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因果律及其重要性
因果,又稱業障、因、果、報。行業:梵文音譯,意為創造與活動。指壹切身心活動,包括身、口、心。包括善業、惡業、無業。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行業,力量很大。可以說,我們的人生是被因緣支配的。因果報應是原因。因就是因,也叫因緣。果是結果。報應就是報應和報償。命運是條件。業力結合產生業力。佛經早就說得很清楚:“壹千劫,功不滅(失而不見),業障逢之。」
我們每做壹件事,說壹句話,甚至有壹個想法,都是在種因緣,造業障。根據善因或惡因的種類,也就是善業與惡業的區別,會得到不同的回報。綜上所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具體來說,什麽樣的善因,什麽樣的福報;無論有什麽惡因,都有壹定程度的報應。這是壹個客觀規律,叫因果規律。
因果報應與生死輪回息息相關。我們的人生,生而有之,死而有之,生而有之,死而有之,死而有之,就是從因到果,從果到因,不斷形成壹個無盡循環的現象。我們的生命從哪裏來?死在哪裏?都受因果報應的支配。業力就像種子和信息,儲存在第八意識中。第八意識,又叫“隱識”,儲存信息,像“靈帶”,把壹個人上輩子做的善惡帶到這個世界;並將今生所造的善業和惡業帶給後代,如此等等。我們的身體叫做身體,接受結果的主體就是第八識。《八識規頌》說,第八識是:“先去後主”。在父母生我之前,它就來投胎了,所以先來了。死後脈搏和呼吸停止,第八意識還沒走。直到全身冰涼才離開。所以是“去了之後”。成為主人意味著它主宰壹切,大腦皮層也是屬於它的工具。壹旦離開人體,大腦皮層雖然完好無損,但卻不起作用。美國醫生穆迪寫的《死後的體驗》壹書(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記錄了150名死而復生的患者自述。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說,他們站在他們的屍體旁邊,看到他們的親人哭了。當他們說話時,他們的親人聽不到。當他們去牽親人的手時,別人沒有感覺。這就證明了佛教認為第八意識可以離開身體,成為陰體投胎轉世的觀點是可信的。
死後何去何從?這是由因緣支配的。什麽因果報應?是善與惡的因緣。所以,十善十惡是業輪六大司形成的原因,業輪六大司是十善十惡的結果。
什麽是善?有益於人是好的。利人其實就是人都得到了好處,或者可以說,利人就是利己。
什麽是邪惡?傷害他人是邪惡的。害人就是害己,害人終害己。從害人開始,必然以害己告終。
佛經上說善惡有十種,每壹種又分上中下三等,稱為十善十惡。十惡是:殺生;2.偷竊;三害(分屬三個職業);四個謊言;五兩舌;六惡;齊壹語(屬於口四業);八貪;陳九;十個傻逼;(屬於意大利第三產業)。另壹方面是十善:放生護生,不殺之;給而不偷;三、修行梵語無惡(純修行);第四,說老實話,不撒謊;5.說中介語不用兩舌;6.說軟語不惡語;7.說直白(誠實簡單)的語言,而不是模棱兩可的語言;八是不貪但不幹凈;九、培養慈悲不怒的觀念;不傻地實踐因果報應的概念。
這十善十惡分為三類,也就是三個等級。佛經上說:我成就了壹個上品十善的人生天堂;具有十大優良品質的人生人性;十善之命,阿修羅道(八龍之壹,有加持,有神通;但是兇猛好鬥)。犯下十大惡人的,墮入地獄;十惡不赦者,墮入餓鬼道;十惡不赦者,禽獸不如。這是佛陀在觀察業力之輪的六大分裂現象時,由他自己的眼睛所揭示的。我們必須絕對相信它。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是佛創造出來束縛眾生的,而是佛發現並揭示出來教育我們的。佛菩薩也受因果律制約。所以佛經上說:“菩薩怕因,眾生怕果。近代高僧殷廣達大師說:“諸佛成道,眾生墮三路,無因無果。許雲大師說:“因果二字,是壹切聖人凡人都逃不過的。因果可分為兩類:諸佛菩薩的修果,清凈的修果,菩薩的修果,菩提心,所以證得的是清凈果;而我們所創造的都是汙染的原因,我們所承受的都是汙染的果實。星雲大師說:“因果比計算機更準確。因為電腦會壞,所以因果沒有錯。所以真正懂因果律的人,才會知道沒有冤假錯案。寒山大師那些年受了委屈,別人想幫他說人倫相連。他說,不用了,這是獎勵!因果就像是妳身上的壹只“蟲子”,甚至比“蟲子”還不如。只有當壹個“bug”說了,才能被記錄。這個“bug”即使妳有頭腦也能準確記錄。
第二,因果關系貫穿III
《涅槃經》說:“善惡報如影;三代因果,循環不破。”(不會有打斷和失誤。但也有人認為,人生的壹切都是偶然,沒有因果。有些人看到好人有惡報,壞人有善報,就懷疑因果。有人說:死了就死了。如果妳死了,生命毫無價值;學佛是沒有意義的;而且壹直作惡的人也太賤了。說到底,是因為不懂道理,因果貫穿III。佛經說得好:
如果因為今生(因緣)想認識前世的接收者
如果妳想知道來世的果實,今生的作者是(因果報應)
這說明我們這輩子得到的善惡結果,都是前世種下的業障。比如這輩子多病,肯定是過去殺生業力太重。而妳這輩子做的事,來世也要有回報。
種下業障,就會有回報,但有早有晚的區別。壹般來說,有三種情況:
1.現報:今生行善,今生享好報;如果妳這輩子作惡,這輩子就會受到懲罰。
比如四川日報報道,萬縣市某公司副經理平時喜歡助人為樂,幾次跳入水中救人。壹天,他下班打車回家,路過壹條馬路。通常會堵車,但今天他順利通過了。到了河邊,聽說有小孩?到了水裏,他馬上停下來,跳進水裏,壹把抓住那個女孩,原來是自己的女兒。感覺腳邊有人,就壹把抓住,壹看是他侄女。他把兩個女孩救上岸後就暈倒了。女孩的母親和婆婆聞訊趕來,見孩子還活著,想感謝救命恩人。回頭壹看,他們是他們的親戚。該報評論說:“無巧不成書。從佛教的角度來說,不是巧合,而是被因緣支配。因為他平時有很多善因,遇到善業(業力,是指條件、機遇等。);當善因與善業結合時,就會產生善果。
另壹個刊登在《新民晚報》上的例子,是江蘇某縣的壹個中年婦女,和同壹個男人,走到河邊,聽到有人喊“救命!這個人要去救人。這位女士說,“管好妳自己吧,走路對我們來說很重要。過壹會兒,他會自己浮起來。旁邊壹個人氣憤地說:“這個女人心太壞了!後來男子去救男子,是壹個13歲的初中女生,騎車落水,因落水時間太長而死亡。這個女孩是誰?原來是女方的親生女兒。所有圍觀的人都說:“這是真實的景象!這就是惡業的支配,平時種下的惡業必然會引來惡業。
2.人生報告:今生行善作惡,來生享福苦。
父母積德,子女享福,也屬於這壹類。以同仁堂為例來說明。同仁堂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的祖先信佛,功成名就也想做點事幫助生者,於是開了壹家中藥店,認認真真地做藥。壹種中成藥需要高溫黃金做原料。他收集了家中婦女的黃金首飾以供使用。親戚朋友都笑他:“妳這樣做生意,就虧光了本錢。就寫在廣告裏,就用黃金,買家看不到。但是,他說,“我們每做壹件事,都是種下善因,不會得到不好的結果。“仍然堅持使用黃金。果不其然,這種藥療效不錯,生意興隆。200多年來,他的家族壹直富裕繁榮。解放後公私合營,最後壹個老板叫樂松生,把所有生產資料毫無保留地交給國家,被任命為北京市副市長。同仁堂總部的主要負責人還是他的親戚。他還捐出了所有的秘方。他的家人勸他為將來的事業留壹點余地,他不同意,說:“* * *很強大,可以幫助成千上萬的人。這是壹種善因,自然會有回報。結果,* * *給他分紅,也有不錯的經濟效益。說明這個資本家是知道因果報應的。
3.後報:現在行善作惡,要等到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壹千次的災難才會報。
比如唐朝的悟佛,出生在四川,年輕時出家為僧。有壹次,在長安的壹個寺廟裏,壹個和尚病得很重,身上很臭,很多人都很反感,他卻去調養。和尚病好了,分手時對他說:“妳以後有什麽災難,可以到四川彭縣的壹座山上來找我。後來他成了佛教徒,外國進貢沈香木椅,皇帝不敢用,供奉給武大的佛教徒。他得意忘形,放松了修行,立馬被獎勵了壹臉瘡,很痛苦。於是去彭縣找和尚。和尚說:妳在幾百年前的漢朝種下了惡因,現在報了。原來他是西漢的壹個大官,名叫袁盎。他的壹個同事叫晁錯。當時皇帝想降低諸侯的實力。晁錯建議減少諸侯的軍事力量,導致諸侯聯合起來圍攻中央。皇帝嚇壞了。袁盎趁機暗示,殺死晁錯不是皇帝的本意,而是晁錯的主意。晁的冤魂壹直想報仇。但袁死後,下輩子出家,十世出家。晁沒有機會報復,直到袁成為壹個佛教徒,坐在壹個沈香椅子上,並感到自豪。他的修行壹退,保護者就走了。就這樣,晁錯找到了復仇的機會。這時,開悟的佛教徒在彭縣找到了和尚,解決了他的冤屈,才得救。後來佛家悟道留下了壹本書《三味水風景名勝區自白》。在序言中,他描述了如何用三味水風景區治療面部潰瘍。這說明幾百年前種下的因果律(條件)已經成熟,必然會被舉報。
雖然普通人看不到後兩種結果,但應該知道,每壹個原因都有它的後果。從妳此生所受,可以推知前因;從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我們可以預測後果。我們要相信:“善惡終有報,我們只爭早不爭晚。」
為什麽邪惡的人會得到報應?這是因為他前世修的善根深厚,現在善業先成熟,所以先享福報;如果他這輩子不作惡,福報會更好。至於他這輩子種下的惡業,是不會自行消失的,待因緣熟了,就有報應了。
為什麽好人有好報?這是因為他前世犯了很嚴重的罪,現在惡業先成熟,所以先得到報應。就像在果園裏種了幾批水果。第壹批品種雖然不好,但是先成熟,當然先結果,先上報;第二批雖然是好品種,但是已經成熟,還沒有結果。自然,後面會報道。他這輩子不行善,惡就更重;另壹方面,他這輩子種下的善緣也不是白來的,將來也會得到相應的回報。所以,惡有惡報在先。
第三,改變是關於思想的。
因果既是規律性的,又是可識別的;但並不死板。這和算命、算命的“鐵板數字”是不壹樣的。壹切都是“註定”的,無法改變,這是壹種庸俗的“宿命論”。從佛學和佛法因果論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無時無刻不在收到成效,我們永遠在種業。因緣可以改變,但是因緣不能改變!業障變了,業障壹定會變。
佛教從根本上揭示了算命的原理和起源,但並不提倡算命。因為這是壹件徒勞的事情。人的壹生命運也是如此,不算數也是如此。只有從根本上改變現在的業力,才能改變未來的業力。明代的,有個叫孔的先生給他算命,哪壹年考上了秀才、舉人,哪壹年當了知府,哪壹年死了,等等。後來遇到雲谷禪師,告訴他:要改變命運,靠的是心意,壹定要多做善事。從此孔先生的算計完全失效。他只能當知縣,結果被調到中央機關工作;他只能活到53歲,卻活到74歲。他沒有兒子,就生了兩個兒子,都成了有用的人。他總結了自己壹生改造命運的經驗,寫下了《四大戒律》。佛教大德對這本書評價很高,可見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轉型的關鍵是什麽?是自己的心意,因為“壹切都是心意造的。”心靈可以成就事業,可以跳槽,也就是“由心而變”的道理。唐代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壹切福報,都離不開自己的心。妳能從自己的內心找到,妳得不到。所以相隨心轉,境隨心轉,任妳自立。儒家說,“誰也不能要求自己的幸福或不幸。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第四,佛教徒應該這樣對待因果。
1.為了建立正確的知識和觀點,我們必須確信因果關系。
因果是佛教的核心。如果妳不相信因果,妳就不能真正理解佛教,更不用說得到了佛教的好處。許雲大師說,“‘因果’二字概括了佛陀所說的佛法。當代高僧丁寅大師在《普門品講》壹書中說:“佛說四十九年,壹言以蔽之,因果報應,無非是‘因緣’二字。所以學佛的人要對佛教中的善惡因果規律深信不疑,知其所見是正確的;否則,不信善惡因果定律,就叫知惡見惡。”可見,不相信因果律是惡知邪見,是愚蠢的。《觀五天守經》將“信因果”列為清潔業的正業。虛雲法師指出,經營道(即學佛修行)的首要條件是“信因果”。只有確信因果,才能自覺止惡行善。這樣不僅可以改變和消除過去的惡業,還可以培養現在和未來的福報。
2.壹定要按因果規律辦事,不能把因果搞錯。
佛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明白因果,知道兩種惡因都會有報應。所以,在言行上,甚至在思想上,都要謹防種錯因,避免受到懲罰。而普通人,卻不怕因果,通常沈溺於貪欲,殺人盜竊,行事大膽,什麽壞事都敢做。在因果報應到來之前,害怕和後悔是沒有用的。我們學佛的要向菩薩學習。壹方面要凈化自己的身心,規範自己的行為,止惡防惡無處不在,停止種惡因。壹方面,時刻為眾生著想,多做有益於人的事,廣種善緣。這是壹條光明的路,我們應該走下去,造福自己,造福家庭,造福社會。想要生死輪回,想要凈土開悟,也必須從這裏開始。
總的來說,因果律是佛教的核心。不懂因果,就不懂佛法。不信因果律,就得不到佛法的好處。每個人都要知道因果,確信因果,按照因果規律辦事。現在有很多善因,現在和將來壹定會消除業障,增加福報。妳現在種下佛,將來就會得到妳前世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