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膝蓋會變冷?
我們腿上有六條經絡,脾經、肝經、腎經、膀胱經、胃經、膽經,所以膝寒大概是最接近這些器官的!
首先,第壹個是腎臟:
為什麽?在中醫裏,寒性關節其實就是陽氣不足,也就是熱量少了,寒氣襲來整個人就會怕冷。體內的熱量主要來源於腎,腎是陰陽之本。壹般來說,腎是全身陽氣的根本,所以如果身體的陽氣不足,身體其他部位的陽氣自然也會變弱,所以我們的膝蓋經常怕冷發冷,這和我們腎氣不足有直接關系。
第二個是我們的脾臟:
陽氣不足,我們也需要通過後天的保養來補充身體的陽氣。這時候脾臟就起了關鍵作用。如果脾的運化功能正常,我們就可以把吃的食物轉化為營養物質,營養物質就會轉化為人體的氣血,進而轉化為我們體內的腎陽。身體自然會氣血充足,陽氣充沛,膝蓋也不會冷。
如果脾的運化功能異常,氣血不足,特別容易引起膝冷、手腳冰涼。
最後壹個是肝臟:
有些人的膝蓋發冷可能不是因為陽氣不足,而是陽氣全部停滯在身體中部,無法運化到身體的四肢。那麽為什麽陽氣停滯不前呢?
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膝蓋冰冷的人在生悶氣,小事情特別容易往心裏去。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肝氣郁結的現象,導致我們的楊琪郁結在中間,不去四肢。自然會出現膝蓋發冷,手腳冰涼的情況。這種人補充楊琪是沒有用的。要疏肝解郁,疏通肝氣,自然地像四肢壹樣活動血脈。那麽這個時候膝蓋發冷的問題就解決了。
綜上所述,以上三個臟腑都有相應的穴位。經常艾灸這三個穴位,使關節不怕冷。
腎經(1)穴——太溪穴
位置:我們腳的內踝尖與跟腱連線的終點就在正中間。
方法:先按太溪穴20秒,再灸太溪穴約15分鐘,有非常好的溫腎壯陽作用。
(2)足三裏,胃經上的壹個穴位。
位置: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約4指寬。(即從外膝眼,往下,四指,即足三裏穴準確。)
方法:按摩穴位20秒,抽走穴位處的氣血,然後艾灸足三裏約15分鐘,有非常好的補氣血、健脾胃的效果,對膝蓋大有裨益。
(3)肝經上的穴位——太沖穴。
位置:在我們腳的大拇指和小指之間,沿著兩骨之間的縫往上推的凹陷處,就是太沖穴。
方法:揉此穴位約3分鐘,然後艾灸約10分鐘。太沖穴有非常好的疏通肝膽,行氣活血的作用。
這三個穴位配合調理,對於膝冷、腿腳冷可以達到溫補楊琪的目的。
總結:
正常的膝蓋發冷可以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通過以上方法進行治療。如果膝蓋發冷伴有疼痛、腫脹和行走障礙,很可能妳有關節炎。這時候就需要及時去醫院檢查,調查病因,進行相應的治療。
另外,關節冰冷的人平時要註意保暖,尤其是中老年人,最好養成戴護膝的習慣,避免外邪入侵。
#膝蓋# #穴位# #骨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