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摘自季群大師經典佛禪。

摘自季群大師經典佛禪。

季群法師1984畢業於中國佛學院,後赴福建佛學院、閩南佛學院任教。多年來,他教書育人、學修並重,是楊的第十代傳人。現任莊潔佛學院院長,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東吳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長期從事唯知識、唯學科的研究和教學。

季群大師經典佛教禪語:

1,慈悲,在慈悲中成長;恨妳的心,在恨中成長。

2.雖然我們的命運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但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這讓我們對命運束手無策。因為只有當我們能夠主宰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時,我們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3.離開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所有美好的東西。離開是為了擺脫壹切束縛,走向人生的自由。

4.身份只是壹個暫時的標簽。財富就像妳穿的衣服。心態和生活質量是代表妳存在的根本因素,決定妳是否真的幸福。

5.活著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懂得人生的價值,開辟精神財富,才能讓妳成為真正的有錢人。

6.追求智慧和道德可能會對短暫的或不健康的幸福造成壹些損失,但它是在發展內在的幸福心理和生活質量,這代表了生活的狀態。這樣的快樂是健康而持久的。

7、身體也是地球的壹部分,就像壹塊石頭,壹片樹葉,最終都會回歸地球。當它與我們相關的時候,正確面對它,好好利用它。

8.學會理解壹切,尊重起源的差異,這是慈悲與愛的不可或缺的基礎。

9.雖然他有壹個好運氣,但他不沈迷於名利。他能看到財富的假象,找到人生的真諦,探索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人是明智的。

10.在學佛的過程中,要善用分別之心,學會像理性壹樣思考,從而扭轉自己的錯誤觀念,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再者,要超越分離的心,發展不分離的智慧,才能到達空無。

11.如果我們不相信內心,我們還能相信什麽?因為所有信任和信念的建立都沒有離開內心;如果所有的認知和行為都必須從內心出發,那麽確立內心的積極量,選擇積極的心理,必將成為我們人生健康發展的關鍵。

12,如果妳不能證明心的可靠性,妳怎麽能相信心提供的知識或者傾聽心的感受呢?

13,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只是我們理解中呈現的壹個形象。究竟什麽代表存在?知道存在的真相有助於我們開啟智慧。相反,錯誤的認識會給人生帶來無盡的煩惱和災難。

14,善惡,壹念之間;迷茫與開悟,壹念之間;好與壞,壹念之間;成功與失敗,壹念之間。把握當下的思想,就是把握人生的未來。

15,身心健康,平平安安,是人生最大的幸事;沒有智慧和美德,有錢有勢不壹定是好事。

16.只有體會到無為的寧靜和快樂,才知道做壹件事的快樂是很辛苦的。

17,得到妳想要的,但不要去想;壹切順利,壹定是好事。

18,人類最大的誤解就是對自己的錯誤認識,這是壹切煩惱和痛苦的根源。認識自己,頭腦清醒,看到性,也會是人生的重中之重。

19,能力和福報都是很好的東西,可以給生活帶來快樂和好處,但如果智慧和美德不足,很可能被誤用,結果變成災難。

20.信仰與人的精神需求有關。如果妳內心對宗教有強烈的需求,又有足夠的虔誠,修行自然很容易。壹旦妳從實踐中獲得了個人的宗教體驗,這種信仰就會更加強烈。如果我們只把佛學當作壹門學術研究,而不聯系自己的生活,不把佛學運用到生活中,就不會得到佛學真正的好處。

21.當妳接觸到壹種宗教時,不要盲從它,而要仔細觀察:它的領袖是否對世界有大悲大悲,是否有值得依靠的高尚道德;它的教導是否符合真理,是否能升華我們的人格,最終走向解脫。我們在選擇宗教的時候,不能急功近利,否則很容易誤入歧途,因為邪教往往利用人性的弱點來吸引信徒,控制信徒。

22.壹般來說,好人就是善良,有愛心的人。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好人有不同的層次:能按照五戒十善生活,是人順勢而為的標準;能夠擺脫貪、無明、煩惱,才是解脫的標準;自覺感受他,利己利他,是菩薩道學的標準。充滿道德、悲傷和智慧的佛終究是好人。

23.信仰關註的是人生中的大事,包括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包括對生命價值和生命自我的認識,以及對靈魂的呵護和對煩惱的解脫。這些都是人類永恒的問題,不會因為對我們來說被忽視而消失。其實任何有想法的人都能遇到。

24.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會讓彼此放松,受益匪淺;如果相處不好,大家都會很累。所以人際交往也有很大的學問,需要學習。

25.佛教強調眾生平等,包括佛與眾生平等,也包括人與動物平等。因為壹切眾生皆有佛性,從佛性來說,佛是平等於壹切眾生的。佛教講因果。每壹個生命都離不開因果律,因果報應面前人人平等。人生是無止境的積累,每個生命的認知、行為、經歷都不壹樣,這就是各種生命不壹樣的原因。

26.西方有壹場啟蒙運動。中國的大眾現在需要啟蒙嗎?佛教認為,人類因為無知,看不清自己的潛在價值,不知道世界的真相,或者把生命的所有權交給上帝,或者在對物欲的追求中迷失自我。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用佛的智慧來開導我們。我們能看清人生的迷茫和煩惱,自然找到人生的自由和價值。

27.宇宙沒有中心,每個人都可以成佛。眾生平等,因為有差異。

28、汙染與和諧,這是當前社會的兩大問題,要找到解決的辦法,根本是人。人心的汙染直接導致社會環境的汙染;人的貪婪和無知是社會不和諧的根源。只有凈化人心,才能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建立社會和諧。

29.佛教是壹種具有人文思想的宗教。佛教否認全能神的存在,也不認為人的命運是由神決定的。佛教認為眾生皆有佛性,人人平等。每個人的命運都是他自己決定的,他是自己命運的主人。每個生命都有自由和幸福的潛力,只要我們擺脫困惑和煩惱。佛教認為人的身體是極其寶貴的,學習佛教可以幫助我們實現人生最大的價值。

30.佛教在印度的出現對婆羅門教傳統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婆羅門教以神權至上,佛教否認全能神的存在。婆羅門教把人分成四個種姓,建立嚴格的種姓制度,而佛教則強調眾生平等。婆羅門教強調自我和自我,主張梵天和自我的統壹,佛教強調無我。婆羅門教以神為本,重視祭祀和祈禱,佛教以人為本,重視理性、智慧、慈悲和道德。

31,傳統藝術傾向於求美,當代藝術重視求真。從事當代藝術,需要通過壹種智慧文化的學習,幫助我們獲得積極的人生觀,從而重新審視傳統,正確認識當下的壹切。既能看到現實生活虛幻荒誕的壹面,也能看到潛在的人生道理和智慧價值。否則,如果我們顛覆傳統,看透壹切,生活將如何依賴它?

32.缺少福報的人,是生活所迫,身不由己;有福氣的人,能聽出自己的感覺,以為可以指望我說的話,卻不知道我是誰。於是,他們放縱了很多迷茫的感情,卻又控制不住自己。

33.天地之心是什麽?天地之心,在人心。代表天地,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培養良好的知識和能力;就佛教而言,就是喚起覺醒的心,從而成為聖人、聖人、佛、祖。

34.佛教說“無、無、無”,這不是壹般人理解的。佛教所說的空,就是否認我們對事物的錯誤理解和執著,這是壹切煩惱的根源。如果我們能認識到,存在的壹切都是因緣的幻覺,沒有自我的空虛,那麽生活的任何變化都傷害不了我們,我們就能坦然面對生活。

35.用心做事就好。沒有對成功的堅持,就沒有對失敗的恐懼。

36.很多人認為老實善良的人在這個社會是行不通的,容易吃虧。但是這個社會真的不喜歡誠實善良的人嗎?誰會真心喜歡狡猾奸詐的朋友,誰會不喜歡自己的朋友或交易夥伴誠實善良?可見,真正誠實善良的人壹定是受歡迎的。

37.有些人認為我們可以不關心來世。反正來世我們也不知道。不在乎今生的行為,反正來世不記得今生。然而,生命是因果的延續。我們今天的思想和行為,必將成為我們心態、性格和社會關系的組成部分,直接影響未來生活的發展。我們可以認為,我們可以不用對未來的生活負責,但我們必須在未來承擔我們現在行為的後果。

38.沒有精神追求,物質利益就會成為壹切;有了精神追求和精神生活,就有可能超然物外,坐視雲起。

39.物質財富是身外之物,精神財富是人生的重要內涵。物質財富只有暫時的意義,精神財富才具有永久的意義。

40.期待帶來快樂,期待也帶來痛苦。有多少期待,就有多少幸福;多少期待,多少痛苦。

41,欲望,妄想,煩惱讓人活得很辛苦,讓人不自由。

42.阿羅漢有三層意思。如果妳殺了壹個賊,妳就消滅了這個制造麻煩的賊。第二,沒有生命,這是壹種可以被證明是不朽的涅槃,沒有生死輪回。三要供養,以供養人天之德。阿羅漢方丈的佛法,是世間最好的福田,我們要恭敬。

43.個人要實踐,群體要實踐,國家也要實踐。沒有生活智慧,做個好人不容易;沒有組織管理的智慧,就不可能管理好壹個集團,管理好壹個國家。人類社會的所有問題都是人的問題。人在貪婪愚蠢的時候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個人道德和合理的管理制度來有效地制止人心的消極力量,張揚人性的光輝,從而構建壹個和諧健康的群體。

44.如果妳不相信生死輪回,生命就沒有長度;不了解心靈的本質,生活就沒有深度。沒有廣度和深度的人生是短暫而無意義的。

45.菩薩稱之為眾生,誓願幫助壹切眾生從迷茫走向覺醒,從苦難中得到快樂。這種感覺是多麽廣闊;對壹切有情眾生產生慈悲心是多麽深刻。感覺有情,因為覺醒,不陷入情感依戀;因為有情,所以能開闊眾生。

46.妳傳播和傳承什麽文化,就會成為什麽文化的載體,不知不覺地影響妳的觀念、心態和性格。所以文化的選擇直接關系到人生的發展。

47.不弘揚傳統文化,中西文明對話的資本是什麽?不弘揚傳統文化,中國人的精神建設和人格建設靠什麽?當今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但人心浮躁混亂。如果不能繼承古代先賢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中國人如何安身立命?

48.沒有條件營造低調奢華有內涵的環境,但可以追求低調簡約有內涵的生活。

49.每個產品都有說明書,機身也應該有說明書。正確認識,合理使用,註意維護,使其健康運行,這是人生幸福快樂的基礎。

50.對於悲劇人生來說,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死後,生命會以壹種更悲劇的方式繼續,這種方式叫做死而不死,活著又活不好,那才是可怕的。所以,自殺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學佛,看清人生真相,消除不良心理,才能壹勞永逸地解決人生問題。

吉群大師關於幸福的禪語

1,幸福是壹種感覺,壹個人只有覺得幸福的時候才是幸福的。

2.現在大部分都市人都覺得很累。原因是什麽?社會太復雜,生活太復雜,心理太復雜。

3.人的痛苦包括身體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痛苦。身體上痛苦的人只是少數,心理上痛苦的人很普遍。

4.復雜的社會,復雜的生活,讓人活得很累;而復雜的思想會滋生各種煩惱和妄想。

5.簡單的生活,簡單的思想,讓人輕松自在。

6.獲得快樂,知足是壹種廉價的方式。

7.壹個貪得無厭的人,無論他有多少財富和很高的地位,總是不滿足,買不起幸福。

8.壹個知足的人,在極其簡單的物質條件下,也能得到滿足和快樂。

9、幸福生活的建立,首先要正確理解什麽是幸福;其次要討論幸運和不幸的因果。

10壹方面從根本上消除生活不幸的原因,另壹方面努力培養幸福生活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幸福生活的結果。

11.因果律是宇宙生命的規律,也是佛教成立的基礎。

12,雖然我們的命運有既定的因素,但是通過我們現在的努力還是可以改變的。

13,儒家也講因果關系,主要是從現實社會來解釋。

14,儒家只講壹個人的壹生,因果的問題不能從壹個人的生命現象本身去理解,所以儒家給後人解釋因果。

15,佛教的因果大約是三代,以前世的因緣引出今生的結果;現在種下的事業,是未來生活的結果。

16.因果貫穿於生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17.在科技發展的今天,人類心靈中的困惑和煩惱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愈演愈烈。

18,唯物主義者是I-理論家,他們看不到生活的過去和未來,所以只能從社會現象談因果。

19,壹個人做好事或壞事,自然會帶來不同的社會效果。

20.古人擁有永恒不朽的價值觀。

21,有的人只想快樂,不想痛苦;只要順境,不要逆境。

22.沒有痛苦,就沒有快樂;不經歷逆境,就體會不到順境的可貴,就像長期享受順境的人,很難有幸福感。

23.痛苦讓幸福更幸福,不幸讓幸運更幸福。正如疾病讓健康快樂,貧窮讓財富快樂。

24.幸運和不幸不是絕對的,而是會相互轉化的。

25.幸運會變成不幸,不幸會變成幸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都說明幸運和不幸可以相互轉化。

26.人之所以覺得幸運或不幸,是因為偏愛某壹點。

27.幸運包含不幸;不幸包含著幸運。

28.在無知的驅使下,人類盲目追求幸福,結果得不到幸福,卻導致無盡的痛苦。

29.想要快樂,就要有合理的方法。

30.要建立幸福的生活,首先要消除不幸福的因素。

31,理解錯誤,觀念顛倒:不信因果,就會胡作非為;或者無常,永恒的堅持等等。

32、強烈的自我:以自我為中心,去面對世界上的壹切;或者執著於妳為我所擁有的壹切,比如為我而生,為我而名,為我而富。

33.貪婪和無知:如果妳讓這些煩惱主宰妳的生活,妳就會傷害別人。

34、不良行為:種下不良因緣,引來苦果。

35.在壹個漏洞百出的世界裏,必然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幸。

36.有時候人面對同樣的環境,痛苦的程度卻不壹樣。

37.世上的不幸,只有妳在乎,才會傷害妳;如果不在乎,大患不算什麽。

38.擺脫個人情緒,正確認知生活現實,看待壹切空虛無所得的方法,才能坦然面對生活的不幸。

39.幸運和不幸都有其因果。

40、幸福生活的獲得:不是不幸的原因,是擺脫生活中造成不幸的各種原因;快樂的原因多種多樣。

41,人類的所作所為與幸福的生活背道而馳,所以雖然人們拼命追求幸福,但在生活中總是得不到幸福。

42.幸福不是壹個固定的實體。

43.大多數人總是喜歡抓住某些幸福的條件不放。其實世界上的幸福都是相對的。

44.人類的欲望不同,對幸福的要求往往因人而異。

45.因為人的觀念不同,對幸福的境界要求也不同。

46.快樂也會來自於和別人的比較。

47、幸福的感覺,如飲水冷暖自知;再比如腳上穿鞋,舒服不舒服,只有妳自己知道。

48.財富、地位等任何實體本身都不是幸福的本質,而是導致人生幸福的某種事業。

49.幸福的生活由許多因素組成。在中國古代,五福說過:長壽、富貴、康寧、美德和善終。作為幸福的人生,這些因素缺壹不可。

50.幸福是物質和精神的統壹。

51,人心隨環境而變,舒適的環境是幸福的基礎,比如事業成功,家庭和睦,說明幸福是需要物質基礎的。

52、快樂是用心感受的,只有健康的心態才能快樂。

53.如果妳心情不好,即使妳是皇帝,擁有天下的權力、地位和財富,妳依然活在痛苦中。

54.世界由順境和逆境組成。

55.每個人都認為生活在繁榮中的人非常幸運和幸福。相反,有些人是不幸的,當他們遇到逆境時,人們會認為這是不幸和痛苦。

56.社會或個人總有順境和逆境,順境必有逆境是普遍現象,人類應該正確認識。

順境和逆境是社會生活的兩個方面,所以它們的存在必然是合理的。

58.我們應該正視順境和逆境的客觀存在。就像晝夜、春夏秋冬的自然規律壹樣。

59.面對順境逆境,不要生氣。

60.人世間的痛苦和快樂是相互依存的,誰也離不開誰。

季群大師的快樂禪曲

1,人類的所作所為與幸福的生活背道而馳,所以盡管人們拼命追求幸福,卻從未在生活中獲得幸福。

2.幸福不是壹個固定的實體。

3.大多數人總是喜歡抓住某些幸福的條件不放。其實世界上的幸福都是相對的。

4.人的願望是不壹樣的,對幸福的要求往往因人而異。

5.因為人的觀念不同,對幸福的境界要求也不同。

6.快樂也會來自於和別人的比較。

7、幸福的感覺,如飲水冷暖自知;再比如腳上穿鞋,舒服不舒服,只有妳自己知道。

8.財富、地位等任何實體本身都不是幸福的本質,而是導致人生幸福的某種事業。

9.幸福的生活由許多因素組成。在中國古代,五福說過:長壽、富貴、康寧、美德、善終。作為幸福的人生,這些因素缺壹不可。

10,幸福是物質和精神的統壹。

11,凡人之心隨境而變,舒適的環境是幸福的基礎,比如事業的成功,家庭的和睦,說明幸福是需要物質基礎的。

12,幸福是用心感受的,只有健康的心態才會有幸福。

13,如果妳心情不好,即使妳是皇帝,擁有天下的權力、地位和財富,妳依然活在痛苦中。

14.世界由順境和逆境組成。

15,生活富足的人,大家都覺得他很幸運,很幸福;相反,有些人是不幸的,當他們遇到逆境時,人們會認為這是不幸和痛苦。

16,社會或個人總有順境和逆境,人類應該正確認識這是普遍現象。

順境和逆境是社會生活的兩個方面,所以它們的存在必然是合理的。

18,要正視順境逆境的客觀存在。就像晝夜、春夏秋冬的自然規律壹樣。

19,在順境逆境面前,不要生氣。

20.人世間的痛苦和快樂是相互依存的,誰也離不開誰。

季群大師的快樂禪曲

1,有的人只想快樂,不想痛苦;只要順境,不要逆境。

2.沒有痛苦,就沒有快樂;不經歷逆境,就體會不到順境的可貴,就像長期享受順境的人,很難有幸福感。

3.痛苦讓幸福更幸福,不幸讓幸運更幸福。正如疾病讓健康快樂,貧窮讓財富快樂。

4.幸運和不幸不是絕對的,而是會相互轉化的。

5.幸運會變成不幸,不幸會變成幸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都說明幸運和不幸可以相互轉化。

6.人之所以覺得幸運或不幸,是因為偏愛某壹點。

7.幸運包含不幸;不幸中包含著幸運。

8.在無知的驅使下,人類盲目追求幸福,結果得不到幸福,卻導致無盡的痛苦。

9.想要快樂,就要有合理的方法。

10,要建立幸福的生活,首先要消除不幸福的因素。

11,理解錯誤,觀念顛倒:不信因果,就會胡作非為;或者無常,永恒的堅持等等。

12、強烈的自我:以自我為中心,去面對世間的壹切;或者執著於妳為我所擁有的壹切,比如為我,為我命名,為我持有財富。

13、貪婪與無知:如果這些煩惱主宰了妳的生活,就會害人害己。

14,不良行為:壹個不良的起因,壹個苦澀的結果。

15.在壹個漏洞百出的世界裏,必然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幸。

16,有時候面對同樣的環境,但是人的痛苦程度不同。

17,世間的不幸,因為妳的在乎,才會傷害妳;如果不在乎,大患不算什麽。

18,擺脫個人情緒,正確認識人生現實,看淡壹切法空無所得,才能坦然面對人生的不幸。

19,幸運和不幸都有因果。

20、幸福生活的獲得:不是不幸的原因,是擺脫生活中造成不幸的各種原因;快樂的原因多種多樣。

摘自《寬容法師的佛言》

寬容法師1970出生於陜西省扶風縣。父親和叔叔是佛教徒。受其影響,他壹心向佛。1987 65438+2月8日,時機成熟,興教寺方丈昌明出家。因為有壹定的佛學功底,又聰明勤奮好學,被大和尚昌明收為侍者。1989,在河南洛陽白馬寺收足戒後,進入九華山佛學院,在已故佛教協會會長仁德的座下收法益。

寬容法師佛教禪語:

1,被眾生占有是壹種因果。如果他內心不夠專業化,內心軟弱,對方強大,他就會乘虛而入,走火入魔。只要真心念佛,對方是抵擋不了佛力的。如果妳想讓對方不著魔,通常的問題在於妳沒有傾聽和理解;想念佛,心不專;彼此害怕,彼此想念。這樣,無論念什麽咒,都很難有感覺。必須真的放下,才能真的念佛。

2.多壹座寺廟,多壹片凈土,少壹座監獄。

3,悟無止境,能感受到壹些東西,就是在加持呈現之前,佛緣成熟了。

4.佛教的本質是靠心與心的交流和真摯的感情,而不是摸得到卻能給妳的東西。等到妳能拋開愚昧,增長智慧;出壹個毛病,就能明白壹個講課方法。

5.佛教是教人覺悟的學問,是引導人過上幸福舒適生活的哲學。博大精深,壹生難窺其壹斑,但佛法如滄海之水。妳只需要嘗壹嘗就知道它的味道,不需要喝完所有的海水才知道。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多的學習佛學,哪怕是學了幾個字,也會有無窮的用處,壹定會對生活質量的提高起到積極的作用。妳正受益於這種喜悅,再接再厲。

6.信仰是正確人生觀的建立,不是隨意允許的。佛的意思是覺悟、慈悲、和諧、孝順、喜樂。這些信念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普世價值。

7.多念佛。有佛力加持,妳會增加定力,妳的心不會隨著周圍人事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當妳能掌握自己的心時,它將真正是妳自己的,妳的心也將能夠發展出抵抗煩惱的智慧能量。如果念佛時間短,佛名就很難包容煩惱,控制情緒的效果就更差。

8.義就是學佛的人為了學佛成佛,聚集在五湖四海的寺院裏。成就的標準是心要空,沒有妄想。

9.要用智慧輕松地從內心決裂。色欲,比如抽煙喝酒,對身心都不好。有了這個愛好,大部分人身心都不好受,咳嗽咳痰,人都不敢對付,不敢吃東西。明白煙酒危害的人,如果妳讓他們免費享受精品煙酒,他們會覺得吃虧,避之不及。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知道了情欲和縱欲對身體傷害和生死根源的真相,我們就不會有這個嗜好,所以我們會繼續自我殺戮。

10.要想成為壹個以傳道授業為家務,以利生為事業的比丘,不僅要有堅定的佛教信仰,還要經過三壇的考驗和要求的磨練,才能成為壹個真正合格的佛教高僧。講戒分三級三次,稱為三壇:即第壹壇講米沙的戒,最忙;第二壇傳授僧人戒律,是最宏大的場面;三壇教菩薩戒律,是最神聖的儀軌。

11.縱觀古今,謙善之士大多言行謹慎,有所成就;無才無德無事業心者,多是驕橫跋扈,善於為人師表,惹人發笑,慷慨大方。世間法和世俗法是壹樣的,所以要仔細觀察這個眾生的真實,並從中學習。想要成為法門龍象,就要通過更多的經歷來修煉心性,對自己要求更多。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是取得進展的重要壹步。

12,不認識君子,就遠離小人;親近好朋友,遠離惡人。我認為孟母沒有必要搬三次家。這樣妳就永遠聽不清,看不清,永遠找不到成佛的路。所以壹定要謙虛,學會從零開始,明白如來的真諦,才不會誤入歧途。道雖無難達,僧多如牛毛,道如牛角。生死之事,如須彌,絕非兒戲,弟子不可大意。

13,談禪理佛理,修心開智生活。管理是管理人,人是管理自己的心。要管好別人的心,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心。

14,禪是心,修行禪是鍛煉和掌握自己的情緒管理。只有管好自己的心,才能管好壹切。

15,孟子說:魯茲,如果人們告訴妳這件事,妳會很高興。聽到好話,就會崇拜。宋朝的周敦頤說:今人已有之,不服則已。如果他們怕病,不就醫,寧願毀身不開悟。唐朝的關修大師說過:做了事,不要推脫。寫多了沒有點綴,煩惱就像竹籃打水壹場空。古語雲:玉不琢,不成器;不砍樹就成不了人才。壹個人的成就不是關起門來造車就能成就的。

16,就是學佛的心性和行為。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壹定要拋棄自己的想法,把佛經裏的教導變成自己的思想和見解,不能有任何錯誤。這樣妳就可以逐漸改正自己不符合佛的言行,稱之為學佛。如果妳堅持自己的經典觀和人事觀,永不進步,那麽佛經就無比優越,妳就很難拯救自己走向涅槃的彼岸。

17.平靜地生活是壹種修行。每年農歷四月十五是佛寺太平日子。三祖寺遵守佛教制度,每年的這壹天,都會舉行莊嚴的居安禮。從這壹天到7月15日結束,也叫“壹夏九十日”或“九十日”停飛。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裏,禁止僧人外出,住在壹個地方修行,這叫居安思危。

18,佛教教義和世俗教義目標不同。講學的目的是幫助人開竅後獲得智慧,而世俗的教導是傳授知識。學取經的人如果想得太多,不夠真誠,那麽即使學了壹些機巧的取經技巧,開竅後也很難幫助人獲得智慧,也無法獲得佛教真正的利益。所以,發誓要學會講課,最可貴的是真誠。

19.只要妳壹心壹意打坐打坐,就經不起想,想不起想,幻覺就消失了。有妄想就有錯覺,錯覺是進壹步前進的障礙。冥想的秘訣就是拋棄所有的因緣,專註於壹個地方。念佛的秘訣是取六首,壹首接壹首念。。

20.不要騙人。能被欺騙的人都是相信自己的人。只有親人朋友才能相信自己。在生活中,很難遇到知音。如果妳欺騙妳所有的朋友,妳將會過著孤獨的生活。

  • 上一篇:為什麽年輕女性會突然閉經?中醫食療如何調理月經?
  • 下一篇:辣椒醬的制作方法辣椒的作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