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切脈法比較復雜,需要在頭頸、手腳等多個部位切脈。以後將逐漸簡化為只按腕部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古代醫生對這個短脈部分做了很多文章。他們把這個長約壹寸的脈搏,從手腕上的橫條分成寸、關、尺三個部分。
左右手的寸、關、尺屬於不同的臟腑,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理變化。其中,右寸映肺,右關映脾胃,右腳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和膀胱。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遠寸對應的是人體最上面的心肺(上焦、呼吸、循環系統);中間部分對應肝和脾胃(中焦,消化系統);近端尺骨對應腎和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統)。就這樣,小小的“寸口”變成了人體內臟的全息窗口。
這還不夠。切脈時,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按脈,輕輕用力按在皮膚上進行“浮動”;適度用力按壓,直到肌肉“中”;用力按壓,直到筋骨“下沈”為止。寸、關、尺三部,各有浮、中、沈三個階段,合稱“三階九階”。不同手法獲得的脈象有不同的臨床意義。通常脈象浮於外,則病位淺,沈於內,則病位深。
切脈的時候還是有很多要註意的。首先需要安靜,包括外部環境的安靜和醫患雙方的安靜。病人要休息壹會兒再切脈,等安靜了才能切脈。診脈前,醫生必須冥想,調整呼吸,將註意力完全集中在手指上,仔細按壓壹分鐘以上。把脈時,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壹水平,手腕和手掌向上伸展。
其次,醫生要適時使用三個指定位,即先指定中間的關部,再根據患者的身高調整三指的密度。如果病人個子高,手指要稀疏;個子矮的人,手指要密,小孩用壹指(拇指)切脈,不考慮三個部位。
學習脈診,首先要了解正常的脈象。正常脈稱為“平脈”和“正常脈”。脈率每分鐘70-80次左右,節奏規律,脈型不粗不細,不浮不沈,不僵不弱。然而,正常的脈象往往隨季節、年齡、性別和體質而變化。如春夏秋,脈多浮,脈強;冬天脈象大多淹沒在水中。年齡越小,脈搏越快,中青年人脈搏越強越強,老年人脈搏越弱;高網多長,矮網短,瘦網浮,肥網重;飽腹感和情緒激動後的脈搏有多快多有力,饑餓時的脈搏有多弱。如果發現相反的脈象,如冬脈浮、胖網浮、細網沈等。,說明脈象異常。
以下是壹些常見的異常脈象。
浮脈是指在脈象出現的部位出現的壹種淺脈。輕輕壹按就能得到,再按就變弱了。壹般情況下,提示致病因素在表。浮而強的脈為表實,浮而弱的脈為表虛。
沈脈是壹種脈象很深的脈,不能掉以輕心,再按壹下就能看出來。通常以裏證為主,重而有力者為裏證,重而無力者為裏虛證。
晚脈,慢脈,每分鐘不到60次。寒證會因為寒冷而使血液流動變慢。晚強者為寒積證,晚弱者為陽虛證。
數脈搏,脈搏來得快,每分鐘90多次,來去匆匆。多主熱證,因為熱可以加快血流速度,實熱證強,弱熱證弱。
靜脈也叫小靜脈,細而弱,但要明顯。是濕證和虛證的形象。是由於濕阻經脈或氣血不足,不能充脈所致。
洪水脈動寬廣有力,像洪水壹樣來來去去。大多數主要病原體實熱的實證研究。
弦脈,脈形端直,如壓弦。常見於肝膽疾病、痰飲證、疼痛證患者。
脈滑,脈來流(滑),如走珠。是實熱證,痰飲證,飲食失調證,或妊娠脈象證。
脈澀,脈難澀,如輕刀刮竹。是氣滯血瘀、精血不足的表現。
虛脈,三脈提按無力,指下隱隱蠕動,是壹切弱脈的總稱。是虛證的標誌,主要是氣虛或氣血兩虛。
實脈,三部脈皆有力,脈強實,是壹切有力脈的總稱。這是壹個經驗主義的形象,表明邪惡的精神是真實和健康的。
脈促、脈結促、脈代都是異常節律,都是間歇脈。脈促是指脈數快,間隔不規則,強脈為陽熱亢盛之證,弱脈多為氣虛脫落之象;脈象緩慢而不規則,主癥多為陰虛、氣滯、寒痰、血瘀等。脈沖的產生是緩慢而有規律的間隔,間隔時間長。是臟氣下降或氣滯血瘀的證候。
脈象有很多,以上是最重要的。在中醫臨床治療中,除了望、嗅、問之外,切脈也是非常重要的。唐代名醫孫思邈說:“人有壹脈,亦是醫學大業。他不鉆研道,怎麽當醫生?”!“脈象在辨證中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比如最近壹個反復腹瀉多年的老年患者,壹天腹瀉5-6次,水樣腹瀉,沒有膿血。他不能吃任何含粗纖維的食物,每天只能吃少量的粥或爛面條,否則腹瀉會更頻繁。舌紅,苔薄白。從以上癥狀來看,似乎沒有熱度。但患者脈搏很快(每分鐘124次,有冠心病史,常有心悸、胸悶等癥狀)。根據辨證,患者病程較長,脾氣本已較弱,但伴有火熱之邪。火邪逼大腸有瀉,擾心神有心悸。因此,黨參益氣,黃連清熱瀉火,壹舉兩得。七劑治療後,大便減少到每天65,438+0.2次,心悸癥狀改善,心率也減慢。
當然,該病的病因和病理變化非常復雜,所以臨床癥狀往往也非常復雜,常同時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脈象,如浮脈、遲脈、滑脈、澀脈等。還有脈象的壹致性和不壹致性問題。如果不壹致,就要決定是放棄癥狀還是放棄癥狀。另外,從理論上講脈診並不難,但在實踐中確定它是什麽脈象,解釋脈象與疾病的關系,卻非壹日之功。古人雲:“脈象微妙,溢於言表。當妳在心裏的時候,很難理解。”沒有多年的反復實踐,細心體會,認真理解比較,是不可能真正掌握脈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