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中醫越來越受到壹些忙碌的白領和過著舒適退休生活的老年人的喜愛。也有很多人喜歡看壹些關於中醫的書籍,同時也出現了壹些相關的中醫養生類節目。這些書和節目會給有時間和精力學習中醫的人帶來多大的好處?因為我很少關註這些節目,也很少看這些書,所以沒有太大的發言權。但對於即將踏入中醫系大門的同學,以及試圖系統了解中醫的人,我還是有壹些個人的看法和建議。有人說讀中醫就是讀經典,這是壹句至理名言。但壹個初學者讀不懂經典,就像壹個不會走路的嬰兒。妳不能通過訓練劉翔來訓練他跑步。壹個能掌握中醫經典之壹的人,壹定是醫術高超的醫生。所以初學者讀經典,壹本書讀二三十遍不知道說什麽是有可能的。那麽初學者應該如何學習中醫呢?首先,任何技術都要有理論基礎。對於壹個學習中醫的人來說,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必不可少的。不了解陰陽五行六淫七情,不了解五臟六腑的生理特點,不了解經絡走向的人很難理解和認識中醫。《中醫基礎理論》教材當然是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權威書籍,但不得不說壹般用作教材的書籍可讀性都比較低。我向同學們推薦的是秦伯未先生的《中醫導論》,可讀性很強。而且秦伯未先生外號“秦內經”,對中醫經典著作倒背如流。這本書是不可多得的帶領大家走進中醫大門的著作。此外,方藥中先生關於中醫基礎理論的通俗演講也很有可讀性。在了解了中醫基礎知識之後,要學習中醫診斷學。中醫診斷學是最復雜、最難學的學科。因為中醫最重要的是辨證施治。學習這門學科最系統的教材是中醫診斷學。最好的教材是《中醫診斷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鄧鐵濤先生主編,但也不可讀。焦樹德的《從病例談辨證論治》和方藥中的《辨證論治七講》可以彌補可讀性問題,但這兩本書都要求讀者具備壹定的中醫知識。中醫研究是中醫研究的壹個重點。本草是好書,也是薄書。可讀性遠高於中醫教材。另外,《藥性歌》有四百味,《藥性賦》都是以歌曲的形式出現的中醫著作。如果妳是學中醫的學生,這兩本書是背靠背的,對中醫的應用大有裨益。至於舉世聞名的《本草綱目》,可讀性很強,但看過整本《本草綱目》的人基本都望而卻步。人民名字衛生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本草綱目》版本,防身性極強,十幾斤重,不是兩三年就能看完的,更不用說背道。我覺得《本草綱目》可以作為字典之類的參考書,但不適合作為學習書目閱讀。方劑學其實就是壹個漸入佳境的階段。如果把中醫背熟了,對中醫的方子就會有壹定的了解。歷代初學者對《湯頭歌集》贊不絕口,這本書的作者是同壹個人——清代王安。王昂本人不是醫生,而是壹個富人。他組織了壹大批當地名醫為他撰寫醫學書籍,最後以王昂的名義出版。盡管如此,他整理的很多書籍都是介紹中醫的優秀書籍。《湯頭歌集》的寫作便於讀者背誦詩歌。《當代方劑學》所附的方歌,大部分出自《湯頭歌集》,也有根據《湯頭歌集》改寫的。清末大部分名醫在出道時都曾背誦過王昂的《湯頭歌姬》。看完以上幾本書,基本上可以說妳進入了中醫的大門。對於不學中醫的人來說,了解了這些之後,妳至少可以在中醫看病的時候,從處方的合理性來區分醫生的優劣。學中醫的人呢?這些還遠遠不夠,我們還沒有完全起步。中醫院校的學生讀了這些書,就可以認真研究中醫的內、外、妻、子。在學習這些學科的時候,有壹本書值得壹讀,那就是醫案金鏡。《醫宗金鑒》是乾隆年間,由當時的內廷大使(相當於院長)吳倩主持編寫的教科書,供清代學醫的人學習。這本書基本上代表了當時醫學的最高成就,晚晴體系中除了《傷寒論》,基本上囊括了中醫除遊助(醫學心理學)以外的所有學科,可以說是壹部醫學巨著。建國前,很多醫生以醫宗的《金鏡》為藍本學習中醫,成為名醫。此外,清末民初河北張錫純所著的《在醫學熱情中向西方學習》壹書,被譽為“中醫第壹可治之書”,是模仿最多的壹本書,也值得壹讀。壹個中醫學徒看完這些書,勉強能入門,就算藥不能除病,應該也沒有殺人的問題。如果我想擺脫疾病怎麽辦?系統學習中醫祖傳經典《黃帝內經》,也系統學習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論》(這些書在《醫宗金鑒》、《醫熱情錄》中有系統分析)。此外,他還涉獵了歷代醫家的著作,尤其是劉、、、的著作。如果妳這樣學習,妳將會成為壹名著名的醫生。看完這些書,還有壹些書要看,就是病歷。中醫不同於西醫,醫案是中醫著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臨床指南醫案可以說是醫案中的壹朵奇葩。中醫界的領軍人物鄧鐵濤先生曾說,這份醫案教育了幾十代中醫。由此可見臨床指導病歷的價值。學基礎→學臨床→學經典→學異派→做臨床→學醫案,這是中醫應該走的路。作為壹個對中醫感興趣的人,也需要學習基礎,而不是隨大流。要知道中醫保健書有的是對的,有的只是騙稿費。只有了解了中醫的基礎知識,才能去偽存真。
上一篇:冬天凍手腳怎麽辦?下一篇:壹種減肥的中藥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