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飲食方面,孫思邈主張控制飲食,講究節氣,吃八分飽,這樣會傷肺,饑餓會傷氣。細嚼慢咽,吃得清淡,先擺脫煩惱,少吃肉,少吃發酵食品,如鹹菜、臭豆腐等,喝酒不要醉,但最好快點吐。
在睡眠上,孫思邈主張頭朝南,腳朝北,春夏朝東,秋冬朝西。身體自然蜷曲,頭高腳低,露頭遮足。
在習慣養成方面,孫思邈主張莫強吃,莫強喝,不要著急,要笑。
這些都對今天提倡養生的人大有裨益。
這裏講個故事。初唐四傑之壹的魯,長期患麻風病,於是找到孫思邈,孫思邈開導他,要求強身健體,保持良好心態,輔以藥物治療,才能見效,延年益壽。魯亦步亦趨,拜孫思邈為師,從師學醫九年。
人活七十年,孫思邈也體會到了人生苦短,生活不易。七十多歲的孫思邈想把自己畢生的絕學快速傳承下去,決定為後人著書立說,編纂了《備急用》,收錄了233類、5300個方劑,被現代醫學界譽為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在序言中,他明確了自己寫作的目的: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還有壹個寶貴的女兒。壹面助之,德超於此,故名也。
孫思邈還主張醫生要善良,父母也要善良,只有具備高尚的醫德,才能有高超的醫術。他身體力行,壹心救世,不貪圖名利,用壹生實現了自己的醫德思想。他是中國醫學倫理思想的奠基人,被西方稱為“醫學理論之父”。
在診療的態度和方法上,他寫道:“治病救人,診斷病情,以誠為本。仔細看情況,壹點都不虧。針灸的判斷是沒有區別的。”要求平等對待病人,不分等級,避免汙穢,不貪金錢,謙虛謹慎,博學好問,不驕傲自滿。
活到100歲後,孫思邈有了新的積累,決定再寫壹本書作為《千金方》的補充,其中包括新的學問和新的臨床積累。被稱為“千金方”,30卷2900余冊,189門。後人將這兩部書稱為“千金方”。他還參與了唐代官方草藥的編纂,他嘗試了100多種中草藥。
關於藥王的生卒,有的說活了1,41年,有的說活了1,01年。簡而言之,他們活得很長。這位藥王的死亡年份明確記載在公元682年,但出生年份卻成了壹個永恒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