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被稱為醫聖。相傳為孝宗,長沙知府,故稱張長沙。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撰寫了傳世巨著《傷寒論》。其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論》也有很大貢獻,創造了許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方劑。他創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得到了歷代醫家的高度贊揚。
這是我國第壹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規律的醫學專著。是我國醫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壹,是後世學者研究中醫的必備經典著作,受到醫學生和臨床醫生的廣泛重視。
張仲景介紹如下:
張仲景生活在壹個戰亂頻繁、社會動蕩、疫病流行、人民貧困的時代。他在史書上看到扁鵲壹看就知道病在哪裏(見齊恒公事跡),很感慨,心想:前人能做到,我們為什麽不能?
現在活在世上的人,只知道爭權奪利,追逐名利,不問百姓疾苦,不講究醫學,研究解除百姓疾苦的方法。因此,他決心學醫,以救死扶傷、解除人們的病痛為職業。張仲景聰明、穩重、有思想、好學。他拜童軍的張伯祖為師,決心獻身於中醫事業的發展。
張仲景主張醫學要不斷進步,醫生要熱情,要對病人負責。相傳他做長沙知府時,不忘救濟百姓疾苦。在封建時代,官員不允許隨便進入住宅或接近人們。然而,他認為,只有接觸人民,我們才能治療他們,提高他們的醫療技能。
於是他想出壹個辦法,就是選擇每個月的初壹和十五,廣開衙門,不問政事,善待百姓。他筆直地坐在大堂裏,小心翼翼地對待壹個個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