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什麽是耳機玄學?

什麽是耳機玄學?

以下是我聽過的HIFI玄學的壹些內容,壹個比壹個神秘。

1 CD播放機在墊下發出任何噪音。後來擴展到了音箱。(放了屎怎麽辦?)壹個發燒友曾經告訴我,如果妳在數字混音器下面放壹塊海綿,聲音會非常柔和...(後來我跟壹個聲樂專業的哥們說,記住,穿高跟鞋和平底鞋肯定會發出不壹樣的聲音...)

電腦機箱橫放和豎放,聲音都不壹樣。

3同樣的Wav文件,放在希捷的硬盤上,音質比放在西部數據的硬盤上要好。即使是同壹個硬盤,放在c盤和D盤音質也不壹樣..

音頻線是有方向的,接反了就不好聽了。不僅音頻線,電源線也有方向。換壹根好的電源線可以提高音質。如果電源線裝上磁環(玄學上叫“指環王”),音質會更好...

5有壹種“CD油”,塗上CD後聲音立馬提高幾個分貝(天啊,偉哥?)然後就是CD魔筆,在CD邊上畫個圖,立竿見影...然後是CD魔膜,壹貼就起作用(我倒)

6 CD放冰箱冷凍聽起來會更好。這已經不是什麽稀罕事了。目前用相機閃光燈的強光照射CD,照射CD的聲場會變寬,聲音會提高3分貝。如果妳覺得“用強光照射壹張光盤”很新鮮,那妳就真的老土了!

以下是轉貼的壹篇關於玄學的文章:昨天在《勇氣世界》2005年第10期看到以下內容:2005年香港Hi-Fi/Hi-Vi展覽。如果妳以100元的價格購買門票,妳將獲得壹個“JSMR”魔法芯片,以及由LEO錄制的精選CD和Hifi龍虎榜中提到的JSMR魔法芯片的描述。只要放在CD播放器上,CD音效立馬能提升20%以上。這本雜誌的主編認為這是他近年來用過的最神秘有效的音頻配件。希望發燒友們用了之後,會沈迷於Hi-fi,無法自拔。(作者評論如果這個東西真的有效,我想每個CD機的生產廠家都會批量購買,而且成本極低。不是大省嗎?為什麽要費心去努力研究電路和元件的匹配呢?真是人間壹大諷刺!)同樣,“發燒音響”的音響寫手Hi-fi聖經寫道,如果系統的音質更流暢、更尖銳,在機器上面放壹小塊杭州絲也是不錯的。如果想給音色增加光澤和質感,在機面上放壹個大頭針可以提高其效果。同樣的還有這樣的東西,多放壹點生活感,跳躍力和泛音的彈弓,CD封面放壹個凹的紫檀木座,增加高頻細節,空氣感和韻味;在機器底部放置皺巴巴的紙或布,可以使音色更加圓潤、順滑。每次看到這種事情,總會有很多情緒和怨氣。

像這些偽科學,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麽想出來的。我想知道這些東西的理論基礎在哪裏,他們敢不敢瞎聽來驗證他們說的這些招數,甚至在書籍雜誌上公開發表他們所謂的秘密。認他們的孩子真的是個錯誤。每當看到類似的文章,我總是不敢對文章作者感冒。下面引用《聲音的神話》壹文的部分片段來反駁上述偽科學:“比如在很多雜誌上,很多朋友談到“cd機下面加了三個銅錐之後,聲音就和原來的木錐不壹樣了!”以及“功放下用了幾塊美國進口的橡膠墊後聲音好了很多!“比如(省略掉壹些清晰、透明、甜美、有凝聚力等形容詞)。我承認我只是有點無知,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我心悅誠服,拍手稱快,佩服朋友的耳朵。但是看了很多這樣的文章,發現所有燒的朋友都只有對聽覺的描述,沒有任何理論上的解釋。好吧,就算妳還沒總結出理論,也要讓事實說話吧?持這種觀點的朋友們,妳們做過盲聽實驗嗎?請幾個所謂的“金耳朵”坐在壹個聽音室,音箱在聽音室,功放和cd機在另壹個房間,放同壹首曲目,通過拋硬幣隨機決定是否在cd機和功放下面放東西。嘗試100次,看看每個人的正確率是多少。如果只有50%左右,我不用聽耳朵就能猜出來。如果100次太多,30次可以,但不能太少,否則太意外。如果哪位專家對設備有什麽改動,有感觸,有意寫出來,希望文章有以下幾點:

壹.采取的措施

二、變化原理(即為什麽這個變化會影響音質,會造成什麽樣的影響)

第三,對聽覺的描述

第四,實驗科學性的證明。

世界上沒有兩片葉子是壹樣的,任何條件的變化都會影響聲音。哪怕只是在cd機或者功放下面加幾個金字塔錐,至少也會改變聽音室的空間狀態,但是有壹個很重要的問題:這種變化人耳能分辨出來嗎?

揚聲器是揚聲器和箱體的組合,揚聲器是音源,箱體是* * *腔。可以理解的是,不同的支架或支腳會影響機櫃的振動,因為它們與機櫃的接觸面積和方向不同,制造材料也不同。眾所周知,歌手的身體是壹件樂器,是壹個大“揚聲器”,但如果有朋友說帕瓦羅蒂穿著皮鞋和“音效”不同的鞋子唱歌,能聽出來,我不敢茍同。

如果在cd機和功放下面加三針真的能提高音質的話,我怎麽沒見過廠家直接賣三針cd機和功放?好像沒有廠家把腳釘作為cd機和功放的標配來賣。

我怕因為自己太膚淺,就去咨詢了壹些裝備店的老板。他們小心翼翼地告訴我:“我不敢說沒有,但是99%的cd機和功放都是四條腿的。我們見過最多的帶三腳釘的設備就是炒菜用的鐵鍋。”

也有朋友說cd機下面加了腳錐是為了防震。從我目前的知識來看,家用cd機可以放在壹個基本的水平面上,不需要防震措施(除非發生地震或者cd機同時在做劇烈運動)。普通電腦的光驅放在做工普通的鐵盒裏。至少壹個電源風扇和壹個cpu風扇在機箱內旋轉,至少壹個硬盤在旋轉。對於壹個工作在如此“惡劣”環境下的光驅來說,整盤的每壹個字節的數據都能被正確讀取,可見光學頭讀取數據並不需要很高的要求。有朋友提出,電腦光驅和cd機的糾錯方式不同,所以cd機轉盤的好壞對音質影響很大。我沒做過什麽實驗,我也沒權利瞎說,但是有沒有人能找個音頻光盤的白皮書,看看音頻光盤的糾錯原理是什麽?什麽情況下會出現錯誤?規定的誤碼率是多少?人耳能察覺嗎?

我是個小醜,沒什麽文化,真的不理解cd機所謂的“時基抖動”現象。不是不能在合適的時間為解碼器提供數據嗎?誤差的時間範圍是多少?多少毫秒?多少微秒和納秒?多少納秒的誤差會導致什麽結果?頂機抖動是多少?普通機的抖動是多少?有具體數字嗎?是目前的科技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還是廠商根本就不想為這個問題提供廉價的解決方案?當然,大部分朋友不可能在家裏按照這個標準測試,但是切斷心理暗示的各種渠道,蒙著眼睛坐在那裏聽聲音,找個朋友用幾組電線來回切換(甚至假裝換電線只發出壹些噪音),多聽幾遍,看能不能聽出區別。我個人認為,如果壹個聽者聽不出幾種設備的區別,那麽對於這個聽者來說這些設備沒有區別,所以選擇便宜的。有區別。妳必須能聽到它才能算數。

有些朋友發高燒。他們平時每天都是看雜誌或者上網聊天,所以實際接觸昂貴設備的機會並不多。即使偶爾有,也很少有機會同時比較。壹旦和某個裝備有了近距離接觸,他們就“目瞪口呆”,到處談感受。需要註意的是,聽的感覺不僅與設備、聽的環境有關,還與聽者的心情、文化素養、審美情趣、生理條件有關。如果不是現場對比,感覺是否受其他因素影響就不好說了。對不熟悉的設備發表意見,就像對不熟悉的人發表評論,難免會被人誤解。

經常接觸電腦的朋友應該會覺得身邊有個專家是好事,但是有個新手電腦愛好者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他們的特點是熱情好學。他們的大部分知識來自書籍、報紙和雜誌。他們腦子裏有很多所謂的“秘技”,對高配機有很深的感情,甚至達到了崇拜的地步。看到任何人的微機,都覺得還有優化的空間。我不僅會說,而且敢做。至於後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如果妳讓他們給妳組裝壹臺微機,十有八九會是他的“夢中情人”的組合。至於實際效果如何,關鍵看運氣。

現在發燒圈有這種現象:很多朋友熱心助人,並不是受某人“委托”。只有壹點:缺乏實踐經驗,缺乏比較和客觀的觀點。把萬元以下的設備叫垃圾,是這些朋友的口頭禪。從我的觀察來看,真正有水平有修養的朋友,往往說話很小心,惜字如金,怕惹人笑話。大部分都是和我壹樣的新手,總是隨便發表自己的看法(就像新司機總是急於開車壹樣),對自己不能向世界發布感到有點討厭。不僅僅是發燒,還有其他方面,這也是為什麽現在報刊雜誌上高水平文章不多的原因。

我朋友的媽媽是壹個品酒師,品酒的流程很嚴格。很多種類的酒都是統壹包裝的,不能從外觀上辨別品牌,以免有傾向性。在品嘗之前,不允許吃這個,吃那個,不允許感冒,要求很高。更重要的是,都是由同壹批人在同壹時間進行評價,按照標準打分。而且,品完壹款酒後用清水漱口,休息壹會兒再品下壹款。另外,妳不會壹天品嘗很多種酒,以免影響妳的判斷。當然,這些人的個人喜好和口味會對評分產生影響,但由於參與品酒的人很多,少數人的特殊情況影響不大,結論相對客觀。酒的情況有點類似於高保真設備的情況。各種酒各有特色。達到壹定的品質水平後,除了同類型的酒,其他情況下基本沒有可比性。誰敢說白酒比啤酒好?黃酒比紅酒好?"

寫完這個,心情有點沈重。很多東西在外人或者理性愛好者看來明顯是偽科學,但還是有人信。這是什麽意思?只能說明有些朋友已經發燒瘋了。這是典型的為發燒而發燒。如果這篇文章能在壹定程度上喚醒他們正常的發燒理智,那我就心滿意足了。註:香港是最流行的不良風格。當然,我相信香港的大部分粉絲都屬於理性派。而且這篇文章不是針對個人,只是針對現象。如有冒犯,請見諒!真心希望大家和我們壹起抵制音頻行業的偽科學,從我做起,還音頻行業壹片晴空。妳可以在家裏為所欲為,哪怕妳說把壹塊嫩豆腐放在CD機裏,從現在開始語氣平穩流暢無可厚非,但如果拿出來教,妳就要承擔責任,否則就嚴重涉嫌誤導孩子!

發燒到底是什麽?我想起丹·奕譞發表的壹篇文章《壹個HIFI愛好者的故事》,主人公名叫“阿德”。那才是真正的發燒友...雖然他只有最基本的設備和壹個破喇叭...

1,沒去過音樂廳的“聽音大師”

最近有幸參加了壹個南方某著名“聽音大師”主持的Hi-Fi設備演示(其實是工廠產品推介會)。大師自稱聽了多年Hi-Fi,特別註重定位,聲場,解析力等。,並告誡發燒友們要“多練練耳朵技巧”。但“大師”們現場用了壹些“發燒碟”,比如張學友、蔡琴、大眼妹的“聲樂”,加州酒店的搖滾樂,與Hi-Fi毫無關系的電鋼琴。我耐心聽了其中幾首,感覺這套設備在播放流行歌曲和電子音樂方面還可以,但是聽不出什麽嚴重的問題。

後來應觀眾要求,播放了幾首西方古典音樂唱片,如愛好者帶來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合唱幻想曲等。這臺高保真設備壹下子就不高保真了:鋼琴聲明顯失真;唱片裏幾十萬塊錢的“施坦威”幾經降格,頗有國產低檔鋼琴的“果味”。小提琴有明顯的音染,好聽但不真實。“瓜內利”鋼琴的琴弓好像不是塗了松香,而是塗了蜂蜜。甜膩的感覺讓在座的幾位交響樂團的樂迷直搖頭。

更可笑的是整套設備的左右聲道是反的,小提琴組和大提琴組進行了壹次大的換位。可以說聲場壹片混亂,定位完全顛倒。而“大師”卻壹點想法都沒有,還在講如何準確定位這套設備。按說這位“大師”耳朵還不錯,能認出演員的嘴型大小:××××××××××××××的嘴型

在聽“聆聽大師”主持演示的過程中,感覺他滿腦子都是設備方面的專家。我只能理解壹個又壹個的專業術語。問題是這位“大師”沒去過音樂廳、歌劇院,卻用高端設備播放流行歌曲、搖滾音樂,學會了紙上談兵,太主觀武斷,從而鬧出左右聲道不分的大笑話。原因很簡單——他遠離音樂。

2.壹個主治“頑固性發熱”的“偏方醫生”

作者的壹位老戰友,80年代初在香港經商定居,最近回國探親。戰友們相見甚歡。既然當年我們已經在部隊安裝了膽大機和土炮,話題自然就落在了發燒經上。戰友們聽了我那套“不合規格”的“洋炮土炮混編裝備”(桑雅功放、金浪音箱、馬蘭士CD機),馬上給我開了幾個能讓裝備升級三級的“偏方”。

藥方之壹:在朱元璋故裏鳳陽縣的明朝老城墻上用壹塊磚,按在馬蘭士上,立即克服數碼音過多的缺點;

補救之二:在功放下面放三個水晶釘,其中壹個放在變壓器下面,保證功放升到三級。雖然不如《馬克·列文森》,但趕上《金嗓子》沒問題;

補救之三:用相機閃光燈照射光盤15次,然後放入冰箱三個小時,16位變成20位,盜版超過正版;

第四種補救方法:用橡膠錘從後向前,從下向上敲打揚聲器。高音甜美,中音豐富,低音強勁,音箱可媲美B&;W801匹配。

第五個偏方:60歲“的確良”軍裝撕成條,用鐵絲包起來。音場更寬,定位更準,音色更優美。

五種偏方各司其職,君臣互補,省錢省力。為什麽不做呢?

聽了壹位老戰友的講述,我傻眼了。我那位來自港商的戰友是電聲專業的近親——專業無線電背景,但從他給我開的藥方來看,這位先生已經走火入魔,遠離科學。

3.高保真音響在哪裏?

世界上有壹個不成文的規定,交響樂、歌劇、芭蕾舞等。不允許在正規音樂廳或歌劇院用任何電聲設備放大。所以,觀眾在這種聽音環境中聽到的只是樂器聲、人聲和舞臺傳來的噪音;觀眾的噪音和四面八方的反射(錄音棚裏觀眾的噪音比較少)。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保真”。而搖滾樂和流行歌曲,只能通過電聲設備進行美化、修飾和放大,那種震耳欲聾的聲音在現場根本沒有保真度。日本、韓國、中國(包括香港和臺灣)以及東南亞壹些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Hi-Fi設備市場。這些地區的音樂愛好者無法隨時欣賞到歐美的現場演唱會。包括港臺在內的壹些中小城市,可能永遠沒有機會“品嘗”現場交響音樂會或室內音樂會的“正宗西洋音樂盛宴”。大多數人只能通過唱片和設備來“品味”。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把歐美壹流的交響樂團或室內樂團搬回家大概只是天方夜譚。假設妳的設備和唱片可以做到100%的hi-fi,但同時妳在播放時加入了妳所處環境的反射和噪音,“Hi-Fi”已經加入了“添加劑”,這已經不可能了。因此,我認為高保真是在音樂廳和歌劇院。電聲放大的震耳欲聾的搖滾樂、流行歌曲,在他們的場景裏只能是“高安全性”。沒有高保真,所以很多廠商朋友都在追求,這就是愛樂熱最大的魅力。

有壹個西方幽默很耐人尋味:廠商A在宣傳他的食品流水線時,聲稱:“我的流水線極其先進。我把壹頭牛從前門趕進去,壹按按鈕,所有好吃的牛肉罐頭就從後門出來了!”廠家B宣稱:“我的流水線更先進。如果覺得罐頭不夠好吃,可以從後門回去。按下按鈕,牛就會從前門出來!”如果把廠商A的宣傳比作制作唱片的過程,從現代科技的角度來看是完全可以的,但是把廠商B的宣傳比作在家裏通過設備還原音樂是完全不可能的。反正牛是回不來了,能回來就是“吹牛”。發燒友對Hi-Fi的追求,說得好聽點,其實就是加工這盒牛肉罐頭。畫家和繪畫壹樣,追求美,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音頻熱裏既有科學也有藝術,包括聲學、電聲學、電子學、材料學、建築學、生理學、心理學等諸多與藝術相關的學科,朋友們要清醒理性,多學多練,小心捂緊錢包,把好鋼用在刀刃上,花最少的錢,獲得最大的享受。

4、掌握壹些音樂知識,去音樂廳練練耳朵。

追求高保真,首先要知道“原汁原味”(這個詞也不準確)。發燒的目的就是聽音樂,花幾萬甚至幾十萬元買設備,天天在家聽什麽碎玻璃碎瓶子。還不如去廢品收購站,那裏的瓶子聲絕對是Hi-end。

我的經驗是:

壹是要看壹些音樂史,了解音樂是如何從古代人的口和掌演變到現代交響音樂廳的,了解各個歷史時期大師的創作背景、經歷和風格;

二是理解或掌握音樂的元素、織體、結構、形式;

三是了解當代著名樂團、指揮家、演奏家(歌手)的特長和風格。以上是“看音樂”的過程,可能沒有完全看懂,但是讀起來很有趣。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知道為什麽古典音樂經久不衰,流行音樂曇花壹現。

四、聽現場,去音樂廳感受“高保真”。沒聽過現場的朋友,不模仿《熱血》來聽壹場《命運》的現場交響樂。那種驚心動魄的震撼,是任何藝術形式都無法企及的。通過現場聽,我們還可以直觀的感受到弦樂器、管樂器、打擊樂器、鍵盤樂器是什麽音色,整個樂隊是什麽音色,交響樂團和室內樂樂隊在舞臺上是如何編排的,什麽是雙控,什麽是四控,交響樂團的不同編排如何達到整體的聲音平衡,所謂的聲場、定位、解析、穿透力、動態範圍是什麽。大學聲學

5.改造聽音環境,打造自己的音樂廳。

世界著名的音樂廳和歌劇院都符合建築聲學的要求,非常註重吸聲、擴散、隔聲和防震。正常情況下,交響音樂會、歌劇、室內音樂會不需要任何擴音設備,傳遞給觀眾的聲音不包括“電聲”。

專家經常警告發燒友,壹個好的音響系統必須在壹個具有合適聲學特性的房間裏才能獲得好的效果。國內知名音響專家不“發燒”但設備很好,主要是房間“發燒”。

如果在衛生間或者棉花倉庫放壹套頂級裝備,肯定會大打折扣。燃友花很多錢在釘電線上。不如下功夫改造壹下房間的聲學環境。這是發燒的晚期,房間的大小不容易改變。但如果妳用的是硬木地板,墻面都是灰,再適當調整壹下家具的位置,在適當的位置掛油畫和掛毯,加減壹兩個裝飾,就能事半功倍。

6、合理搭配設備,組建“迷妳”交響樂團。

用音箱、功放、CD機三大件,復制壹個只有幾十件、上百件樂器的交響樂團,其實是不可能的,但這也是朋友們的夢想。確實越先進的設備越接近Hi-Fi。

然而,問題是雙面的。有人說有些設備好,有人說不好。不僅有“耳力”的問題,還有個人喜好的問題。所以發燒界流行各種“搭配原則”。我覺得稱之為搭配技巧是可以的,但稱之為“原則”就不太合適了。明明是商業炒作,代理,時間久了就成了原則。幾年前,有人稱《天狼》和《金嗓子》是絕配。幾年後,他們還稱“李卓”和“金嗓子”是絕配。既然都叫“郎才女貌”,怎麽還有“新配”呢?我覺得沒有統壹的原則。在練好耳朵技巧的前提下,我覺得已經足夠好了。

經常看壹些文章說xx設備搭配不當導致聲音不好聽,“金屬味”太重或者“木頭味”太濃;Xx設備搭配得當,能發出天鵝絨般的聲音,笑話,交響樂團的樂器除了金屬就是木頭(或者合成的),誰聽到過天鵝絨的聲音,難道是幕布在唱歌?

如果非要講原則的話,我的原則是“好馬配金鞍,瞎驢配破磨。”壹套設備就像壹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壹塊木頭。在整個系統中,最短的木板就是音箱。從技術指標來看,音箱是最差的。西洋樂器中鋼琴和巴松管的低頻下限可以達到27Hz左右,管風琴更低,但家用音箱能達到40Hz就不錯了。所以在音箱周圍搭配壹些資深的朋友,這是科學的。

比如被商家炒作多年的羅傑斯3/5A,用任何先進的功放都無法表現出交響樂團的宏大氣勢。在聽音環境和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選擇高品質的落地盒(不過話說回來,再高級的落地盒也是人造的,體現的是設計者自身的音樂素養、聽音愛好和商業導向,不可能做到100% Hi-Fi。然後根據性價比對等的要求和自己的愛好來選擇功放和CD機。

7、科學理性熱,遠離玄學和神話。

港臺壹些財大氣粗的粉絲在購買了幾十萬的設備後仍然不滿意。為了找出破瓶子每壹片的確切位置,為了判斷蔡琴唱歌時的確切年齡,為了“拳對肉”、“耳對油”,他們開始建立壹門全新的學科——“聲學神學”或“高保真玄學”。

各種論文應運而生,比如關於秦代磚對改善CD機聲道分離的影響,關於阻抗曲線上揚聲器膚色的變化,紫檀木腳釘對增大功放電流的作用等等。陸續推出了壹些“發燒招”、“技術”和產品,還推出了壹些用絲綢包裝的防震磚、CD油、CD魔膜、CD魔筆等。什麽唱片凍結、功放竊聽、電線照射;什麽樣的定向印刷電路板(連左右聲道都是反接的)能聽出電路板的方向性?),等等,這些與科學藝術無關的東西,確實有人信。我不知道制造音響神話的人的目的是什麽,但很遺憾,相信音響神話的人要花上幾千塊買防震磚,CD機,油膜等等,但這些和Hi-Fi有什麽關系,可能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我不是科學家,也不是藝術家,但我堅信壹個發燒愛樂應該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不是練氣功,也不是壹飛沖天。希望被病毒附身的朋友能從誤區中走出來,從科學和藝術的角度回到岸上發燒。

  • 上一篇:中醫怎麽治氣蛋?
  • 下一篇:香港回歸中國後的繁榮。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