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壹直認為,疼痛的主要病機是氣血不通,即所謂“不通則痛,通則不痛”,但臨床發現,僅疏通抗癌藥並不能很好地解決鎮痛問題。當然,腫瘤局部浸潤擴散引起疼痛的機制與“梗阻性疼痛”類似,但幾乎同時發生的另壹種疼痛病理模型也不容忽視,即癌細胞代謝產物或並發炎癥對周圍組織和神經的持續刺激而引起的疼痛,而這些產物應屬於中醫的毒邪範疇,所以筆者稱此為“毒蘊疼痛”。
(壹)辯證治療
1.氣滯
【辨證要點】疼痛,表現為脹痛、輕痛、重痛,舌暗、脈細。
【療法】理氣止痛。
[處方]柴胡10克,郁金10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穿山甲15克(先煎),白芷10克。
2.瘀血阻滯
【辨證要點】癥狀為刺痛,疼痛呈局限性、固定性,按壓時加重,夜間加重,體內可觸及腫塊或腫塊,舌質紫暗,有瘀點或瘀斑,脈澀。
【治療】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處方]桃仁10g,紅花10g,川芎10g,當歸6g,五靈脂10g,延胡索10g,莪術10g,地龍10g。
3.熱毒血瘀
【辨證要點】疼痛,或局部紅腫,熱則加重,冷則減輕,或發熱、口苦、便秘、小便黃、舌紅、舌苔黃厚、脈數。
【治療】清熱解毒,通絡止痛。
[處方]野菊花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莪術10g、丹參30g、白屈菜10g、土茯苓15g、金銀花30g、生地15g、赤芍15g。
4.風寒致病
【辨證要點】疼痛劇烈,寒則加重,暖則減輕,舌質淡,舌苔白,脈緊。
【治療】溫經通絡止痛。
[處方]制川烏10g,幹姜6g,艾葉10g,人參10g,當歸6g,阿莎麗1.5g
5.陽虛寒凝
【辨證要點】絞痛,痛無定所,溫度會降低,舌苔白,脈緊。
【治療】溫經通絡止痛。
[處方]熟地黃15g、枸杞子15g、山藥30g、山茱萸15g、女貞子30g、附子10g、肉桂10g、鹿角膠30g、杜仲30g、補骨脂30g、赤石脂10g、艾葉65438
疼痛的治療,除上述藥物外,可與原辨證藥物合用。
(2)其他療法
1.在針刺和水針療法中,選擇肝炎穴(鎖骨中線肋弓下緣下2寸)配合針刺足三裏、陽陵泉、祁門、三陰交穴,留針半小時,治療肝癌疼痛。或者采用阿是穴水針療法,也有明顯療效。
2.耳針療法的要點是神門、皮質下、心臟和病理部位。輔助穴位有交感神經、耳尖、肝等。刺激方法為毫針或電針,每次4-6穴,交替雙耳,每日1-2次。也可采用生理鹽水耳根內循環註射或小劑量普魯卡因、哌替啶耳穴註射,每次選3 ~ 4點,單耳或雙耳,1次,每日或隔日。可用於治療肺癌、肝癌、腦瘤等各種癌癥疼痛。
3.藥膏酊劑外敷療法(1)中藥搽劑:藥物由元胡、丹參、烏藥、重樓、土鱉蟲、血竭、冰片等組成。前四種藥物與土鱉蟲的比例為4: 1,血竭和冰片的比例分別為10%。將上述藥物用75%酒精浸泡65438±0周(酒精量不等於中藥量),過濾後調整藥物濃度為65438±0g/ml。觀察到胸痛緩解率為90.1%;腹痛緩解率為75.5%。脊柱和四肢骨痛緩解率為50%。鎮痛持續時間優於布桂嗪(強痛定)。
(2)祛痛噴酊:由元胡、烏藥、土鱉蟲、丹參、紅花、血竭、冰片等組成。先將元胡等前五味中藥用75%酒精2000ml浸泡,1周後濾出湯劑。將血竭、冰片加入藥液中,溶解,過濾,裝入50m1的塑料噴霧瓶中備用,每毫升含生藥0.1g。癌痛時,可均勻噴灑在癌痛體表。對胸痛、脅痛效果最好,對脊柱、四肢骨腫瘤疼痛效果較差。
(3)透皮貼劑:藥物成分包括馬錢子堿、馬錢子堿、藤黃、蟾毒靈、大戟油、月桂氮卓酮等。透皮貼劑貼於癌痛部位或肚臍、胸腹部等毛細血管豐富的部位。每次選擇1 ~ 2部分敷,每天2 ~ 4貼,每貼可連續敷12 ~ 16h。該貼劑具有抗癌消瘤、止痛消腫、化瘀利水、扶正固本的作用,對各種腫瘤的癌痛有明顯效果。
(4)穴位敷貼法:乳香、沒藥、大黃、姜黃、梔子、白芷、黃芩各20g,茴香、丁香、赤芍、木香、黃柏各15g,蓖麻子20片。敷上藥,研成細末。取適量蛋清(或蜂蜜)拌勻成糊狀。
肺癌貼乳根穴,肝癌貼祁門穴。疼痛劇烈者6小時1換藥,疼痛輕微者12小時1換藥。可連續使用,直至疼痛減輕或消失。
(5)艾佟藥酒處方:松香、乳香、沒藥、莪術各65438±05g,冰片65438±00g。在500m1白酒中浸泡1周。
敷在瘡上,用塑料薄膜覆蓋,待紗布幹得快時,用藥酒潤濕,間斷或連續使用。壹般敷10 ~ 20min會使局部感到涼爽舒適,疼痛會逐漸減輕。
(3)預防和護理
1.壹定比例的癌痛是治療引起的。因此,在腫瘤治療中正確選擇綜合治療方案,以達到最佳的臨床效果,最大限度地減少並發癥或副作用,是預防和減輕癌痛的壹個重要方面。
2.心理因素在各種癌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患者往往因為對癌癥的恐懼、失望和痛苦而引發和加重疼痛。癌癥疼痛患者的心理治療和護理非常重要。適當的心理疏導、安慰、暗示、共情等方法結合藥物治療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3.中醫提倡未病先治,即未病先防,防病不變。對於癌痛,我們也主張加強預防工作。臨床報告提示,經常服用中藥的患者在腫瘤晚期疼痛不太劇烈,疼痛的發生率和程度低於不經常服用中藥或從未服用過中藥的患者。本質上,中醫預防癌痛的原則仍然是以辨證論治為基礎,針對腫瘤患者的虛實癥狀。由於中藥的作用多為緩慢、持久、平和,腫瘤患者在早期和長期使用中藥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扶正”和“祛邪”來調節和糾正癌痛的兩個基本機制,從而達到杜絕癌痛發生、延緩癌痛發生、減少癌痛發生的目的。因此,在癌性疼痛的預防中,應重視中藥的作用,堅持早期和長期應用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