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關於腸癌的問題

關於腸癌的問題

去醫院,做個纖維結腸鏡和大便常規。先找出病因,再進行針對性治療。

便血

病因癥狀

血便又稱“血便”、“血便”、“血便”,特點是便血或稀便。在尚笑更常見

化學性潰瘍出血、胃腸息肉、小腸出血、腫瘤、肛周疾病出血,以及壹些血液病和急性病。

性傳播藥物、寄生蟲等。這裏的損傷是指痔瘡、肛裂、肛竇炎引起的直腸粘膜損傷

受傷引起的便血。大便軟,有形狀或硬,血附著在大便表面。有的先有血再有大便,有的則是。

排便後,血多為鮮紅色,也有暗紅色渾濁的。長時間失血無休無止,排便後肛門疼痛。

加劇。

我認為便血是因為腸內積熱(濕),或者脾氣虛,不能控制血液循環。可以清腸。

清熱、止血、益氣、補血。

便血

病因癥狀

血便又稱“血便”、“血便”、“血便”,特點是便血或稀便。在尚笑更常見

化學性潰瘍出血、胃腸息肉、小腸出血、腫瘤、肛周疾病出血,以及壹些血液病和急性病。

性傳播藥物、寄生蟲等。這裏的損傷是指痔瘡、肛裂、肛竇炎引起的直腸粘膜損傷

受傷引起的便血。大便軟,有形狀或硬,血附著在大便表面。有的先有血再有大便,有的則是。

排便後,血多為鮮紅色,也有暗紅色渾濁的。長時間失血無休無止,排便後肛門疼痛。

加劇。

中醫認為,便血是由於熱積於腸內(濕)或脾氣虛,不能控制血液循環所致。可以清腸。

清熱、止血、益氣、補血。

自我治療的註意事項

(1)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大便要稀糊狀。

(2)減少增加腹壓的姿勢,如下蹲、憋氣等。避免久坐、久站、久走和過度勞累。

(3)忌辛辣、辛辣、油膩、粗糙、沈悶的食物,忌煙酒咖啡。

(4)多吃生梨汁、蓮藕汁等具有清腸熱、滋潤營養黏膜、通便止血作用的食物。

菱角汁、蘆根汁、芹菜汁、胡蘿蔔、白蘿蔔(熟食)、苦瓜、茄子、黃瓜、菠菜、

黃花菜、白菜、蛋黃、蘋果、無花果、香蕉、黑芝麻、核桃仁、銀耳等。

(5)性格開朗,不要又氣又熱。如果心境不寬,煩躁、抑郁會使腸黏膜收縮,血液循環不暢。

(6)減少性交。房事過多會使腸黏膜充血。加劇出血。

便血:血從肛門流出,或隨大便中的雜質而下,或為純血。

靈魂支點。“百病始”的標題:“後血”;《傷寒論》稱“血”;《金匱要略》說的是“出血”,根據出血和排便的順序提出了“遠血”和“近血”的名稱。張景嶽指出:“血遠來自大便,遠的在小腸或腎臟。.....血若先於便,必近,近者在腸中或在肛中。”後世醫家沿襲清濁血之名,建立腸風臟毒。《辨證論治要點》說:“鮮紅的血清為腸風,濁暗的血清為臟毒。”《醫學概論》稱“血箭”如果大便有血,就會很厲害,比如箭離得很遠。

此病應與痢疾、膿血相鑒別。腹瀉膿血者多伴有膿血,並有明顯腹痛、急性腹瀉、嚴重腹瀉。但這種病的特點是血從大便流下,沒有膿,沒有腹痛和急性腹瀉、嚴重腹瀉等明顯癥狀。

“常見綜合征”

胃腸道實熱:便血、口唇幹燥、喜冷飲、牙齦腫痛、口臭口苦、口舌生瘡、便秘、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脈強。

濕熱蒸:先有血,後有大便,血鮮紅,大便不爽,四肢困腫,厭食,口苦,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數。

脾胃虛寒:大便先帶血,或血混大便,或純血,色紫暗,或大便呈焦油狀,面色晦暗,神疲乏力,腹痛,納差,大便溏薄,四肢冰涼,口淡而不渴,舌淡,苔白濕,脈細。

肝陰虛:便血、頭暈、面紅、神經發熱、夜寐不安、骨蒸盜汗、多夢失眠、腰酸肢倦、形體消瘦、舌紅、脈數。

痔瘡便血:大便帶血,肛門疼痛難忍,或伴有痔核腫脹,或伴有肛裂,舌紅苔黃,脈數。

便血

消化道出血時,血從肛門排出,顏色為鮮紅色、暗紅色或焦油黑色,或大便帶血,稱為便血。壹般認為上消化道出血量大於50ml時可出現黑便。

[病因]

1.上消化道疾病

(1)食管疾病

食管靜脈曲張破裂、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異物、食管裂孔疝、食管外傷等。

(2)胃十二指腸疾病

消化性潰瘍、急性糜爛性胃炎、應激性潰瘍、胃癌、胃粘膜脫垂、胃動脈硬化等。

(3)肝膽疾病

如肝硬化、食管和胃靜脈曲張破裂、急性出血性膽管炎、壺腹癌等。

(4)胰腺疾病

胰腺癌。

2.下消化道疾病

(1)小腸疾病

腸結核、局限性腸炎、小腸腫瘤、小腸血管瘤、梅克爾憩室炎或潰瘍、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等。

(2)結腸疾病

急性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結腸癌、結腸息肉、結腸血吸蟲病等。

(3)直腸疾病

直腸損傷、非特異性直腸炎、直腸癌等。

(4)肛腸疾病

痔瘡、肛裂、肛瘺等。

3.其他疾病

(1)急性傳染病和寄生蟲病

流行性出血熱、重型肝炎、傷寒和副傷寒、鉤端螺旋體病、敗血癥、鉤蟲病等。

(2)血液疾病

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血友病、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等。

(3)維生素缺乏

維生素c缺乏癥,維生素k缺乏癥。

[臨床表現]

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急性出血性貧血和急性外周循環功能不全。

便血的顏色取決於消化道出血部位。上消化道出血多為暗紅色血便或焦油狀黑便。下消化道出血時,多為暗紅色或鮮紅色血便。然而,兩者都有例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如果伴有腸道蠕動加快,可排出鮮紅色血便,而不是黑色大便。小腸出血時,如果血液在腸內停留時間較長,可為焦油狀黑便;小腸大量出血且排出較快時,便血為暗紅色甚至鮮紅色的稀便。結腸、直腸出血時,由於血液在腸內停留時間短,常排出鮮紅色或鮮紅色血便。

便血伴有以下癥狀,具有提示診斷的意義:

1.發熱患者應註意急性感染性疾病、惡性腸道腫瘤、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局限性腸炎等。

2.急性腹痛患者可見於急性膽管炎、膈疝、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和腸套疊。

3.皮膚黏膜出血的人要多註意血液病、敗血癥、鉤端螺旋體病、重型肝炎、尿毒癥。

4.慢性胃脘痛患者,但出血後疼痛緩解者見於消化性潰瘍,疼痛無緩解者常見於胃癌。

5.急性腹瀉患者可見於痢疾、直腸炎、直腸癌等。

6.糞便血量少,血色鮮紅,排便後滴血或射血,提示是肛腸疾病。

[家庭緊急治療]

1.臥床休息,流質飲食或暫時禁食。

2.維生素K3 12mg,羅安血2.5 ~ 5 mg或雲南白藥0.3 ~ 0.6 g可口服,壹日三次。

3.如果是藥物或酒精引起的,立即停止使用。

4.經上述緊急處理無效或出血量大或上消化道出血者,應立即送往醫院進壹步搶救。

自主療法

1.中醫自我療法

(1)雲南白藥,每次0.3g,每日2-3次。用溫水吞服。

(2)皮月馬人丸,每次9g,每日2次,用溫水吞服。

(3)膻連丸,每次9g,每日2次,溫開水吞服。

2.處方自我治療

(1)大黃炭粉,每次3-6g,每日2次,溫水吞服。

(2)將茄葉瓦曬幹研末,每次6g,每日2次。吞下米湯。

(3)墨旱蓮60克,煎服代茶飲。

(4)地榆炭15g,槐花炭12g,茜草炭12g,紅小豆30g,防風炭10g。

g,大黃炭10g,黃柏10g,每日1g,水煎兩次。用於腸內熱積濕,

血紅濁,口苦,舌苔黃厚,大便不暢。

(5)廚房土30克,黨參10克,白術炭10克,生姜炭10克,升麻炭10克,

黃芪12g、阿膠9g(另熔)、甘草6g炒熟,每日1膏,煎兩次。用於脾氣虛弱

虛弱,蒼白,疲憊,虛弱。

3.飲食自我療法。

(1)豬大腸250g,鮮槐花15g,煮飯煲湯。

(2)每天吃幾個柿子。

(3)銀耳10g,紅棗15g,小火燉。

(4)黃花菜30克,紅糖適量,水煎。

(5)生姜、艾葉各15g。將艾葉和生姜壹起熬成濃汁,每次1杯。艾葉溫經止血,生姜

散寒,用於治療虛寒出血,主要用於大便後出血。

(6)醋5碗,紅豆3碗,煮熟曬幹成粉,每次5克。本方主要用於治療腸痔出血。

4.外部治療和自我治療

(1)熏蒸洗滌。將阿膠用醋浸泡軟化,蒸熟融化成糊狀,每次服用30克,加入500克醋融化,

加熱煮沸後,先抽煙再洗肛門,每天兩次。原液可以洗很多次。用於肛裂和痔瘡出血的患者。

(2)敷藥。清涼油混合黃澍粉2支,塗在肛門內外。

(3)將野艾草(艾蒿子葉)搗成泥狀,敷於肛門。

(4)在肛門處塗抹雞蛋黃油。(適用於幹燥、破裂的肛門粘膜。)

雞蛋黃油法;取幾個煮熟的蛋黃,放入非鐵質餐具中用小火翻炒,過濾至油滲出。

5.其他自我療法

(1)揉腹部。每天早晚各揉兩次腹部(睡醒後睡前),逆時針100次。

(2)肛提肌。每天做2-3次肛門收縮,每次30-50次。

避免誤診

以往無肛腸疾病而突然出現血便,或時不時出現少量黑濁血便,持續時間較長;或者

便血中有壞死腐敗的組織和粘稠的分泌物。患者不可疏忽,應去醫院檢查。

因為害怕排便疼痛,忍便會引起便秘,內生熱毒,加重排便。

形狀。

未婚女青年經期壹定要註意休息,註意外陰的清潔,否則容易導致肛門黏膜發炎、破裂出血。

便血

消化道出血經腸道排出後,糞便中含有血或全血便,顏色可為鮮紅色、暗紅色、焦油狀。血便的顏色取決於出血部位、出血量和血液在消化道停留的時間。下消化道(小腸、結腸、直腸、肛門)出血,大便常呈鮮紅色或暗紅色。上消化道(食道、胃、十二指腸)出血,大便常呈焦油狀。

(1)病因學

便血壹般分為血便、焦油便和潛血便。常見原因描述如下。

1血便:壹般來自回腸、結腸、直腸、肛門下端,大便呈鮮紅色或暗紅色,可混有粘液和膿血。常見的疾病有痔瘡和肛裂出血。痔瘡便血排便時噴出或排便後滴血;肛裂便血少,但肛門疼痛更劇烈。直腸息肉出血,大便血量不大,血附著在大便表面,有時大便變稀呈條狀或印痕狀。痢疾血便是膿性血便,排便頻繁,並伴有左下腹痛。

2柏油樣大便:即黑色大便。上消化道出血不吐,血在腸內滯留了很久。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與腸道中的硫化物結合形成硫化亞鐵,使大便變黑發亮,像瀝青壹樣。出現柏油樣大便說明出血量已經達到60毫升以上。但需要註意的是,有些食物和藥物會使大便變黑,可以通過大便隱血試驗來鑒別。

3潛血便:少量消化道出血不引起大便顏色變化,只有大便潛血試驗陽性時,才稱為潛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引起隱匿性血便,如胃潰瘍、胃癌等。

(2)救援措施

搶救措施基本和吐血壹樣。安靜臥床,減少活動,觀察出血量,適當使用止血藥,遇暈厥、休克送醫院搶救。

如何掛號就醫

1.肛腸手術:排便後有鮮紅色血,或有鮮紅色血便的患者,壹般無劇烈腹痛,應進行肛腸手術。

2.普外科:便血、腹痛劇烈甚至休克的患者應掛普外科。

3.腸道門診:急性起病、膿血便的患者要掛到腸道門診。

4.消化科:大便呈黑色、暗紅色血便,或有慢性結腸炎病史,經常排出鮮紅色血便的患者,應掛胃腸科。

5.血液學:便血伴有全身出血傾向者,應在血液科做進壹步檢查。

6.腎臟病:有腎炎和便血病史者應聯系腎臟病。

7.感染性疾病科:有發熱後便血及疫區生活史的患者,應在感染性疾病科登記。

肛門排出的血稱為便血,主要有滴血、噴血或便血。壹般來說,肉眼可見的血便往往預示著下消化道出血(尤其是結腸和直腸)。出血點離肛門越近,顏色越亮。

壹般認為便血是痔瘡引起的,這是不正確的。痔瘡,尤其是壹、二期的內痔,主要表現為血。便血壹般發生在排便時,排便時和排便後,血滴下或有噴射出血,血不與糞便混在壹起。出血量從幾毫升到幾十毫升不等。反復出血會導致嚴重貧血。痔瘡的診斷相對容易,但必須指出的是,有便血的肛腸疾病,如直腸腺瘤、直腸癌等,常被誤診為內痔。所以在確定痔瘡的診斷時壹定要排除其他疾病。對便血患者進行指檢是必要的,使用壹次性乙狀結腸鏡進行常規檢查是壹種方便、經濟、安全、準確的檢查方法。

肛瘺常有膿性分泌物,較少帶血。因為病情反復發作,病情加重,目前還是手術治療比較靠譜。

直腸癌是壹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主要臨床表現為:

1.便血。

2.膿血便和粘液血便。

3.排便習慣改變,包括便秘、腹瀉或兩者交替、排便不盡等。

4.大便的形狀會改變。

5.腹痛、腹部不適、腹部腫塊等。

用壹次性乙狀結腸鏡對便血患者進行常規檢查,可早期發現直腸及乙狀結腸低位切除術,必要時可進行結腸鏡檢查。大腸癌必須提倡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癌前病變:

1.腺瘤:現已公認腺瘤是壹種癌前病變,常見癥狀有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腫瘤突出肛門、腹痛等。壹次性乙狀結腸鏡應用於早期診斷和早期手術切除。

2.慢性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癥狀為便血、排便次數增多、腹痛。

其他:

1.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統疾病。

2.肛門損傷等。

總之,便血要及時去正規醫院檢查,排除其他疾病,以免耽誤病情。(

便血:血從肛門流出,或隨大便中的雜質而下,或為純血。

靈魂支點。“百病始”的標題:“後血”;《傷寒論》稱“血”;《金匱要略》說的是“出血”,根據出血和排便的順序提出了“遠血”和“近血”的名稱。張景嶽指出:“血遠來自大便,遠的在小腸或腎臟。.....血若先於便,必近,近者在腸中或在肛中。”後世醫家沿襲清濁血之名,建立腸風臟毒。《辨證論治要點》說:“鮮紅的血清為腸風,濁暗的血清為臟毒。”《醫學概論》稱“血箭”如果大便有血,就會很厲害,比如箭離得很遠。

此病應與痢疾、膿血相鑒別。腹瀉膿血者多伴有膿血,並有明顯腹痛、急性腹瀉、嚴重腹瀉。但這種病的特點是血從大便流下,沒有膿,沒有腹痛和急性腹瀉、嚴重腹瀉等明顯癥狀。

“常見綜合征”

胃腸道實熱:便血、口唇幹燥、喜冷飲、牙齦腫痛、口臭口苦、口舌生瘡、便秘、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脈強。

濕熱蒸:先有血,後有大便,血鮮紅,大便不爽,四肢困腫,厭食,口苦,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數。

脾胃虛寒:大便先帶血,或血混大便,或純血,色紫暗,或大便呈焦油狀,面色晦暗,神疲乏力,腹痛,納差,大便溏薄,四肢冰涼,口淡而不渴,舌淡,苔白濕,脈細。

肝陰虛:便血、頭暈、面紅、神經發熱、夜寐不安、骨蒸盜汗、多夢失眠、腰酸肢倦、形體消瘦、舌紅、脈數。

痔瘡便血:大便帶血,肛門疼痛難忍,或伴有痔核腫脹,或伴有肛裂,舌紅苔黃,脈數。

參考資料:

血便患兒大便顏色異常

便血的鑒別診斷要點:

並發癥的可能診斷

排便時噴血,或排便後滴血,血便不混,出血量不等,伴有肛門異物感或突發性疼痛痔瘡。

糞便血量少,顏色鮮紅,呈絲狀,覆蓋糞便。排便時有疼痛,排便後有不同程度的肛裂。

間歇性便血,通常大便中有少量血,呈鮮紅色,不與大便混在壹起,有時大便變稀變細,或壹側有凹陷的直腸息肉或結腸息肉。

隨著病情的發展,大便血量增多,常伴有腹瀉、消瘦、貧血,大便常混有濃稠的粘液,直腸癌伴有特殊的腥臭味,多見於中老年人。

大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秘,大便呈膿樣或粘液樣血。結腸癌

起病突然,伴有腹痛、腹瀉、惡心嘔吐,大便量少,常混有糞便,大便頻繁,細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尿急後有劇烈感覺,腹部壓痛。

出血常為間歇性,大便帶少量血,大便中含膿或粘液,急性腹瀉後常伴有腹痛、腹瀉、潰瘍性結腸炎。

出血量少,伴有其他部位出血傾向的血液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遲緩,常伴有嘔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癥狀,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消化道潰瘍等。

大便顏色無變化,僅隱血試驗陽性,多為消化道少量出血所致。

大便帶血主要要考慮哪幾類疾病?

便血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特殊癥狀,尤其是結腸、直腸、肛門,提示腸道存在器質性病變,必須高度重視,及時明確診斷,抓緊治療。大便帶血時應考慮以下疾病:

(1)肛門疾病

①血鮮紅無疼痛者多見於內痔,I期痔核以血為特征,常因用大便摩擦痔核而出血,血不斷滴下,或壹條線如箭,或僅在衛生紙上帶血;ⅱ期痔瘡大便出血少或不出血,常從肛門流出。

②肛裂血便常伴有肛門疼痛和典型的排便後周期性疼痛。

③肛管癌主要表現為便血和疼痛,排便前疼痛加重。

(2)直腸疾病

①直腸息肉的主要癥狀是便血,呈間歇性,顏色鮮紅,壹般量少。這種疾病在兒童中很常見。

②直腸癌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大便變稀,有粘液帶血,並伴有急性內急,排便重或排便不盡。大便中的血早期為鮮紅色或暗紅色,量不多。後期大便常有腥臭的粘液,體重減輕,應引起高度重視。

③放射性直腸炎也可便血,但應有放療史。

(3)結腸疾病

①結腸息肉:a .幼年型結腸息肉病,平均發病年齡6歲,無家族史,以便血為特征,常伴有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和生長遲緩,常伴有先天性畸形,如腸旋轉不良、臍疝、腦水腫等;b .家族性幼年型結腸息肉病:有家族史,常見癥狀為便血、直腸脫垂、生長遲緩;c .Cronknite?坎達綜合征(CCS):是壹種錯構瘤性息肉綜合征,在成人中形成,表現為便血、腹瀉、大便重、有脂肪,腹痛、厭食、乏力、嘔吐、性欲減退、味覺減退。指甲、脫發和色素沈著幾乎總是會發生變化。

②結腸癌:常見於左半結腸癌。患者常有頑固性便秘,偶爾排便次數增多。癌破時,糞塊外側可沾血或粘液,甚至可排出膿液。

(3)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和細菌性痢疾:兩者均有血便,大多同時排出粘液或膿,並伴有腹痛。

(4)阿米巴痢疾:以致血為主要癥狀,其大便呈醬紅色,粘液多,有臭味。

(5)出血性大腸桿菌腸炎:以急性起病為特征,伴有發熱、腹瀉,可有食腐肉史,常以食物中毒形式出現。

另外,1歲以下的孩子要註意腸套疊。壹些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友病等。也會有便血的癥狀。

便血

消化道出血經腸道排出後,糞便中含有血或全血便,顏色可為鮮紅色、暗紅色、焦油狀。血便的顏色取決於出血部位、出血量和血液在消化道停留的時間。下消化道(小腸、結腸、直腸、肛門)出血,大便常呈鮮紅色或暗紅色。上消化道(食道、胃、十二指腸)出血,大便常呈焦油狀。

(1)病因學

便血壹般分為血便、焦油便和潛血便。常見原因描述如下。

1?血通常來自回腸、結腸、直腸、肛門下端,大便呈鮮紅色或暗紅色,可混有粘液和膿液。常見的疾病有痔瘡和肛裂出血。痔瘡便血排便時噴出或排便後滴血;肛裂便血少,但肛門疼痛更劇烈。直腸息肉出血,大便血量不大,血附著在大便表面,有時大便變稀呈條狀或印痕狀。痢疾血便是膿性血便,排便頻繁,並伴有左下腹痛。

2?柏油樣大便是黑色大便。上消化道出血不吐,血在腸內滯留了很久。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與腸道中的硫化物結合形成硫化亞鐵,使大便變黑發亮,像瀝青壹樣。出現柏油樣大便說明出血量已經達到60毫升以上。但需要註意的是,有些食物和藥物會使大便變黑,可以通過大便隱血試驗來鑒別。

3?隱血大便如果少量消化道出血不引起大便顏色變化,而僅在大便隱血試驗陽性時才稱為隱血大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引起隱匿性血便,如胃潰瘍、胃癌等。

(2)救援措施

搶救措施基本和吐血壹樣。安靜臥床,減少活動,觀察出血量,適當使用止血藥,遇暈厥、休克送醫院搶救。

便血是內痔嗎?

便血是內痔尤其是早期內痔的典型癥狀,但不能認為便血就是內痔。便血是壹種常見的癥狀,臨床上很多疾病都會引起便血。

①各種腸炎:由於炎癥,腸黏膜的完整性被破壞,大便中混有暗紫色的血和分泌物,並伴有各種腸炎特有的癥狀。

②肛門乳頭炎及其肥大:牙線上,表面覆蓋肛門上皮,偶見出血。

③肛裂:大便時疼痛劇烈,大便後滴血。

④直腸癌:常出血,分泌物多,最容易誤診漏診。手檢時指套可沾血,可觸及形狀不壹、表面粗糙、邊緣不平的硬病竈。需要病理活檢才能確診。這種疾病的出血也會導致貧血。

⑤直腸腺瘤或絨毛膜癌:該病常出血。每次大便,大便上都有血絲,偶爾有大量出血。但是,腫瘤長且有蒂。肛門鏡檢查顯示腫瘤呈紅色,可帶蒂。

應該對妳有用。

  • 上一篇:如何治療腳筋
  • 下一篇:什麽是中醫坐浴療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