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
根據中醫“五運六氣”理論,從春分(3月20日)到小滿(5月21日),濕熱和傳染病多發。養生的總原則是避免極熱極寒,消除濕熱。養生的關鍵是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力求中和。
春天屬於仲春。此時肝氣旺盛,腎氣虛弱。所以在飲食方面,要戒酸益氣,平肝陽,滋腎養陰;同時要註意脾胃,脾濕和氣。
規定飲食
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均衡飲食。比如做魚、蝦、蟹等冷食的時候。應配以蔥、姜、酒、醋等溫調味,以免此類菜肴生冷,食用後損傷脾胃,引起腹部不適;吃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菜時,要用雞蛋滋陰,以達到陰陽互補的目的。
蒜蓉黃鱔、杜仲、茄子。具有補虛、降血壓、涼血止血的功效;春筍性味甘、寒,有滋陰益血、化痰消食、除煩利尿的功效。都適合春分。另外,可以吃核桃、花生、杏仁、桃仁等堅果。有助於提神醒腦、祛燥止癢。每天午餐時,還可以加壹些燉菜,如胡蘿蔔排骨湯、銀杏烏雞湯等。,既能補充人體在換季時所需的水分,又能增加蛋白質的攝入,有助於增強人體的抵抗力。
調節飲食
可以吃紅棗等甜食補脾,少吃酸辣。
食物——在春分吃“春菜”。
吃了春分以後,每天都要長壹條線。春分是植被生長的萌芽期。春分過後,人體新陳代謝旺盛,血液循環加快,內分泌激素尤其是生長激素分泌較多,是孩子成長的最佳時期。此時吃時令蔬菜,如具有壯陽作用的韭菜,可以強健人體的脾胃;吃豆芽、豆芽、生菜等蔬菜有助於激活身體的生長機能;吃營養豐富的晚春水果,比如桑葚、櫻桃、草莓。能潤肺生津,養肝。
特別是嶺南地區的“春菜”,是壹種特殊的野生莧菜,村民稱之為“蒿春”。采摘下來的春菜,壹般在家裏和魚片壹起煮,稱為“春湯”。在壹年的春天,人們祈禱壹個和平的家和壹個強壯的身體。
健康預防
春天,壹些老病容易復發,要多加註意。
向陳表示感謝。
春分本來應該是壹個陰陽平衡的時期,但是陽虛和楊燦虛弱的身體無法與陰平衡,所以陽虛的本質更容易顯露出來。所以,腹瀉的五變,也叫雞啼、腹瀉,經常發生,表現為飯後腹瀉,即谷後腹瀉。
腹痛和腹瀉
由於春季風大,中醫認為風能勝於脾土,脾虛者舌苔白,容易腹瀉,表現為腹痛明顯。
“春分風不小,防痛深擾”。春芬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