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從“世上無藥可治”到“世上無藥可用”——學醫(修訂版)之八

從“世上無藥可治”到“世上無藥可用”——學醫(修訂版)之八

唐代醫學大王孫思邈在《備千金,使大醫誠》中說:“天下有愚,讀三年,謂天下無病;經過三年的治療,我知道沒辦法用了。所以學者壹定要博學醫源,勤而不倦,不可道聽途說。就醫療實踐而言,他們大錯特錯。”

我從小就喜歡中醫,受爺爺影響。只記得小時候每當感冒頭疼的時候,爺爺都會在屋子前後走來走去,回來就拿壹把中草藥,前胡、柴胡、何首烏、荊芥之類的,熬壹碗藥湯,喝了就睡。那時候,我的家鄉在秦南商洛的深山裏,有壹個好聽的名字——紅巖村。山高路遠,缺醫少藥。如果我對中草藥有所了解,我就能對付感冒和頭痛之類的小病了。上了中學後,我買了幾本中醫書籍,利用業余時間研究並嘗試治療我的鼻竇炎,結果治好了(詳見我的文章《談鼻竇》)。

後來,他應征入伍。服了八年兵役後,他學會了開車。退役後,他定居在關中農村。他被生活所迫,忙於謀生。他早就失去了他最喜歡的中醫研究。晚年,他患了壹場大病,經歷了許多波折。最後,他在省會Xi安醫院接受了治療,差點做了冠狀動脈支架。癥狀緩解出院後,壹邊尋找中醫調理,壹邊與網上的“中醫經典魔鬼培訓班”結緣,開始走上中醫自學、邊學邊練的道路,收獲頗豐。

我已經寫了七篇文章,發表在平臺上。在這篇文章裏,我想從另壹個角度談談我的經歷,也就是我自己對藥王孫思邈批評的壹些人的學習方法的體會。我覺得藥王說的在世人學醫的心態和誤區上是對的,就是“急於求成,重術輕理。”

藥王說:“世上有愚人。學了三年,說明天下無病。”意思是說,傻子學醫,只知道收藥方,抄別人的。歷代醫家寫的方子很多,三五年,不敢說我有窮盡的清單,但是抄上千個方子,包括治療各種疾病的方子,都不是問題。不要以為有了這些藥方,就可以治療世界上所有的疾病。

藥王接著寫道:“經過三年的治療,我知道沒辦法用了。”這就意味著,有的人用三五年收集的藥方治病,三五年後覺得收集的藥方沒有用了。古代沒有“非法行醫”這壹說。學醫的有機會可以去實踐,用療效建立口碑,甚至成為名醫,但不是每個學醫的都能成為名醫。中醫博大精深,沒有超人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是很難學好的。

因此,藥王又說:“所以,學者必須通曉醫源,勤而不倦,切不可聽信道聽途說。說到醫療實踐,他們就大錯特錯了。”這是王堯總結的學醫方法。“要學醫源”,這是中醫理論的源頭,也就是要讀懂中醫經典。中醫經典主要指《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大成》、《奇經八脈考》、《論語》、《外經韋偃》等基礎理論著作。

“勤而不倦”就是堅持不斷的學習和研究理解。“不要聽信道聽途說”,我認為包括兩個方面。第壹,多讀經典原著,不要只看別人的解釋和翻譯。想讀他們就得多讀,不要局限於壹家之言。二是多親身實踐,總結對比,不要只聽別人說某方治某病,某方就信了。醫學課程無窮無盡,永無止境。

學醫的方法和順序很多,網上介紹文章的方法也很多,因人而異,由淺入深或由繁入簡。本文標題參考前者,由淺入深。這種方法容易迷路。比如看幾個方子和病歷,抄幾百個方子治療,然後去臨床治療,偶爾碰巧治好壹兩個病例,大多不對癥,效果差。因為患者體質不同,病因不同,雖然癥狀相似,但同壹個方子對張三有效,對李四無效。中醫的靈魂是辯證,辨證的基礎是醫學理論。沒有深厚的基礎理論知識,很難做出正確的辯證判斷。當然,辨證不準,就很難用準方子。療效從何而來?

以壹個很常見的咳嗽為例。有些容易治療,有些則不容易。入伍前,在山區老家,我按照醫書上的藥方采集中草藥。我曾經治好過我三姨的咳嗽,這是壹個巧合。後來我參軍了,離開了家鄉。我姑姑又咳嗽了,直到去世。

自從我晚年用網絡特訓班自學中醫後,我意識到學醫的正確順序應該是由繁到簡,也就是像藥王說的,必須先學經典。這是倪的人體學科中醫五大經典視頻課的順序。《黃帝內經》和《針灸大成》中的天人合壹觀、陰陽平衡觀、人格完整觀、臟腑經絡理論和五行生克理論是中醫理論的核心內容。除此之外,《神農本草經》中的藥性理論,《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六經辨證、方藥使用原則,都是千百年來驗證有效的寶貴經典。掌握並熟練運用這些理論和方劑,臨床上辨證用藥就會得心應手。

還是以咳嗽為例,《黃帝內經·蘇文·咳嗽論》說:“使人咳嗽的,不只是肺,而是五臟六腑。皮毛也是肺之合,皮毛先受邪氣,邪氣隨後。寒性飲食入胃,從肺脈到肺,肺寒,肺寒,所以是肺咳。五臟各在對的時候發病,各在錯的時候傳染給它。人與天地相關,所以五臟各治寒,導致生病,咳嗽,甚至疼痛。秋天,肺先受邪,春天,肝先受邪,夏天,心先受邪,陰中,脾先受邪,冬天,腎先受邪。

"'...肺部出現咳嗽狀,咳嗽聲和喘息聲,甚至唾血。心口咳嗽導致心痛,咽喉如梗,甚至咽喉腫痛。肝咳嗽,壹咳嗽就疼到兩脅下,甚至轉不過來,轉不過來就滿了兩脅下。脾樣咳嗽導致右脅下疼痛,陰導致肩背,甚至妳不能動,動了就咳嗽。腎咳嗽,導致腰背疼痛,甚至咳嗽。

“五臟的慢性咳嗽轉移到六腑。如果脾咳個沒完,胃就苦了,胃就咳,壹咳就吐,就算吐了,也有蟲(蛔蟲)出來。肝若咳嗽,膽必苦,膽必咳吐膽汁。肺咳嗽,大腸就遭殃,大腸咳嗽,咳嗽就沒了。心若咳嗽,則小腸遭殃,小腸咳嗽,則失氣,氣咳俱失。腎咳嗽,膀胱就遭殃了,膀胱咳嗽,就淹死了(尿)。咳嗽久了,三焦就苦了,三焦咳嗽了,腹部就飽了,不想吃也不想喝。這些都會聚集在胃裏。至於肺部,會讓人覺得腫脹,生氣。”

這是兩千多年前古代先賢對咳嗽的認識,遠遠超出了今天中西醫對病因病機的認識水平。這是經典的價值觀。今天有多少博士在認真研究傳承?難怪療效越來越差。

根據中國醫學史的研究資料,中醫理論和治療水平在戰國至秦漢時期達到頂峰,此後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沒有突破。在某些方面,由於戰爭或自然災害的影響,古代醫學書籍和醫療技術已經流失了很多。比如《漢書》記載的《外經》已經失傳,《漢書》華佗傳中提到的“馬飛”。即使是現存的古代醫書和醫術,如果我們不去研究、繼承和發揚,也只是文物,發揮不了作用,形同虛設,幾乎失傳。

上面那段跑題了,就不多說了。言歸正傳,學習中醫的正規順序是先讀經典,學醫學藥理,再學診斷技術,再去臨床治療。為什麽說這是“從復雜到簡單”?因為如果醫生有深厚的基礎理論功底,臨床診斷就能辨別真假,找出病因病機的本質。有臨床經驗的人往往壹眼就能確定,是“簡”,不僅“簡”,而且“準”,用藥的結果必然是“有效”。

歷史上有壹位名醫,行醫之初經歷了壹段時間的修行,但療效並不理想。他覺得理論不夠紮實,就不行醫了。他在練習前重讀了幾年經典,療效大大提高。這是很多年前我看央視《百家講壇》的時候羅醫生說的,只是忘記了這位名醫的名字。名字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醫學生必須熟讀經典,運用經典的醫學方法。這是古今大醫、名醫的共識。

蒲先生在讀完《名老中醫之路》後,在介紹其父蒲福洲先生學術經歷的文章中說:“先父推崇《傷寒》、《金匱要略》兩部書。他曾回憶,咨詢之初,由於家族傳統,尋求治療的人比較多,有的有效,有的無效。所以,我決定停止看病,關起門來學習三年。我曾深入地閱讀和琢磨過吳欣怡、疑難、傷寒、金匱要略、溫病精衛等。以後在臨床上會更加得心應手。他說:“當時很多人不理解我的心情,認為我‘價值高’,實際上不理解經典的價值。" "

這段話也證明了醫學經典理論在指導醫生臨床實踐中的重要性,所以醫學生壹定要精讀和理解經典原著。

(2022年6月16日修訂)

  • 上一篇:有效的癌癥治療方法
  • 下一篇:紅花油能治凍瘡嗎?紅花油可以消腫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