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多發生在冬季或氣候變化時,且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壹下雨就復發,極大的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中醫認為,三伏天借助陽氣,可將陽熱藥物敷於相應穴位,滲入皮膚,滲入經絡,激發人體陽氣,增強正氣,協調臟腑功能,從而達到預防類風濕病的目的,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理念。
2三伏貼能治好類風濕嗎穴位貼敷作為壹種治療類風濕的方法,有其獨特的壹面和局限性。其外敷具有“穴、藥”雙重作用,但面積小、用量輕,難以發揮強大的治療作用,尤其是對許多嚴重的類風濕病。
病情嚴重的患者需要選擇綜合治療方案,才有治療效果。(提示:有利有弊)穴位貼敷需要壹個長期反復的治療才能達到療效,壹般需要三到五年以上,也可以長期貼敷。
3類風濕性關節炎三伏貼療法肝俞穴1在哪裏?位置:
肝俞穴位於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1.5寸。
2.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坐位或俯臥位,肝俞穴位於後脊柱旁,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距離為65438±0.5寸(或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指寬)。
3.功效:
散發肝火。肝俞穴具有清肝利膽、寧心明目、補血化瘀、疏肝利膽、理氣明目的作用。
楊陵泉1。位置:
此點位於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的凹陷處。
2.取穴方法:
取穴取仰臥位或側臥位,仰臥時下肢微屈,取於腓骨小頭前下凹陷處。
3.功效:
降濁利濕,陽陵泉有疏肝利膽、舒筋活絡、疏肝利膽、強腰膝的作用。
掛鈴點1。位置:
掛鈴點位於人體小腿外側,外側腳踝尖端上方3英寸,腓骨前緣。
2.取穴方法:
坐直或躺下,在外側腳踝頂端上方3英寸處,在腓骨後緣和腓骨長肌腱和短肌腱之間的凹陷處取點。
3.功效:
清熱行氣,掛鐘點有瀉膽火,清髓熱,祛風除濕,通經活絡,平肝熄風,疏肝益腎的作用。
大榭點1。位置:
大椽穴位於脊柱區,1胸椎棘突下,在後正中線旁1.5寸。
2.取穴方法:
頭低位或俯臥位坐位,位於人體背部,第壹胸椎棘突下,取穴於督脈旁1.5寸。
3.?功效:
為頭部提供濕冷的水蒸氣,清熱燥濕,強筋壯骨,清熱解毒。大覺穴具有祛風解表、宣肺氣的作用。
足三裏1。位置:
足三裏穴位於膝外側下四橫指和脛骨的邊緣。
2.取穴方法:
找點時,左腿用右手沿脛骨上移,右腿用左手食指第二關節上移,直到有突出的斜骨擋住,指尖就是點。
3.功效:
“足三裏”確實是治療神經衰弱的穴位。手指壓在這裏可以使妳的血液通暢,情緒穩定,消除疲勞,治療神經衰弱的效果非常顯著。
三陰交1。位置:
小腿內側,內踝尖上方3英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2.取穴方法:
首先,坐直,膝蓋彎曲成直角。除拇指外,其余四指並攏,水平置於足內踝尖上方(足內踝最高處)。小腿中線與手指的交點為三陰交穴。
3.功效:
脾胃,肝腎,行氣活血,疏通經絡。
脾俞穴1。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胸椎棘突下11,後正中旁1.5寸。
2.取穴方法:
取穴時應采用俯臥位的位置。脾俞穴位於人體背部,第十壹胸椎棘突下,側開1.5寸(兩指寬)。
3.功效:
表散脾熱。脾俞穴有健脾祛濕、健脾和胃、利水清熱的作用。
曲池穴1。位置:
橈側腕長伸肌的起點,肱橈肌的橈側;有橈動脈返支;前臂背側皮神經分布,內側深層為橈神經幹。
2.取穴方法:
肘部彎曲成直角,當肘部在條紋末端彎曲時;屈肘,取尺側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處的穴位。
2.功效:
清熱解表,祛風止癢,消腫止痛,調和氣血,通經活絡。
身體點1。位置:
體柱穴位於後脊柱區,後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下凹陷處。
2.取穴方法:
俯臥或俯臥,取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的後中線和凹陷處。
3.功效:
益氣壯陽。沈竹穴具有宣肺瀉熱、清心安神、宣肺清熱、寧心止咳的作用。
命門穴1。位置:
命門穴位於腰椎區,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下凹陷處。
2取穴方法:
俯臥位時,命門穴位於腰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間,指壓時有強烈壓痛。
3.功效:
命門穴順著督脈的氣血,有補腎壯陽、補腎壯腰壯脊的作用。
4.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配方:將威靈仙、防風、川烏、草烏、馬錢子、白芥子、黃芪、元胡、甘遂、阿莎麗、肉桂混合研磨成細粉,與生姜汁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