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如何讓生活常識走進初中化學課堂

如何讓生活常識走進初中化學課堂

化學知識來源於社會生活。在教學中充分把握化學知識與社會的聯系,對學生學好化學知識,提高學習興趣至關重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學習化學,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讓化學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體現新課程標準對化學教學的要求;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逐步了解自然與環境的關系,並分析相關的社會現象。

壹,化學教學面向學生生活的理論基礎

1,生活經驗知識的存在形式

教材是課程的物化形式,是教師和學生開展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工具。知識以兩種形式存在:物化形式和心理形式。知識的物化形式儲存在書籍等媒介中,屬於人類的同壹經驗。心理形式的知識儲存在個體頭腦中,屬於個體經驗。這兩種形式的知識是有機結合的,而不是機械疊加的。長期以來,我國教學設計中隱含的知識往往強調知識的物化,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更註重知識內容的選擇、知識的邏輯體系和系統性,而較少關註學生的個體經驗和心理層面,忽視了知識的個體特征和價值屬性。現代知識觀的轉變要求教學設計要體現以人為本,真實思考,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追求人性。

對於教師來說,根本任務是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重新創造和恢復知識的生命力。知識作為壹種預先設計的情境,是課程和教材的要素之壹,必須將知識帶入壹定的情境中。知識的情境化不僅是使知識活起來的前提和途徑,也是學生在與知識的對話中享受自由的根本保證。教學設計要有主動接近學生的姿態和傾向,而不是僅僅站在遠處等著學生靠近。為了激活和活躍知識,精心設計必須是開放的,這意味著消除知識的冰冷外殼,打破知識的邊界,為學生輸入知識和與之對話鋪設多種路徑,並具有涉及知識和學習者的能力。這就要求在教學課堂的設計中更加重視知識的心理形態,提高其親和力,盡可能通過恰當的設計方法消除知識對學生的控制,形成知識與學生的對話。

2.生活體驗的教學理論設計。

學習準備是指學習者在從事新的學習時,對原有知識水平和原有心理發展的適應性。學習可以分為認知、運動技能和態度學習,學習準備也可以分為學習者原有的學習準備狀態。教學目標是歸宿,學習者的起點能力是教學的起點。起點能力壹般指學習者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和態度。也是教師教學的起點。

學習者啟動能力的分析與學習內容的分析密切相關。如果忽視對學習者啟動能力的分析,學習內容的確定就會脫離學習者的實際。長此以往,會降低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因此,更準確地確定學習者的啟動能力可以在壹定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生活經驗豐富。學生在學習化學之前,已經形成了對化學現象和事實的大量感知和表征,同時也形成了大量等待探索和解釋的化學問題,這將使學習者進壹步有目的地觀察和思考自然現象,獲得更多的生活經驗。在化學教學設計中,要善於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依據,理解抽象概念,引導學生的抽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

第二,生活化課堂教學策略的初步探索。

1,生活中的教學情境

學習情境是新舊知識和經驗在壹定情境中的作用,是新舊知識和經驗的雙向互動過程,即學生與具體情境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學生學習、合作、交流和意義建構的重要環節。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應遵循直覺性、啟發性、現實性、開放性和發展性的原則。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註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以實際應用為目的,關註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構建有價值的相關知識,體驗學科與自然、社會、人類生活的聯系,關註學生發展。最終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實現自身的價值和責任,形成持久的優秀學習品質並初步形成積極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培養學生關愛社會、自然、改造自然的意識。現在以化學教學為例談談我對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初步認識;

(1)用直觀教學法創設學習情境。

在教學中,要善於運用各種直觀的教學方法,尋找與教材內容的最佳切入點,將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現實和生活情境材料加工或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真實生活情境材料作為課堂情境。例如,利用生活展覽、實物展示、演示實驗、新聞媒體、電視錄像等方式,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興趣,使學生在驚喜和感嘆中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有利於學以致用。

比如對於水和常見溶液的學習,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了壹些關於溶液的生命概念。壹方面,教師要了解學生已有的關於解的知識,盡量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解;另壹方面,要充分利用新舊知識和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引起的認知結構的重組,引導學生將生命概念轉化為科學概念。這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問題,目的是獲得情感體驗,獲得知識技能,培養探究能力和應用能力。

(2)用生活中的矛盾點燃學生提問的火花,以提問為邊界。

在教學中,要善於設置障礙和疑惑,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始終處於有難題要思考、有矛盾要解決的情境中,從而促使他們去聯想、去比較,用所學去探索、去解決各種新問題。

比如在學習燃燒滅火的課上,老師在準備好的金屬器皿中點燃壹定量的酒精,問學生如何滅火。學生的生活經驗是用水滅火,但當他們嘗試時,發現水不壹定能滅火。有這個矛盾的時候老師會用濕抹布把火蓋住,那麽材料燃燒需要什麽條件呢?這種思維的火花也被點燃了,接下來的內容同學們會圍繞這個問題進壹步展開。

再比如在分子性質的教學中,老師首先提出1+1=?這道數學題,同學們再熟悉不過了,但是,在酒精和水的混合實驗中,1毫升水+1毫升酒精< 2毫升。這個結果顯然出乎學生們的意料。老師讓學生大膽質疑,提出各種猜想,然後通過課外學習或小組討論找到答案,從而得出分子之間有差距的結論。

(3)利用日常社會生活中的小故事和事例創設教學情境。

比如我們在講第八單元項目1“金屬材料”的時候,可以講這兩個小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1912年,在去南極的途中,英國斯科特探險隊的船很冷,但是用來取暖的煤油卻漏了出來,以至於所有的探險隊員都凍死在南極冰蓋中。本來裝煤油的鐵桶是用錫焊接的,但是錫莫名其妙地變成了灰塵。1867年冬天,俄羅斯彼得堡海軍倉庫裏的大量錫磚壹夜之間不見了,只剩下壹團像泥巴壹樣的灰色粉末。通過這兩個短小精悍的歷史故事,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根據知識建構理論,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學習不僅是知識從外部向內部的轉移和傳遞,也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和原有經驗的相互作用,豐富、充實和轉化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所以,教師要做壹個有良心的人,收集壹些關於生活的教材,認真分析教材,創設生活情境,巧妙地把問題設計成生活情境,讓學生學得有興趣,有收獲。

2.生活化教學內容

教學就是生活,生活世界成為課程的內容。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關於生命教育的論述》中提出,生命就是教育,用生命教育,為生命教育。然而,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重視學生解題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對學習情況的分析;遠離學生生活和實踐;學生的創新意識沒有得到培養,創新能力沒有得到提高。其實教學的過程就是壹個還原生活的過程。教學活動的內容要植根於現實生活,探索生命的意義,給予生命有意義的指導,讓自然生命體在體驗存在、體驗生活、體驗生命中認識和理解生命的意義。即讓學生學以致用,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把所學轉化為能力。

(1),課堂教學中聯系生活案例,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化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的衣食住行都充滿了化學知識。在廚房裏,在餐桌上,在臉盆旁,在工地旁,甚至在廢品回收站裏,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化學現象,提出各種化學問題。比如菜刀和鋤頭在潮濕的空氣中為什麽會生銹?蠟燭燃燒是什麽現象?蠟燭熄滅時產生的白煙和黑煙是什麽?怎麽證明?為什麽有些鐵質容器(比如水龍頭)需要鍍鉻?如果鍍金會怎麽樣?妳身邊發生過什麽汙染?教師還可以帶學生走出教室,看到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在接觸和觀察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同時將環境教育融入其中,倡導保護環境的直觀現象,可以吸引學生的註意力,讓他們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積極用腦去聯想和解釋生活中的各種化學現象。

(2)將化學實驗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對生活資源進行實驗開發。

化學實驗是化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實驗解決生活中化學問題的重要方法。比如,在教室的實驗室裏學會了制造二氧化碳後,老師讓學生用事先從家裏帶來的蘇打和醋反應制造二氧化碳,並把它的產物和反應速度與前者進行了比較。然後,給學生做壹個簡單的家庭補鈣實驗:把雞蛋皮泡在醋裏。使學生認識到化學反應就在身邊,也使學生了解化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促使學生深入思考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從而積極參與化學學習。

(3)在化學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例如,為了增強公民的環保意識,變廢為寶,政府部門在城市中率先實施垃圾分類回收。通常情況下,綠色盒子用來裝可回收垃圾,黃色盒子用來裝不可回收垃圾。讓我們考慮壹下。妳能把什麽樣的垃圾放進綠色的盒子裏?應該放進黃色盒子裏的垃圾是什麽?在講空氣的組成和氧、氮的性質時,讓學生思考生活中拔罐的原理。燈泡裏的氣體是什麽?有什麽作用?大家都喜歡吃的薯片包裝裏含有什麽氣體?有什麽作用?讓學生了解人與環境的關系,人類對環境影響的性質和意義,培養學生熱愛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在講農藥化肥的時候,要明確農藥化肥的使用對農業高產豐收的重要作用,強調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會導致土壤退化和水、空氣、環境汙染。說到合成材料,本文介紹了三大合成材料的應用和發展,它們促進了其他行業的進步,極大地方便了人類的生活。與此同時,合成材料廢棄物的急劇增加也帶來了環境問題,目前的白色汙染就是最好的例子。學習碳及其化合物這門學科時,在講了二氧化碳的壹般性質後,就可以介紹濕室效應及其危害了。那麽,如何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呢?學生可以思考討論,然後看二氧化碳循環示意圖。這個時候,保護森林資源,綠化荒山的意義不言而喻。再比如,說到愛護水資源的話題,要介紹壹下我國每年排入江河湖泊的有害有毒物質總量。據有關部門統計,這些汙染已嚴重汙染了我國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6543.8+0.5億人的飲用水未達到衛生標準。引導和教育學生愛護水資源,要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壹方面,我們應該節約用水,另壹方面,我們應該防止水汙染。教學中還可以列舉歷史上的重大環境汙染事件,如1952年英國倫敦霧霾事件,1961年日本新潟哮喘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慘案等。,讓學生在震驚之余感受到環保的必要性。

3、生活的作用。

學生學習化學是為了將其應用於社會生活實踐。所以,作業不要為了做題而做。學生的作業要從封閉走向開放,從獨立完成走向協作合作,從提問走向求全和生活,要個性化、主動化、生活化。因為生活世界是生動的,作業與生活世界緊密聯系,從而體驗學習化學的樂趣和價值,增強學習化學知識和技能的信心和動力。比如,在了解了糖、油、蛋白質之後,可以布置作業,引導學生對自己常吃的食物進行分類,讓學生收集食物的營養成分信息,為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計劃。如果家裏有肥胖者,在平時的飲食中應該註意哪些問題?如果家裏有壹個糖尿病患者,他在飲食上應該註意什麽?家裏有脂肪肝的人在飲食上註意哪些問題?等壹下。

總之,把教學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能讓學生用書本知識解決生活問題,進而慢慢主動地把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同時,他們逐漸將化學知識與最新技術聯系起來,從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上一篇:苦瓜泡綠茶真的能減肚子嗎?
  • 下一篇:妳家的雞不下蛋會怎麽樣?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