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四物湯就是四物湯加丹參。四物湯是時間藥方。陳修園的《時代之歌》有如下文章:
陳修園說:四物湯是純瘀之品,不能治血之源[指氣];就是八珍湯既能補氣血,也是無效的。必須會加減法的人,才會有效果。"
四物湯、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而四物補血,都是純滯之品,不能行氣。陳修園說,即使加上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這四味藥,也變成了八珍湯,既能補氣血,又無效。所以四物湯加丹參,如果它的效果真的像皮克斯說的那麽奇妙,也是加丹參的原因。也就是說,陳修園說,“只有那些擅長加減法的人才能有效。
余省湯
關於四物湯加減,除了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人參楊蓉湯,還有余省湯。
陳修園的《時代之歌》卷:
柯雲波說:此方以四味參芪,治陰虛血虧。陰陽互為根本,陰虛即陽無所依附,故熱渴煩,陽亦亡;氣血表裏皆有,血去則氣歸,所以睡不安穩,氣也去了。但是陰虛沒有突然補的方法,是以蓄陽為主;血液如果脫了生血的機會,就要先補氣。這也是陽生陰,血隨氣動的原因。所以陰虛就是沒氣,沒氣就是死。前人治陰虛,八寶十全,死者不救,因甘草之甘,達不到下焦;白術幹燥不利於腎陰;茯苓漏水,妨礙生長;肉桂辛熱,動其虛火。這六味醇厚、平和、潤澤,服用時氣血疏通,內外調和,符合聖潔。
陳修園說:這個藥方是治療所有失血的良藥,既能治療心煩發熱,又能治療失眠和口渴。其止血壹味在於川芎;睡覺解渴的妙處在於壹味人參。柯雲波用腎氣為理氣散陽藥,用四種字等。,也多少受到流行說法的阻礙。據雲,中焦收氣取汁,而變紅,意為血。血液的流行,壹半與沖任,運行在經絡,壹半分散在脈外,並填充在肌肉膿腫的頭發。所有的失血都不能在經絡中運行,而是分散在肌肉膿腫的發絲之外,所以從竅中湧出。川芎溫熱奇妙,當歸潤澤,使血液仍在經脈中流動;得川芎辛散,用黃芪鼓之,使血仍散於筋皮;淵源很清楚,但不僅僅是血緣!至於血後燥熱,若黃芪微汗,則氣和則熱退,即當歸補血湯也。睡眠不安,血虛後陰虛所致。五臟屬陰,只有人參能補;五臟之陰久,五心之煩自除;當煩惱和熱被去除後,津液就會自生,癥狀就會逐漸退去。自宋元以來,沒有人能讀懂《本草經》。懷疑這壹面有上帝的幫助,是別人無法企及的。柯雲伯出類拔萃,可惜沒有讀過《本草經》。
五臟有血,六腑無血。通過觀察腹部,心臟,脊柱和包膜,肝臟,心臟,脾臟,肺和腎臟,六腑來吐血是過去醫生的壹個錯誤。每五臟血吐壹跡而死。如果出現吐血、鼻衄、出血、女子出血性虛脫,都是經血流散於肌肉。上半部分溢出是嘔吐,下半部分滲出是虛脫。"
柯雲伯的解釋中有壹段話很精彩:“陰虛無驟補之法,計在救陽;血液如果脫了生血的機會,就要先補氣。這也是陽生陰,血隨氣動的原因。所以陰虛則無氣,無氣則亡。”在的《傷寒論》中,郝先生曾提到“有形之陰不能速生,無形之陽當急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當急固”。
丹參四物湯是在活血補血的四物湯基礎上,加入了補氣行氣的丹參。畢竟補血慢。所以披薩也說要連續四個周期,也就是120天才能看到效果。
當然,陳修園的解釋也可以借鑒,但意義不大。
疼痛,氣滯還是氣血不足?
丹參四物湯主要用於調經止痛,養血舒筋。痛經,痛,是因為充血,還是因為供血不足,缺乏營養?
還想起了郝萬山《傷寒論》(第13期)中另壹篇關於桂枝湯應用的文章(2):
桂枝湯的加減方,這裏最後壹個例子,就是新湯劑證。原文第六十二條“汗出後身痛脈遲者,加桂枝、芍藥生姜各壹兩,人參三兩,加新湯治之。”
這是《傷寒論》中文名最長的方劑。我課本上的藥方中間有逗號嗎?妳說妳可以在壹個正方形的名字中間加壹個逗號,那就去掉那個逗號。因為方子名字太長,我們幹脆叫桂枝新甲湯,或者幹脆叫新甲湯。
《傷寒論》中有壹個新方子是加湯,說明其他方子大多是張仲景,是對古代文獻的繼承。前面我曾經引用過皇甫謐《針灸甲乙序》中的壹段話,說“伊尹以雅聖之才寫神農本草,以為湯....仲景上,伊尹《唐冶》有幾十卷,多用於考。”唐是古代經典,所以張仲景的《傷寒論》繼承了唐很多復方的成果,這個方子叫新湯,所以我們的老師說是張仲景自己加的方子。在古唐葉靜桂枝湯的基礎上,他分別加入了壹兩片白芍和生姜,現在他又加入了人參。因為是他自己新創的方子,所以叫新湯。出汗後,仍有身體疼痛。這是因為外邪未解,還是病情發生了變化?這時候張仲景要根據脈象辨證。如果脈浮,肯定是表邪未解,現在是重脈,說明這不是表邪未解的身體疼痛,而是體內的疾病。脈沖延時掌握什麽?今天我們的脈象研究主要是因為脈象遲來的陽虛,而仲景這裏的脈象遲來主要是因為血虛。
怎麽知道主血不足?讓我們打開講義的第32頁,看看原文的第50條。“如果脈緊,就要用方法緩解身體疼痛,通過發汗來解決。如果統治者遲到了,他不應該流汗。他怎麽會知道?因為氣虛血少。”所以仲景的晚脈主要是因為氣虛少血,這是他自己的話。我們就用鐘敬的話來解釋鐘敬儀,用張仲景的話來解釋張仲景的意思。所以這裏的脈深主要是胃裏的病,脈遲主要是氣虛血少,所以這個皮膚的痛就是血少,皮膚得不到滋養,失榮就痛。當然,有的書上說“缺了疼”,有的書上說“缺了營養疼”,意思是壹樣的。
關於疼痛的發病機制,我們都很熟悉“不痛則已,不痛則已”這句話。在這裏,我們介紹了缺乏和痛苦,營養的損失和恥辱。
任應秋先生活著的時候,我和他討論過壹次。有壹家醫院治療冠心病,幾乎都是用活血化瘀的藥。有些患者吃了活血化瘀的藥後,療效確實不錯,心絞痛發作的次數也少了,發作的程度也輕了。但有些患者吃了之後並沒有緩解心絞痛,甚至越吃越沒精神。這些病人去我們中醫藥大學看什麽老師。任老師不同意冠心病是血瘀所致的觀點。他認為沒有滋養就疼,有虛損就疼,所以用補氣養血的藥物來治療。這些患者用了補氣養血的藥物後,身體強壯了,心絞痛發作的次數減少了,發作的程度減輕了,所以這些患者很開心。然而,壹些病人,當他們第壹次被診斷的時候,去看任何壹個老師。老師用進補的方法,越補越胸悶,去醫院治療,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漸漸緩解。任老師認為,心絞痛是心肌供血不足造成的,失營養就疼,失榮就疼。有些醫院因為認為冠狀動脈硬化導致的供血不足,就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根據這個臨床現象,我曾經和任老師專門討論過。我說心絞痛啊,任老,妳說是虧了營養疼還是沒得營養疼?他說缺氧是因為缺乏營養,這是真的。我說血管堵塞了,所以不行。他說的是血管堵塞的地方疼還是心肌疼?這讓我不知道怎麽回答好。事實上,不通帶來的痛苦和營養不良帶來的痛苦是同時發生的,是同壹個問題的兩面。以冠心病為例。這個病人主要是不通,妳要活血化瘀。這個病人主要是心肌營養不良,妳要益氣養血。對於我們醫生來說,要掌握這兩種技術,這兩種理念,我們要學習。
就像痛經,有的人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治療,有的人用補氣養血的藥物治療。用活血化瘀的是基於她的氣滯血瘀,用益氣養血的是基於她的血虛子宮失養。臨床上,我們來看看如何辨證。
所以我們現在說的身痛,是壹種供血不足,皮膚失養的綜合征,屬於虛則痛,失養則痛。所以桂枝湯中增加了白芍的量來養血柔筋,解痙止痛,加了生姜的量來吸引藥物到表,加了人參補氣養血。這個方子對於氣血不足,皮膚營養不良引起的身體疼痛有很好的效果。我們說氣血兩虛,養血不足,臟腑失養,可以用八珍湯,人參滋補湯。皮膚營養不良導致身體疼痛。我們經常用八珍湯、人參滋補湯,效果都不理想,新加的湯是個好方子。
我以前舉過這個例子,記得嗎?我說我在紙上得到了最後的感情線,我從來不知道我要做到。我治療產後身痛的時候用人參養顏,用八珍效果不好。劉老師提醒我用辛甲湯,結果我用的姜少了,療效還是不好,就加大了姜的用量,使之有效。所以我們在用這個方子治療氣血不足、皮膚營養不良引起的身體疼痛時,壹定要按照方子中劑量的比例來用藥。
以上摘自郝萬山的《傷寒論》。
是氣滯還是氣血不足?是不行就痛苦,還是因為氣血不足,營養不足而痛苦?氣血往往是交織在壹起的。單純氣滯少,單純失血少。所以還是要差異化。
然後丹參四物湯、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余省湯要區分清楚,臨床癥狀要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