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分為有形痰和無形痰兩種,有形、可見、可聽的痰屬於有形痰;反之則屬於隱形痰。無論是看得見的痰還是看不見的痰,對身體都是不好的,輕則咳嗽、頭暈、心悸、惡心、嘔吐,重則堵塞經絡氣血運行,導致身體麻木,手腳難以舒展。嚴重時可引起半身不遂、頸部淋巴結結核或腱鞘囊腫,給健康帶來極大的困擾。
所以今天給大家分享幾個簡單易學的化痰止咳的食療偏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沙參核桃牛尾湯
材料:沙參100克,核桃仁50克,牛尾50克。
調料、料酒、鹽、雞粉、清湯適量。
練習1。沙參洗凈,用溫水浸泡至軟身,切段;核桃仁用溫水浸泡軟化去皮;牛尾洗凈,切成小塊,焯壹下備用。
2.將沙參、核桃仁、加工過的牛尾段、料酒壹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湯,轉小火慢燉2小時,再加鹽、雞粉調味。
沙參沙參味甘,微苦,性涼。其主要化學成分為揮發油、三萜酸、豆甾醇、生物堿、澱粉等。沙參在有效成分的作用下,主要功能有滋陰清肺、化痰止咳,對秋季肺熱幹咳、陰傷咽幹有特殊療效。《本草正義》記載:“微甘微苦,氣味淡清,但含豐富脂液,故專以上焦為主,清肺胃之熱,養肺胃之陰。”
強調咳嗽有寒痰或寒性咳嗽咳嗽有白痰的人禁止喝此湯。
2.鯽魚川貝湯
材料:鯽魚200g,川貝母6g,姜絲適量。
調味胡椒粉,鹽,陳皮。
練習1。去鱗鯽魚,去臟洗凈備用。
2.將川貝、花椒、姜絲、陳皮放入魚肚中,封口。
3.將魚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加鹽調味,中火煮熟後,取出魚肚子裏的材料,就可以吃肉喝湯了。
川貝母學名為貝母,因產地不同,形狀也不同。川貝母中含有豐富的貝母素甲和去氫貝母素乙,有很好的降血壓作用。貝母性微寒,味甘、苦,清熱化痰效果較好。川貝母具有滋陰潤肺的作用,故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幹咳少痰、咳痰帶血等。,與麥冬、沙參合用效果更佳。
3、腐竹銀杏甘蔗湯
材料:腐竹100克,白果12克,黑皮甘蔗750克,生姜4片。
調味香菜適量
練習1。銀杏去皮;將黑皮甘蔗去皮並切割;生姜切片。
2.腐竹皮泡發,切段;香菜洗凈,切段備用。
3.將銀杏、甘蔗、姜片壹起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小火煨2小時至銀杏熟透,再放入腐竹、香菜,小火煨壹會。
中醫認為,銀杏葉的主要作用是止咳平喘,適用於氣喘、咳嗽、氣機不利、痰多者,無論寒熱均可食用;甘蔗還有解熱止渴、調節中寬膈、生津潤燥、利尿健胃的功效。兩者相加,使此湯具有滋陰潤肺、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的功效。
4、枇杷葉紅棗湯
材料:枇杷葉、杏仁、桔梗各15g,蜜棗10。
少許調味料和冰糖
練習1。枇杷葉、蜜棗、杏仁、桔梗分別用清水洗凈備用。
2.將枇杷葉裝入幹凈透氣的布袋中,與蜜棗、杏仁、桔梗壹起放入鍋中,加清水3碗,大火燒開後,改為小火慢燉。
3.當鍋裏的水剩壹半時,加入冰糖,待糖溶解後在鍋裏吃。
枇杷葉性平,味苦,主要作用是化痰止咳,和胃降氣。對支氣管炎、肺熱咳嗽、胃熱嘔吐有較好療效。苦杏仁苷是枇杷葉中的重要成分,能分解氫氰酸,所以有止咳止痛的作用。枇杷葉水煎劑具有抗菌、平喘和祛痰的作用。用枇杷葉配蜜棗煲湯,既能祛除枇杷葉的苦味,又能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
建議胃寒嘔吐、肺寒咳嗽者禁用。
5.蝦瓜湯
材料:蝦100g,哈密瓜1個,胡蘿蔔50g,青豆少許。
調料,素湯,鹽,適量。
練習1。選擇1圓哈密瓜,從1/6切下壹片作為杯蓋,挖空果肉,果肉切塊備用。
2.將素湯放入鍋中,煮沸。加入蝦仁、四季豆、胡蘿蔔丁、蜜瓜丁大火煮,撈出備用。
3.將各種粒米丁放入瓜碗中,加鹽調味,入蒸鍋蒸8分鐘。
哈密瓜有“瓜中之王”的美譽,不僅風味獨特,營養價值高,而且具有藥用價值。成熟的哈密瓜富含糖分、維生素、膳食纖維、果膠、蘋果酸以及鈣、磷、鐵等礦物質,適合老人和兒童食用。
中醫認為,哈密瓜性寒,有清肺止咳的功效,適合咳嗽痰多的人食用。把哈密瓜和鮮蝦拌在壹起做湯,營養成分都能帶入鍋裏,真的是相得益彰。
建議哈密瓜冷藏時間不要超過2天,否則會破壞其營養成分。
6.雪梨百合湯
材料:百合30g,雪梨2個,1條大響尾蛇,陳皮少許。
調味品中的壹點鹽
練習1。蛇把腸子和臟東西去掉,清洗幹凈;雪梨去蒂去心,洗凈切塊;百合、陳皮洗凈備用。
2.在瓦罐中倒入適量的水,加入大火燒開後的材料,繼續用中火煮至熟,加入少許鹽調味。
中醫認為梨性甘寒,能潤燥化痰,潤腸通便。古代的醫生用梨作為治療壹些疾病的良藥。
在秋季,人們容易出現咽幹、鼻幹、唇幹、皮膚幹燥等癥狀,而梨對這些癥狀起到了很大的緩解作用。不僅如此,梨還具有促進胃酸分泌、降血壓、解熱、解瘡毒、解酒安神的作用。高血壓患者可以多吃。因為梨有滋陰潤燥、化痰止咳的作用,可以潤燥護嗓。
7.白蘿蔔湯
材料:白蘿蔔500g。
調味鹽,糖,少許味精。
練習1。白蘿蔔去皮,洗凈,切成小塊備用。
2.將白蘿蔔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燒開後加鹽和糖,繼續小火煨至蘿蔔熟透,再用味精調味。
蘿蔔可以當蔬菜吃,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自古就有“冬吃蘿蔔夏吃姜,壹年四季平安健康”的說法。可見蘿蔔確實是不可多得的保健材料。中醫認為,蘿蔔性涼,味甘,有消積化滯、化痰清熱、舒下氣、解毒的作用。蘿蔔含熱量少,膳食纖維多,所以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出體內廢物。常吃蘿蔔還能降血脂、軟化血管、穩定血壓,預防冠心病和動脈硬化。
建議蘿蔔為寒性蔬菜,陰虛寒性體質、脾胃虛寒者少食。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單純性甲狀腺腫、先兆流產、子宮脫垂者忌食。
8.栗子卷心菜蘑菇湯
材料:小米100g,大白菜250g,火腿適量,姜1,香菇4個,紅辣椒絲少。
調味雞湯,鹽,少許糖,香油。
練習1。大白菜、火腿、生姜、香菇洗凈切片;栗子洗凈,蒸熟,去殼去肉。
2.燒熱油鍋,放入姜片炒香,放入雞湯,放入板栗中火煮至八成熟。
3.加入卷心菜、蘑菇和火腿,加鹽和糖大火煮,倒入香油,撒上紅辣椒絲。
卷心菜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在中國北方的冬天,白菜是餐桌上的“常客”。曾被蘇東坡譽為“白酵羔羊豚”,具有化痰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