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薩斜塔從地基到塔頂高58.36米,從地面到塔頂高55米。鐘樓墻體地面寬4.09米,塔頂寬2.48米,總重量約14453噸,其重心在地基以上22.6米。圓形基礎占地285平方米,地面平均壓力497千帕。自1178首次發現傾斜以來,傾斜角度已達3.99度,距基礎外緣2.5米,頂層突出4.5米。
比薩斜塔之所以傾斜,是因為其地基下土層的特殊性。在比薩斜塔下,有幾層不同材質的土壤。各種軟淤泥和極軟粘土的沈積物交替形成,地下水層深達壹米左右。這壹結論是在觀察了地基土層的組成後得出的。最新的發掘表明,鐘樓建在古海岸的邊緣,所以建造時土壤已經沙化下沈。
比薩人堅信它不會倒下。他們有壹種說法,比薩斜塔和比薩人壹樣強壯,永遠不會倒下。
然而,伽利略的兩個球體並沒有像傳說中那樣壹起墜落。即使重力加速度不變,兩個球體也不會因為空氣阻力而壹起下落。這就是鵝毛和鉛球不會壹起落地的原因。由於空氣阻力,兩個球體不能視為自由落體。但是伽利略的實驗理論是正確的。真空中無論有多少物體,都遵循自由落體定律。
為了解決比薩斜塔的問題,1962年意大利工程師Terracina提出了“開挖法”的解決方案,由於不夠深刻而擱置了很長時間,直到該方法成功應用於墨西哥主教堂的糾偏,再次被認可和采用。比薩斜塔的搶救工程從5438+0999年6月開始,到5438+00年6月結束,通過斜向鉆孔的方式將土從斜塔北側的地基中慢慢抽出,使北側地基高度降低,斜塔重心逐漸向北側移動。2001年6月,傾斜角度回到安全範圍,關閉十年的比薩斜塔重新開放。現在我們稱這種方法為“地基應力解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