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葉和生姜合用,可用於風寒咳嗽,痰多痰少者。
風熱或風燥咳嗽初期可用桑葉、菊花。
柴胡、前胡可用於外感風熱或風寒轉化熱所致肺衰竭引起的咳嗽。對於嚴重的表證,可用柴胡20-30g。
荊芥、防風是治療風病的主裁,使風病發散,宣肺氣,行清脾之令,氣道暢通,止咳平喘。外感咳嗽,兩藥必不可少。慢性咳喘是壹種慢性疾病,其病機特點是正能量不足,邪氣過盛。宜濕化痰,益氣通絡,肺脾同治,健脾祛濕是治療之本。常用二陳湯、溫膽湯治療。必須益氣和行氣並重,才能達到恢復正能量和行氣通絡的目的。臨床上可用黃芪、麥冬、太子參、南沙參等品補肺金,同時與牛蒡子、蟬蛻、地膚子、荊芥等祛風通絡之品配伍,往往效果良好。
白芷氣味芳香,能祛風除濕,並能誘導藥物上臉。必須作為治療面部疾病的指南,效果良好。
九香蟲是壹種中藥昆蟲,具有蠕動、性溫微鹹、氣味芳香的特點。該產品受到石家莊市中醫院老中醫的喜歡,用量為3-6g。本藥擅入肝腎經,調氣滯,溫中助陽,疏泄能力強,內外兼通,氣滯血瘀。臨床上可廣泛用於治療胃痛、腹痛、肝腎囊腫、陽痿等疾病。
治痹通絡的藥壹定要用,但是通絡的藥壹定要用養陰的,因為通絡的多熱而幹燥,長期使用會對陰和津液造成更大的傷害。所以養陰的藥物壹定要作為補充,達到通絡的作用,免除傷陰劫液的後顧之憂。趙振興老師在臨床實踐中經常服用石斛、玉竹、沙參、丹參、枸杞子、桑寄生、玄參、生地、通絡藥,療效可靠。
熟讀經典,尤其是多讀仲景的書,猜測醫聖對藥物的巧妙運用,驗證臨床,對行醫者大有裨益。
苦參,人們總結其功能為清熱利濕,利尿止血。但唐代孫思邈的《千女至方》中記載,可以治心痛。目前臨床上用於治療心絞痛和心律失常,往往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