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較急,病前有外感風熱史,出血傾向較重。皮膚有較多瘀點、瘀斑,或伴有鼻出血、咬牙、嘔血、便血、血尿。更有甚者,可見面紅,大便幹燥,小便短赤,舌紅或有瘀斑,苔黃燥,脈數。
治療:清熱解毒,涼血祛斑。
處方:清瘟敗毒飲處方修改。石膏10 ~ 30g(先炒)、知母、水牛角片10 ~ 30g(先炒)、生地6 ~ 12g、玄參3 ~ 9g、牡丹皮3 ~ 9g、牛蒡子3 ~ 9g、赤芍3 ~ 9g、黃連3 ~ 6g。
加減:若風熱不退,加金銀花、連翹、板藍根。鼻出血過多者,加血余炭、仙鶴草、白茅根。對於血尿,增加薊,薊和仙鶴草。大便出血,加地榆炭。不安分者加青黛、鉤藤。神誌不清者,服安宮牛黃丸。
2.氣不攝血主證
紫癜反復發作,皮膚有瘀點,瘀斑顏色較淺,常伴有出血,面色萎黃或蒼白,口唇無光澤,乏力,頭暈,心悸,納差,消瘦,舌紅,苔薄白,脈細。
治療:益氣補血,滋養源頭。
方藥:選用加味歸脾湯。黃芪6-9克,黨參(或人參)6-12克,白術3-9克,熟地黃3-9克,當歸6-9克,白芍3-9克,阿膠6-18克(熔化),三七1-3克(口服)。
加減:便溏肢冷者,酌情加肉桂、烤姜炭。腎虛精虧者加山茱萸、女貞子、菟絲子、鹿角膠。血熱加生地、牡丹皮、黃芩。氣滯血瘀者加桃仁、紅花、蒲黃。出血量大、陽虛者,宜用沈度湯治療。
3.陰虛火旺主證
皮膚黏膜散在有瘀斑和瘀斑,時有發生,時有停止。病程長,有鼻衄、咬人、五心煩、盜汗、顴骨紅、咽幹、舌紅、苔少、脈數。
治療:滋陰清熱,涼血寧絡。
方子:方子為大補元湯、千根粉。生地黃6-9克、牡丹皮3-9克、玄參3-9克、知母6-9克、龜板(先炒)10-20克、女貞子3-9克、墨旱蓮3-9克、茜草3-10-20克、側柏炭3-9克、阿膠3-65438。
加減:陰虛明顯者,加鱉甲、地骨皮、柴胡。如果盜汗明顯,要加牡蠣。對於鼻出血和牙痛,可加入梔子和白茅根。失眠者可加入五味子、石菖蒲、珍珠母。
4.血瘀阻絡主證
紫斑較暗,持續或有時消失,或有瘀血或疼痛,疼痛為局限性。舌質紫或暗有瘀血瘀斑,苔薄白,脈澀。
治療:活血化瘀,通絡止血。
藥方:藥方為桃紅四物湯。桃仁3-6克、紅花3-6克、當歸3-9克、生地6克、白芍3-9克、川芎3-6克、三七1-3(口服)、地榆炭3-9克、側柏炭3-9克等。
加減:大便出血者,加槐花炭、苦參。對於鼻出血患者,加入仙鶴草、藕節炭和血余炭。
病因
中醫認為,這種疾病是由於致病因素侵入體內,破壞了靜脈,血液從皮膚和粘膜流出。病因主要為外感邪氣、飲食不當、血瘀、久病氣虛血虛,臨床多為陽證、熱證、實證。如果持續存在,就會表現為虛證和虛實夾雜證。過敏性紫癜最初是由於感受外感邪氣,灼血絡所致,甚至導致熱毒過盛,迫血沖任。若長期不愈,或反復發作,則表現為氣血不足、瘀血阻滯,成為難治之癥。
結論:通過以上介紹,相信大家對小兒紫癜的中醫辨證治療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對小兒紫癜病因的中醫認識也有了壹定的介紹。希望妳能多了解中醫辨證。也希望這些內容能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