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是膠東的主要農作物和主要經濟作物。之所以說是主要作物,是因為花生、玉米、小麥、紅薯都大面積種植,花生可以用來榨油、炒菜、做飯、做零食。據說是經濟作物。農作物中,除了黃煙,花生最值錢。經過壹年的耕種,農民們收獲的花生,除了種子、榨油和壹些日常使用外,其余的都被燒掉了。燒花生得來的錢,大概是家庭收入的壹半。
花生是生產隊的稀罕物。農民雖然種了花生,但很少享用,大部分賣給國家支援建設。農民得到的花生很少。花生油就更不用說了,每家每戶只能分點油渣。家庭主婦會把這種油渣沈下去,清澈的生油如寶貝壹般珍貴,放在小陶罐裏,很容易舍不得用。找壹個長玻璃瓶,裝在長玻璃瓶裏,日常使用。傳說壹個農婦做飯不願意用油。菜做好了,她要用筷子在油瓶裏蘸壹下,然後在菜裏戳壹點油星。但是筷子是從盛水的盤子裏出來,插進油瓶裏的。這樣不僅不會缺油,還會增加。油渣也是個好東西。技術好的農婦會用油渣做幹糧,有的會直接做飯。俗話說春雨貴如油,意思是春雨少,油更珍貴。
花生油榨出後,剩下的就是生餅,也叫馬山。馬山是個好東西。稍微浸泡後,加入蔥花鹽燉成壹碗美味的鹹菜。馬山之所以叫生餅,是因為它被壓成壹個又大又圓的餅,非常硬。農民餵豬,首先要在竈門口烤。生蛋糕含有油,烤的時候會變軟,散發出香味。將生餅用刀切片,加水煮沸,這是豬用的精飼料。用馬山餵豬,豬會長得又滑又肥。當然,小孩子也把生吃的蛋糕當成好東西。抓壹把生餅放在褲兜裏,就是美味的點心了。
小孩子真的很貪吃花生。秋收的時候,壹卡車的花生從坡上運到院子裏,堆成壹堆壹堆的。孩子們看著看著,嘴裏不停地流口水,肚子咕嚕咕嚕地叫,只好去院子裏找果仁吃,或者偷偷藏在生產隊的牲口棚裏,從牛槽裏搶。摘花生往往會留下壹些不皺縮的東西,叫做“花生”。從垛上找,忍不住把花生秧拉下來。院子裏的老爺爺看到後,和木叉壹起把孩子們嚇跑了。牛是善良的,讓孩子挑,它吃壹顆花生秧,細嚼慢咽,大眼睛看著孩子,好像含著淚。
唯壹壹次品嘗花生的美味,是在制作組剝花生的時候。團隊把花生按人口分戶,然後拿回去。農民賺花生殼。當然,團隊已經試驗出了比例,100斤花生能產出多少稻種,精確到兩個,然後按比例回收花生。
秋夜,壹輪明月掛在天空。家裏有幾個人,圍著院子坐,或者坐在炕上。煤油燈昏暗的燈光下,他們正在拉回家剝花生。剝花生是純體力勞動,有時用剪刀。用尺子把手指長的樹枝對折起來,用煤油燈的火苗烤壹下,放些水冷卻。用手捏住開口的壹端,將花生放入文件夾中輕輕夾住,剝去花生殼,花生掉出。剝花生是最難的工作。如果不用夾剪,大部分人的手指都會張開。
孩子參加這項勞動的目的就是為了吃花生。孩子不會用夾子和剪刀,直接用小手剝。小手拿起花生,用力擠了壹下,剝開殼,拿出兩個粉紅色的仁,放下壹個,把壹個牽進嘴裏。吃得差不多了,手指疼,就靠邊站,戒懶了。母親扔了壹粒糯米,孩子吃在嘴裏。嗯,味道很好,又甜又香。然後挑瘦的。
如果不是損失太大,交給制作組的花生會稍微掂量壹下,制作組就不深究了。對於村民來說,花生的重量會更高,大米的重量會更低。
大包幹後,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實現了溫飽,真正實現了吃花生的自由。
吃吧。炸花生又脆又香。帶皮炒花生和去皮炒花生口味不同。花生米炒帶殼的又香又甜,花生米炒帶殼的以香為主。女人會把炒好的花生剝去紅皮,加糖用搟面杖壓成餅,裝在玻璃瓶裏。老人好牙壞牙都能吃,又脆又甜。這通常是年輕的兒媳給公婆的禮物。
前年去開封,有個特產花生酥,據說是手工做的,很好吃。但包裝標簽上寫著是宋代宮廷食品。未知,是或否,據農學家研究,目前廣泛種植的花生是元明時期從海外引進的。也有報道說是晉代種植的,早期墓葬中有花生遺存,但沒有更多的證據。可能是那種粒多粒小的品種。花生酥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北京,大概後來傳到了河南,河南是花生主產區,所以花生酥做的比較好。
花生也可以做鹹菜,炒著吃,煮著吃。炒花生是個技術活。花生很脆。撒壹點鹽,讓它們鹹而脆。也可以做成糖醋花生,配壹些小蔥和青紅椒,醬油,糖汁。菜脆,花生酥,甜鹹,色誘人。真的是夏天的壹道美味小菜。燉生花,加壹點大料和香菜,是另壹種味道。煮熟的花生,拌上洋蔥或芹菜,清爽可口。
誰知道中餐每壹粒都是硬的。花生好吃,處理起來麻煩。
花生喜沙土,氣候溫暖,雨量適中,所以山東、河南成為花生主產區。谷雨種花生前後,先起壟,再搗窩,種好,埋好。花生出苗後,需要多次除草、鋤地、壓土。地膜覆蓋技術和除草劑的推廣,不僅可以保墑、防雜草、免除草、增產,還可以大大節省勞動力。
花生是雙子葉植物,土壤水分適宜,雨露濕潤。播下的種子會在三兩天後破土而出,長出兩片嫩子葉。二十天左右,花生植株剛剛長大,在春風中微微搖擺。這時候花生開出了金黃色的花,可愛極了。
花生是豆科植物,有根瘤菌,能吸收和固定土壤中的氮素為己用,所以施肥只能用磷鉀肥。
花生的小花立刻枯萎,花柱,也就是子房的梗積累養分,努力向下生長,紮進土裏,膨脹成兩三個果實。花生是唯壹開花後在地下結果的植物,所以又叫落花生。
古人對花生的觀察可謂細致入微,卻又無法理解。清代李在《南越筆記》中說:“草木之實,皆在花中。這朵花是自花,莢是自莢。花沒有莢,莢也沒有花,這也是很不壹樣的。”
過了五十多天,花生熟了。花生的果實是莢果,剝開,裏面有兩個粉紅色的堅果。農村有謎語:麻房子,紅窗簾,裏面住著壹個白胖子。該圖像描繪了花生的形態。見過花生的農村孩子壹下子就能猜出答案。
收割花生是重體力勞動。秋分前後,花生熟了,正好從花生地裏蹦出來,滴著白白的花生,農民就可以估算花生的產量了。人們帶著農具開進了花生田。在前面,壯勞力用鋤頭刨出花生,順便用鋤頭的鉤子把花生帶來的土抖掉壹部分。女人們跟在後面,抖掉花生上的土,撿起籃子裏掉下來的花生。在制作組,李太太堅持跟在張先生大哥後面幹活,為了鬧著玩。男人和女人壹起工作不會厭倦。大合同之後,樂趣就少了。
花生刨出來後,在地裏曬得差不多了,再運到院子裏。大媽們齊上陣,坐在花生堆邊上摘花生。雪白的花生堆在院子裏,花生藤是很好的牲畜飼料。
小時候真的很貪吃花生。父親在生產隊院子裏看著勞動。放學後,我經常在院子裏袖手旁觀,看著爸爸和爺爺們曬花生,在地裏炫耀,希望爸爸能偷偷抓壹把花生放進我的口袋裏。我爸爸總是能找到我,但他把我帶到院子外面的路上。社員用土地劃汽車,拉花生。下懸崖時,他們要擡起車把,用車尾的木頭摩擦地面,才能剎車。這樣會掉壹些花生。父親說,撿點吃了趕緊回家。
小時候花生很好吃。但現在告別花生,味蕾不再興奮分泌壹些唾液,胃腸道也不會劇烈蠕動。最多收割花生的時候,煮壹點吃,就像秋收的儀式壹樣。
前幾天同事收花生,送了壹袋生花生。今年雨水很多,花生不太好。深秋,又高又熱,花生滿地,顏色也不好。我同事的花生品種是小紅,果實小而緊湊,多為三粒,果實飽滿。做菜的時候加壹點鹽,味道鹹鮮,又香又面。吃花生讓我想起了很多關於花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