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可以說是人體的支撐。經絡壹旦堵塞,就會導致各種疾病。日常生活中要註意經絡的健康,有很多穴位可以調節經絡。
比如遇到頭痛、腦熱等小的健康問題,壹般情況下,人們會選擇吃藥或者努力抗爭。但在中醫看來,利用人體自帶的“解藥”穴位,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壹、合谷穴:止痛
合谷,出《靈樞本博》。別名虎口合谷,大腸經原穴,屬陽之表,有清化衰老,泄熱於氣,升清泄濁,疏風散表,行氣活血之功。合谷壹直治療頭面部疾病。如果使用得當,針可以擺脫疾病。牙、眼、喉(喉)等疾病專用穴位。它是治療發熱和頭面部及五官各種疾病的重要穴位,而這種效應的主要特征在《四總穴歌》中被概括為“面口五谷豐登”。
按摩手法:用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合谷穴,拇指指腹朝向第二掌骨側,旋轉揉捏至酸痛為止,每日早、中、晚各30次,每次30次,效果較好。
二、內關穴:保護心臟
內關穴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片》。它所屬的這條經絡叫心包經,貫穿任脈,與陰維相遇。它是八條經脈交匯的穴位之壹。內關穴真正神奇的作用在於它能打通人體的五臟六腑,具有補養氣血、安神養顏的作用。呃逆是氣逆引起的膈肌痙攣。打嗝不是病,但還是感覺不好。大家肯定都吃過打嗝的苦。這與內關穴的另壹妙用有關。我們知道內關穴有益氣安神、治療心臟病的作用,但我們往往忽略了它的和胃降逆、寬胸理氣的作用。這也是內關穴治療呃逆療效的奧秘所在。
穴位位置:橫條向上3指,兩筋中點為內關穴。
按摩手法:用拇指垂直向下按壓,每次3分鐘左右,直至局部有酸麻感,或癥狀減輕。
三、三陰交穴:美容
三陰,足三陰經也。十字,十字也。三陰交穴之名,意為足三陰經中的氣血物質在此交會。此穴的實質是脾經提供的濕熱之氣,肝經提供的濕氣,腎經提供的寒氣。三陰經在此交匯,故名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十總穴之壹。所謂“婦科三陰交”,顧名思義,對婦科疾病非常有效,如月經不調、白帶、月經量過多或過少、經前綜合癥、更年期綜合癥等。,都是可以治療的;而且此穴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的交匯點,所以應用廣泛,既能健脾益血,又能調理肝腎。還有安神的作用,可以幫助睡眠。
穴位位置:小腿內側,踝骨最高點向上三寸。壓壹根骨頭就是脛骨,這個穴位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緣的凹陷處。
按摩手法: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下壓再揉,每次約1分鐘,停10秒後再揉。或者順時針方向按揉此穴。(註意:孕婦忌揉三陰交)
四、湧泉穴:安神
湧泉穴位於足心,是腎經的源頭,腎是人的先天之本。摩擦湧泉是激活生命的活水之源,也是養生的必備穴位。按臍揉湧泉穴,可以保護人的先天天性,使其得到充分發揮。
先天基礎決定了壹個人35歲前的健康狀況。如果年輕人想要保持健康,重點應該放在發展先天基礎上。年輕人如果養成每天壓臍、搓簧的習慣,就會永葆青春,老了也不會有什麽病。
穴位位置:位於足底,手掌前三分之壹處,足趾彎曲時的凹陷處。
按摩手法:每天洗完腳後,用大拇指摩擦兩腳底湧泉穴,約10分鐘。神經衰弱者可延長時間至20分鐘。
五、關元穴:補腎
我們體內有壹種非常重要的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和動力,叫做活力。中醫認為,元氣是先天的,藏於腎中,後天精氣滋養。其主要功能是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溫暖和刺激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
穴位位置:肚臍下四指左右(3寸)。
按摩手法:按壓關元穴前,先搓手掌,用手掌在關元穴周圍搓小腹100-200次,直至發熱。
註:(版權聲明:本文內容我在網上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我會盡快刪除。這個平臺旨在傳播健康知識。
後天怎麽養?脾胃是後天之本,足三裏是胃經上的重要穴位,直接影響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按摩足三裏,胃部可以得到充分調養,無論吃什麽都可以充分消化,不存在人體缺乏營養的問題;另壹方面,如果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不好,再多吃補藥,再多補充營養也是白搭。許多疾病都是由脾胃虛弱引起的。按摩足三裏鞏固了後天的基礎,所以古人認為可以包治百病。我們用它來保持健康,這真的是壹勞永逸的事情。
人到35歲以後,後天的基礎開始主導健康,堅持按摩足三裏,就會胃口好,精神大,健康快樂地享受生活。
氣血怎麽通?還是老辦法:捏脊。捏脊是壹種老少皆宜的養生方法。因為捏脊不能自己操作,需要別人的幫助。所以,捏脊還是壹個情感交流的過程。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給他捏脊,把善良變成了孩子的健康;父母老了,子女給他們捏脊,他們的孝心成了老人的安慰;年輕情侶互相掐,其樂融融;老兩口互相掐著腰桿,彼此壹生的深情溢於言表!總之,捏脊的壹生是健康快樂的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