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基本癥狀表現為有意識的心悸發作,心跳劇烈,不自主,短暫,陣發性,或持續時間長,或壹天數次,或幾天壹次。胸悶氣短,精神疲乏,頭暈氣短,甚至不能躺下,甚至暈厥。其脈象或遲或疏,結、代、促、澀脈尤為常見。
心悸證表現為氣血陰陽兩虛,心肺、心脾、心腎兩虛,或肝氣郁結、水郁氣滯、心脈郁結、痰濁凝滯。臨床上表現為心悸的各種證型,各種證型之間可以相互演變轉化。如果心慌得不到治療或治療不當,可能會成為壹種綜合征。其先兆特征是心悸並伴有心痛、胸悶、氣短、頭暈、嘔吐和脈搏延遲或加快。如果心悸伴有浮腫、小便短赤、四肢冰涼、坐立不安、動則喘息、脈微,這就是心悸嚴重、心腎陽虛、喜水者的特征。突然心悸、氣短、不能平臥、咳痰呈泡沫狀痰、粉紅色痰,或夜間突然咳嗽、小便短赤、四肢浮腫、脈微,為心悸危象的特征。如果心悸突然出現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冰涼,氣短,神情冷漠,這就是心陽欲除的特征。如果心悸脈象散亂,病重或極晚,面色蒼白,眼唇發紺,突然意識喪失,四肢抽搐,短時間恢復正常無後遺癥,或在心悸危象中表現為暈厥。
病因和發病機制
1.體虛,體虛,或久病,勞累過度,氣血陰陽兩虛,導致心虛心悸。
2.飲食勞累喜吃稠糊,煎打,積熱化火生痰,或傷脾生痰,痰火擾心,致心悸。
3.被七情所傷
平時心虛膽小,突然受到驚嚇,心煩意亂,動搖,做不了決定,心悸。如《蘇文巨痛論》說:“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憂則不定,通縮則亂。”長期神誌不清,心氣郁結,火生痰,痰擾心,心神不寧,或氣暗神疲,心神失養。此外,怒傷肝腎,怒反氣,恐精,陰虛在下,火在上,振心神,致驚悸。
4.感受外邪
風寒濕三氣相混,合為痹證。痹證持續時間長,外邪復蘇,心閉於心,痹阻心脈,導致心悸;或風邪、寒濕、濕熱,從血管侵入心臟,耗傷傷心、心陰,亦致心悸。溫病、疫藥可灼傷尹瑩,使心臟失養,或邪藥擾亂心神,如春熱、風熱、暑濕、白喉、梅毒等疾病,常伴有心悸。
5.藥物中毒
過量或有毒的藥物,損害心臟,引起心悸,如烏頭、烏頭,或西藥銻、洋地黃、奎尼丁、腎上腺素、阿托品等。用藥過量或不當,均可引起心悸和脈象。
心悸的發作,或源於驚恐和憤怒,動搖心神,引起焦慮和恐慌;或因久病,體虛,過勞,氣血衰竭,精神支柱喪失,以及徐若之極惡,無驚無悸,則謂之驚呆。
心悸的部位主要在心臟,因失去養料或躁動不安而引起心神動搖、悸動。但其發病機制與脾、腎、肺、肝的功能失調有關。氣血不生,心血不足,心神得不到滋養,就會神經緊張。心悸可因脾虛、內生痰濕、心神不寧,或腎陰不足,心火不攝,腎陽不足,心陽失於溫熱所致。肺氣虛不能助心治結,心脈不暢則心悸不安。肝氣郁結,氣滯血瘀,或氣滯成火,導致心脈不暢,心神不寧,並可能進壹步導致心悸。
心悸的性質主要包括虛和實兩個方面。虛是氣血陰陽虧損,心神失守所致。多因痰火擾心、飲水擾心、瘀血阻脈、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虛構和事實可以相互混合或轉化。如實證持續時間長,正氣虧損可與氣血陰陽虧損同時出現,虛證也可由虛引起,常以實證表現。臨床上陰虛常伴有火旺或痰熱,而陽虛易伴有水濕痰濕,氣血不足易見氣滯血瘀,血瘀可伴有痰濁。總之,本病應以實證為基礎,因氣血虧虛,陰陽虧損,以氣滯血瘀,痰濁水飲為標誌,臨床表現多為虛實夾雜。
診斷
1.自覺心慌腸斷。緊張,無法做決定,心跳快或慢,心跳重,或突然跳,陣發性或持續性。
2.伴有胸悶不適、易激動、心煩、失眠、多汗、顫抖、乏力、頭暈等。中老年人頻繁發作,可伴有胸痛,甚至氣短、四肢冷汗,或暈厥。
3.癲癇發作常由情緒刺激、恐慌、緊張、過度勞累、飲酒和飽食誘發。
4.可見脈數、病、加速、結、代、重、遲都有變化。
5.血壓測量、胸透和心電圖有助於診斷。
鑒別診斷
1.真的很痛。
除心悸、脈結或代外,以心痛為主要癥狀,多為心前區或胸骨後刺痛,牽拉肩胛骨背面;常因勞累、受涼、飽餐或情緒波動誘發,多為短暫,甚至心痛劇烈,出現口唇發紫或手腳冰涼、氣短、出汗直至暈厥,病情危重。真正的心痛往往會伴有心悸。
跑海豚
當奔跑的海豚攻擊時,它也會感到不安。《難經56難》中:“發生於小腹,上至心底,若呈海豚狀,壹直向上或向下”稱為腎病。《金鞭草略:跑豚氣脈辨證論治》:“跑豚病起於小腹,上至咽喉,襲至死亡,再止,皆出於慌。”因此,本病與心悸的鑒別要點如下:心悸是心臟的劇烈跳動,起源於心臟;運行海豚是上上下下,它來自更少的浪費。
謙遜
《辨證論治要訣·心悸》把奴性的癥狀描述為“塞得滿滿的人,不想吃飯,常常心裏難過,愛在黑屋子裏,或者倚著門,然後見人就嚇走,仿佛失去了意誌”。卑仆雖有心悸,但其病因“心血不足”,壹般無升、結、代、病、延等脈。這是壹種精神異常的疾病,不難與心悸區分開來。
辨證要點
1.分清現實和現實
心悸綜合征的特點是虛實夾雜。虛指臟腑氣血陰陽虧虛,實指痰瘀火邪。痰瘀雖是病理產物或現象,但在壹定情況下,可形成心悸的直接原因,如水停心、痰火擾心、瘀血阻心脈等。所以辯證的時候,既要註意正虛的壹面,也要註意邪實的壹面,分清真假的程度。正氣虧虛的程度與臟腑虧虛有關,即壹臟虧虛為輕,多臟虧虛為重。壹般來說,壹種夾雜物輕,多種混合夾雜物重。
2.區分驚恐和心悸
驚恐發作多與情緒因素有關,可由突然的驚恐、擔憂、憤怒、極度悲傷或過度緊張等誘發。大部分是陣發性的。雖然病來的快,病來的輕,多是經驗性的,但也有內因。這個病很輕很淺,可以自行緩解,沒發作的時候跟普通人壹樣。證候沖多由慢性疾病、體質虛弱和心臟損害引起,在沒有精神因素的情況下也可發生。經常持續心悸,控制不住。運動後加重,病情更嚴重,各屬於實或虛中帶實。雖然病是逐漸來的,但是在沒有發病的時候也可以看到臟腑的虛報癥狀。持續很長時間的震顫也會形成心悸。
3.詳細辨別脈搏變化
觀察脈象變化是心悸辨證的重要客觀內容。例如,脈率快的心悸可有壹口氣六至七的數脈,壹口氣八至八的極脈,壹口氣九至十或更多的脈損。脈率慢的心悸,可看為壹口氣慢脈四次,壹口氣緩脈三次,壹口氣損脈兩次,壹口氣敗脈壹次,兩口氣奪脈壹次。脈搏節律不是整數心悸,脈象可以看幾次,沒有固定的促脈次數;慢壹會兒,把沒有定數的脈沖停下來;脈象是壹代壹代傳來的,從幾個到壹個,或者說脈象是先稀後濃,先強後弱。臨床上要結合病史和癥狀來推斷脈象。壹般認為陽氣旺盛,數為陽熱。如果脈象多而數,深而細,伴有浮肢腫脹,動則氣短,肢冷舌淡,則為虛寒之象。陰盛則滯,晚弱則虛寒,脈象晚、滯、代,壹般屬於虛寒。其中,氣血瘀滯是指脈象的生成常因袁琪不足、氣機不暢而減弱。久病體虛、脈滑者視為不利,病重、臥像淩亂模糊者視為危重。
4.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心悸的臨床辨證應與引起心悸的原發病的診斷相結合,以提高辨證的準確性。如功能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常表現為心率加快的心悸,多為心虛膽怯,心神動搖;冠心病心悸多因氣虛血瘀,或痰瘀互結所致;風濕性心臟病引起的心悸,主要是心脈不通;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多為邪毒從外侵入,局限於心,常表現為氣陰兩虛、瘀血阻絡之證。
治療原則
臟腑氣血陰陽虧虛,心神失養所致的心悸,應以補氣血、調陰陽、調氣血、守陰陽秘,配合養心安神之法,促進臟腑功能的恢復。痰、瘀等邪氣引起的心悸,應以祛痰、洗飲、活血化瘀為主,配合重鎮安神藥物的應用,以祛邪安神。心悸在臨床上表現為虛實夾雜時,應根據虛實輕重,靈活運用益氣養血、滋陰溫陽、化痰祛痰、行氣化瘀、養心安神、重鎮安神等法。
基於對疾病和患者狀況的全面分析的診斷和治療
1.心虛膽小
癥狀:心悸、不安、煩躁、少睡多夢、易醒、飲食過少、氣味難聞、苔薄白、脈細或弦。
治療:寧心安神,養心安神。
處方:安神支釘丸。方中用龍牙、琥珀、磁石安神,用朱砂、茯苓、菖蒲、遠誌安神,用人參益氣養心。
心悸氣短,易受擾,極不安寧,伴有神疲乏力,自汗,懶言,面色晦暗,頭暈目眩,舌淡苔薄,脈細或沈,或脈緩,視為心氣不足。治療方法是養心益氣,安神定誌,用四君子湯加味。本方主要作用是溫補益氣,健脾助中年。本方劑以人參補氣,茯苓、白術健脾益氣祛濕,甘草溫中益氣,補中和胃。黨參壹般重用,加黃芪加強益氣功能。氣虛明顯時,還可加入人參煎服。又見心陽虛,加附子、桂枝;自汗加麻黃、浮小麥、山茱萸、烏梅;氣虛夾濕,澤瀉、白術、茯苓;加入丹參、桃仁和紅花;由於心血不足,加入熟地黃和阿膠;心氣郁結、心悸煩悶、精神抑郁、胸脅疼痛者,可加入柴胡、郁金、合歡皮、烏梅。
2.心脾兩虛
癥狀:心悸、氣短、頭暈、面色晦暗、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失眠多夢、健忘、舌紅、脈細。
治療:養血養心,益氣安神。
處方:歸排湯。
處方中的當歸、桂圓肉滋養其辛苦;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益氣生血;茯苓、遠誌、大棗為寧心安神;木香行氣,補而不滯。如果心悸和氣短。神疲乏力,心煩失眠,五心煩熱,自汗盜汗,胸悶,面色晦暗,舌淡紅,津液少,脈少或無,為氣陰兩虛。治療方法是益氣養陰,養心安神,用炙甘草湯加減。本方益氣養陰,補血復脈。方中炙甘草味甘溫,為治心悸、脈結之君藥。人參、大棗補氣養胃,為脈之本;歸脊、生姜以陽為主,調營健;地黃、阿膠、麥冬、火麻仁滋陰養血,養心養陰;清酒辛、熱、生脈,以促進藥力。氣虛者加黃芪,血虛者加當歸、熟地;陽虛甚至汗出、肢冷、脈結者,加附子、黃芪、煆龍骨、煆牡蠣;陰虛嚴重者,重用麥冬、地黃、阿膠、加沙參、玉竹、金釵石斛;自汗盜汗,加麻黃、山茱萸、煆龍骨、煆牡蠣、糯米根;厭食腹脹者,加入陳皮、麥芽、神曲、山楂、雞內金、枳殼;精神疲乏氣短,用人參、黃芪、白術、炙甘草,少用肉桂,意為少火少氣;失眠多夢加合歡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蓮子心。心煩口幹、舌紅、心陰不足者可加入麥冬、玉竹、北沙參、五味子。但病後期心陰熾盛,心悸,仿代脈散神。此病多因勞累過度,脾虛氣血不足,血心暗耗,精神失養所致。所以要註意適當生活,適量作息,避免不良刺激。
3.陰虛火旺
癥狀:心悸、不安、失眠、發熱、口幹、盜汗、焦慮會加重癥狀,並伴有耳鳴、腰酸、頭暈、舌紅少液或無液、脈細。
治療:滋陰清火,養心安神。
處方:黃連阿膠湯。
本方滋陰降火,溝通心腎,清心安神。處方中黃連、黃芩清心瀉火,阿膠、白芍、烏雞滋陰養血。壹般加入炒棗仁、珍珠母、生蠔等品,加強安神定誌的作用。腎陰不足、虛火亢盛、遺精腰酸者,可加入龜板、熟地、知母、黃柏或白質地黃丸。陰虛不明顯者,可用天王補心丹代替。徐若煩躁不安,口苦咽幹,她的不安是由於心陰不足,心火過盛。若發熱嚴重,可改服朱砂安神丸,或加黃連、梔子、竹葉清心安神。如果陰虛兼血瘀,丹參、赤芍、牡丹皮、生地黃、知母等。可加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痰熱者,加黃連溫膽湯。
4.心臟很虛弱。
癥狀:心悸、胸悶、氣短,尤其是活動時,面色蒼白,四肢冰涼,舌淡苔白,脈弱,或沈弱。
治療:溫心陽,寧心安神。
處方:桂枝甘草古龍牡蠣湯。
本方溫心陽,寧心安神。方中桂枝、炙甘草溫心陽,生龍牙、牡蠣安神定誌。心陽虛肢冷者加黃芪、人參、附子;出汗時,應重用人參、黃芪,加煆龍骨、煆牡蠣或山茱萸,或用沈度水煎服。停止飲水者,加葶藶子、五加皮、車前子、澤瀉;血瘀者,丹參、赤芍、桃仁、紅花等。被添加;加入麥冬、玉竹和五味子;若心陽較弱,作者宜酌情加麻黃、補骨脂、附子,重用桂枝。
5.喝水可以提神
癥狀:心悸、胸悶脹滿、口渴、小便短赤、下肢浮腫、四肢冰涼、頭暈、惡心嘔吐、流涎、舌淡苔滑、脈滑或沈細。
治療方法:補益心陽,化氣為水。
處方:桂苓疏肝湯。
本方為“痰多酒多者,宜溫藥”的代表方,其中茯苓輕滲利濕,桂枝、炙甘草通陽化氣。白術健脾祛濕。惡心嘔吐,加入半夏、陳皮、生姜;少尿、水腫、澤瀉、豬苓、茯苓、防己、葶藶子、大腹皮和車前子;當肺氣被藏,肺水濕,則表現為咳喘。加入杏仁、前胡、桔梗宣肺,加入痱子、五加皮清肺利濕。對於血瘀患者,加入當歸、川芎、劉寄奴、澤蘭葉和益母草;若水腫、尿少、陣發性夜咳或坐位呼吸,宜重用溫陽利濕之品;腎陽虛衰,水不能使,水氣可觸心,出現心悸、咳喘、不能平臥、小便少、浮腫等癥狀者,可用真武湯。
6.血瘀
癥狀:心悸、胸悶、不適、燒心、針刺般疼痛、唇釘發紺、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或代。
治療: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處方:桃仁紅花湯。
本方活血化瘀,理氣通絡。處方中桃仁、紅花、丹參、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元胡、香附、青皮理氣活血;生地、當歸養血補血。氣滯血瘀者,加柴胡、枳殼;氣虛血瘀者,宜去除調氣之品;氣虛者,宜去除黃芪、黨參、黃精;血虛者,宜去除首烏、枸杞子、熟地;陰虛者,宜去除麥冬、玉竹、女貞子;陽虛者,宜去除附子、肉桂、淫羊藿。阻絡、胸悶,去生地,加入沈香、檀香、降香;痰濁、胸悶、苔膩者,加瓜蔞、薤白、半夏;胸痛嚴重者,加乳香、沒藥、五靈脂、蒲黃、三七等。
心悸是血瘀所致,也可以選擇丹參飲或血府逐瘀湯。
7.痰火擾心
癥狀:心悸、驚恐、煩躁、失眠、多夢、口幹、便秘、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細。
治療:清熱化痰,寧心安神。
處方:黃連溫膽場。
本方由溫膽湯和黃連組成,清心化痰,平中焦。方中黃連味苦寒,瀉火清心除煩;半夏辛溫,和胃降逆,燥濕化痰;橘皮調氣和胃,祛濕化痰;生姜祛痰和胃;竹茹性味甘涼,化痰解郁,清熱化痰;枳實理氣化痰;甘草和諧。全方使痰去熱,心平氣和。
臨床應用中壹般加入梔子、黃芩、陳丹星、貝母、瓜蔞,以增強清火化痰之功。痰火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痰濁化熱,加入茵陳、苦參,重用黃連、竹茹;心悸怔忡者,加遠誌、石菖蒲、酸棗仁、龍骨、牡蠣、珍珠母、石決明;火郁傷陰,加沙人參、麥冬、玉竹、天冬、生地;黨參、白術和水稻
預後
心慌只是偶然的、短暫的、陣發性的,壹般容易治療或不用藥物即可解決;反復發作或長時間持續發作較難治療,但其預後主要取決於本虛標實的程度、邪實標實的嚴重程度、臟損的多少、治療和脈象的變化。如果氣血陰陽虧虛程度輕微,沒有明顯的瘀血痰濁證,病變臟腑單壹,治療及時得當,脈象不明顯,則疾病可以治愈。另壹方面,如果脈象過多、過遲、頻疏,治療難度很大,且因未治、誤治而預後不良,甚至出現呼吸困難、水腫、胸痛、厥證、證脫等證候和不良病癥。如不及時搶救,預後極差,甚至猝死。
預防和調整
心慌患者要樂觀,情緒穩定,堅持治療,堅定信心。對於心虛、痰火擾心、陰虛火旺引起的心悸,應避免驚慌、激動、焦慮、憤怒。輕度綜合征可從事適當的體力活動,以免感覺疲勞和加重癥狀,避免劇烈活動。對於比較嚴重的心悸,比如喝水、心血瘀阻等,要告知臥床休息,保持壹定的生活節奏。患者飲食要適度,多吃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避免過度饑餓、飽腹、煙酒濃茶,低脂低鹽飲食。心氣不足者忌暴食生冷,心氣不足者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痰瘀互結者忌暴食肥甘,飲水者少飲鹽。
心慌纏綿,要堅持長期治療,有效後註意鞏固療效。我們可以服用人參等補氣藥物來改善心氣不足的癥狀,增強抗病能力。積極治療胸痹、心痛、痰多、肺脹、關節痛等具有重要意義。以防止心悸發作。也要盡早發現證候變化和不良疾病的癥狀,做好急救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