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槍匹馬”這個詞看似豪邁,其實也幫不上什麽忙。
我們對外界的征服是顯而易見的,比如爬上壹座高峰,通過壹場考試;因為這個結果壹目了然,我們很容易被看到,被鼓勵,有動力繼續下去。
而我自己對自己的戰爭是壹個安靜孤獨的旅程,比如戒煙、戒酒、網癮、手機等。每壹刻,我們可能都在為之努力;但是,沒有人看到這個艱苦的過程,只看到結果沒有達到。
所以,失望和希望每天輪流交替,直到失敗。我們不得不承認,真的不可能!
事實上,我們並不孤單。雖然大家都是壹個島,互不認識,但是島是壹個群體。
沈家鴻,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督導、家庭治療師,從事心理治療與咨詢工作30余年,有豐富的心理禁欲經驗。
而他把這些經歷都整理出來,寫了這本書《根本停不下來?用心理學戒癮,做壹個自律的人。其目標是讓人們清楚地了解成癮背後真實的心理需求,走出認知誤區,找到適合自己的戒癮方式。
《戒不掉理學戒癮,做個自律的人》分為三個部分,戒的誤區,戒的準備,戒的七個步驟。
對禁欲的誤解
如果妳不在正確的道路上,就不可能到達目的地。
誤區壹:我們總以為戒癮就像清除汙垢。我們必須幹凈到底,不留壹絲汙垢,才能成功。
往往我們忽略了前進的每壹小步,比如我們已經堅持半天不抽煙,兩天不跟朋友喝酒,三天不打遊戲。
這個努力雖然很小,但卻是長久的努力。
“如果我們能減少成癮帶來的危害,帶著成癮過正常的生活,那麽這也是戒癮的成功。”
誤區二:我認為上癮是壹種墮落,違背人性和道德。
提到癮君子,比如網癮患者,給人的第壹印象壹定是學業失敗,工作失敗,墮落了。
事實上,“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成癮是壹種精神障礙,根本不是道德問題。”
每壹次上癮的背後,都可能是親密關系的缺失。
比如孩子玩手機上癮。當初是不是因為家長沒時間陪他,孩子太吵了,才給他手機?
然後,這種親密關系就被手機取代了。
在責怪孩子手機成癮的時候,妳有沒有捫心自問,父母有沒有做過?
誤區三:在禁欲方面,大家都認為只有嚴刑峻法才能根除。
事實並非如此。
比如妳越嚴密的阻止孩子玩手機,他就越想找機會,然後我們把這叫做叛逆。
而再嚴厲的懲罰只會加劇雙方的矛盾,越來越無法溝通。
有沒有想過可能是我們的方法不對,或者是我們沒有認清問題的本質?他們可能只是缺乏關愛,他們的壹切行為都只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關心和重視。
第二,為禁欲做準備
禁欲的準備不是誓師大會。在壹定時間內達到壹個目標,是壹場漫長而秘密的戰鬥。
戒酒者需要了解自己的現狀,從目前的狀態到戒酒成功,壹路上會遇到幾個關卡,每個關卡的挑戰是什麽。
比如禁欲初期要抵制誘惑,中期要肯定自己,調節壓力和情緒;到了後期,就是制定預防復發的方案。
對自己要走的每壹步都有清晰的認識。雖然沒有人鼓掌,但每前進壹步都是勝利。
如果無法解決目前的成癮狀態,想要擺脫目前的狀況,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也是必要的。
有壹個帕斯卡打賭理論:
如果我做了,最好的結果是什麽?
如果我做了,最壞的結果會是什麽?
如果我不做,最好的結果會是什麽?
如果我不做,最壞的結果會是什麽?
在準備禁欲的初期,可以嘗試用這個理論,內心交流。
戒癮三步曲
在書的後半部分,作者介紹了戒癮的七個步驟,也是出自哈佛醫學院的成癮手冊:戒癮的七個步驟。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成癮計劃。
第壹步,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是否上癮有壹個清晰的判斷,因為這個上癮最終會影響妳的壹生。
第二步,壹旦上癮,人就會把自己歸為異類。其實只是對壹種生活或者壹種痛苦的逃避。不要輕易給自己貼標簽。
第三步,書裏介紹了壹個詞“觸發按鈕”,就是當妳面對壹個情境或者壹個情況的時候,它會立刻觸發妳,然後從事上癮的行為,比如抽煙喝酒;我得找到這個“觸發按鈕”,理性對待。
第四步,了解自己的保護機制。比如有人感情受挫,就會頻繁看言情小說,在這方面,沈迷於網絡小說。
而她保護自己的方式是回避問題,她需要找到問題的本質,從而管理自己。
第五步,找到自己上癮的導火索,面對它。
第六和第七步是要有壹個短期計劃和壹個長期的禁欲計劃。
陷入泥潭可能只是想從泥潭中走出來,這需要耐心和毅力才能最終獲得新生。
每壹個癮君子都在戒癮的道路上慢慢摸索,而“以理學戒癮,永不止步,做壹個自律的人”可以讓人重新認識“癮”,重新認識自己,通過合理的計劃,讓自己恢復健康的生活狀態。
我們都在自己的世界裏爬行。有些人可能會遇到更多的阻礙,而有些人可能會遇到更少的阻礙。
然而,沒有誰比誰更幸運,因為他面前的每壹個障礙,都是針對他最不堪,最無助的壹面。
人是無法逃避的,只有積極,生活才能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