迫癥的治療步驟
第壹步分為三個小點:
1.強迫癥通常會帶來壓力。不去管它,強迫癥的想法就會慢慢消失。
2.另壹方面,如果別人能做到,不用擔心這些想法,妳自然也能做到,從而慢慢釋放壓力。
3.兩者形成相互循環。
第二,很多強迫癥都是從某個情境或者某個人開始的。去掉這些外在因素,不要給自己的行為設置這些約束。
第三步,同時實現第壹步和第二步。
很多心理障礙都是隨著我們對事物認知的復雜性而產生的。在治療上,主要是通過以上方法讓自己達到最簡單的狀態,讓心理上的困擾無處容身。
說完了簡化版,那麽,如果我們反向思考處理方法,妳會不會發現心理障礙是由於邏輯路徑復雜化、淡化化,最終使邏輯站不住腳(這個過程與邏輯化相反)。另壹方面,在處理過程中,我們利用邏輯的可分性來簡化(提純)邏輯路徑,增加邏輯的比重,使邏輯得以成立。既沒有絕對的邏輯,也沒有絕對的不邏輯,只能加大邏輯線的比例。)
談完這壹切,我們終於接近了我們想要得出的結論:
沒有絕對的邏輯,也沒有絕對的不合邏輯。誰能想到,原來的邏輯不是不可分的,而是無限可分的。邏輯的無限可分性其實也可以從度和邏輯本身的組合和關聯中推導出來,因為也許妳還沒有發現,邏輯的無限可分性是度和邏輯的組合和關聯的前提,度和邏輯的組合和關聯反過來證明了邏輯的無限可分性。
邏輯的無限可分性是壹種暢通無阻的“能量”,度的內涵其實就是“能量”。
至此,我們得出了度與邏輯性的內涵,這是打開度與邏輯性關系的重要鑰匙。)
對於強迫癥帶來的困擾,我們可以用以下方法來化解:
1.既然邏輯是無限可分的,妳就不能排除所有的可能性。不管妳防範不防範,它都是存在的。(再小的事,也能順理成章。)
2.邏輯化是通過不斷追求功能性的各個方面,通過“是”(沒有無限和絕對完美的可能性)來實現的,所以不能排除其他的可能性。(確定邏輯,只是壹個度。)
3.最後我們可以論證,妳不能排除所有的可能性,無論是程度上還是邏輯上(從頭到尾)(所謂的“萬壹”是沒有意義的)。當“如果”失去了補腦的意義,強迫癥就沒什麽好怕的了。
本文最後附上壹些在處理過程中容易犯的錯誤。
比如有些強迫癥就是這樣的情況:擔心自己的行為會不會被誤解,對方的行為是在表達不滿還是態度,也就是把行動和態度捆綁在壹起。
在治療這種強迫癥的過程中,需要註意以下事項:
1.不要畫蛇添足。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果行為沒有意義,並不是指自己或者對方。後者只是壹種延伸的主觀判斷。妳不用擔心自己或者對方,妳只需要知道這個動作沒有問題。妳不可能強行判斷自己或者對方沒有問題。妳只能說這個動作沒毛病。(但這才是有意義的。行動不代表什麽,代表“不代表是,也不代表不是。”)
妳不能證明自己沒有問題,也不能證明對方沒有問題。妳只能證明這個動作沒有問題。
再次剝離行動和態度。如果妳強迫自己去證明自己或者對方有什麽問題,就相當於把行動和態度重新結合起來。
2.在心理學中,度和邏輯是相互聯系的,這也為“意識”的誕生提供了可能。也許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邏輯不可能脫離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
在治療上,光靠邏輯調整是不夠的,度的積累同樣重要。治療過程中需要結合經驗。對於強迫癥的治療,在整個過程中,妳需要用這個理論重新體驗和回顧這個動作壹段時間,逐漸覺得自己或他人的這個動作似乎是正常的,從而逐漸緩解自己的情緒。長期以來,妳習慣於把行動和態度結合在壹起,在這個邏輯過程中,妳形成了自己緊張的獨特體驗和記憶。妳在依次治療的時候,也需要通過經驗和記憶的積累,逐步實現行為的逆轉。
程度和邏輯是相互關聯的。光靠邏輯調整是不夠的。學位的積累同樣重要。只有當程度積累到壹定程度,逐漸成為過去的經歷和記憶,妳才能跨過那個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