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與他的妻子溝通,並要求她與她的母親溝通。她老婆馬上反駁:“是我媽太寵孩子了,不是我處理不了問題。工作中我是個好人,領導和同事壹致認可我的能力和人品。是媽媽沒原則沒文化護犢子.....;而妳沒有立場,兩面三刀,渾渾噩噩。”
王強對母親和兒媳很不耐煩:“算了,我們不是開批評會,而是解決問題。”
從上述家庭會議上的簡短談話來看,婆媳問題的本質其實已經揭示出來了:婆媳矛盾不是簡單的兩個人之間的矛盾;這是家庭戰爭,平衡不好會影響家庭的根基。
婆媳同在壹個屋檐下,在育兒的認識和方法上難免會有摩擦。和婆婆相處需要多壹點包容和理解,允許彼此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看法。“讓孩子健康快樂”是妳婆婆和家人的共同目標。
寵溺VS規則
阿洋的寶寶4歲了,平時在婆婆的幫助下去上班。阿陽和婆婆的矛盾是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阿揚教孩子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婆婆經常來“滅火”,跟著孫子,偶爾也會抱怨。阿陽認為現在是給4歲孩子定規矩的階段,原則問題不能妥協,婆婆卻不管這壹套。
我們做什麽呢
子女是幾代父母之後老人的壹種精神慰藉。即使是以前對孩子很嚴格的老人,也會慣著孫子。作為子女,首先要肯定老人的辛苦和對孫輩的愛,然後有意識地用壹些故事或真實的例子向老人展示盲目溺愛壹個孩子變得自私、無情、任性的後果。
舊概念對新陳述
曹保果和婆婆住在壹個小區,婆婆每天送孫女去幼兒園。冬天,北方天氣寒冷,裹得嚴嚴實實,讓小家夥渾身是汗。曹保果經常對婆婆說:“孩子不能穿太厚,教室裏孩子多,孩子冷了容易感冒。”但婆婆總是反駁說:“還是捂臉好,小孩子不容易感冒。”她還是壹意孤行。
我們做什麽呢
認老人的出發點是防止寶寶感冒,照顧孩子,怕孩子生病受苦。寶寶打疫苗或者檢查的時候可以帶上婆婆,聽聽醫生的建議。或者找老師幫忙,讓老師好心提醒壹下,讓奶奶意識到不只是媳婦這麽想。
偏方VS科學
玲玲的婆婆是農村壹個樸實的老太太。她知道自己讀不了半個口袋,教育孩子基本聽玲玲的。不過婆婆有很多小偏方。每當孩子不舒服,她就用偏方解決,這讓當護士的玲玲哭笑不得。今年夏天,孩子長痱子,婆婆從廣場上找了些土,過濾壹下,煎壹下,塗在孩子身上。結果真的奏效了。事後,玲玲知道這件事後很無奈。玲玲覺得婆婆的做法很可笑。
我們做什麽呢
其實有些民間偏方真的很有效。如果老年人的偏方多以天然植物為主,先不要否定,可以仔細嘗試。如果真的擔心,可以咨詢壹下中醫,看看有沒有道理。如果有些藥方真的不適合孩子,也不要著急,心平氣和的和老人溝通,講道理。比如孩子的生活環境和衛生習慣與幾十年前不同。盡量用科學的方法,好好溝通。我相信老人不會壹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