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妳遏制中風
大師筆記
(中風)應該早發現早預防。如果在中風先兆階段積極進行幹預、預防和調養,防患於未然,那麽預防或延緩中風的發生是最關鍵的。
——摘自《名師名生(壹)》
中醫解讀
張學文教授有多年的中風臨床經驗,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壹套療效突出的治療方案,治愈多例。他認為,中風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早期發現和預防,最好在中風先兆階段積極進行幹預、預防和療養。因此,盡早識別和診斷中風先兆表現極為重要。為此,張教授將中風先兆總結為:常40歲以上的人,頭暈目眩,全身麻木,頭痛麻木,壹過性暈厥或口齒不清,步態不穩,嗜睡健忘,舌質紫暗,舌下有瘀點,脈滑或細等。其中,頭暈目眩、麻木無力、舌質紫暗、舌下有淤點、脈滑是最主要的特征。
張教授指出,無論什麽原因引起中風先兆,都會有壹個病理變化,即氣血失調,形成瘀血。因此,他主張在防治中運用各種藥物或非藥物手段,以促進經絡的疏通和氣機的暢通,防止瘀血的形成。基於這壹觀點,張教授自創清腦通絡湯,對中風先兆有奇效。
包括決明子30克、川芎12克、赤芍10克、山楂15克、丹參15克、磁石30克(先炒)、菊花12克、葛根15克、地龍10。
清腦降壓,活血通絡。
主治中風先兆(輕度中風),癥見頭痛、頭暈、耳鳴、漸手腳不利、乏力、舌苔紫、舌下絡脈瘀滯、脈細數等。
水煎服,1劑量,每日2次。
健康回音壁
預防勝於治療。腦卒中作為壹種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給患者和家屬帶來難以想象的痛苦。那麽,如何才能預防呢?
1.控制高血壓
高血壓是中風的根本原因之壹。高血壓患者應遵醫囑,按時服用降壓藥。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每天測量他們的血壓1次,尤其是在調整降壓藥的階段,使他們的血壓保持穩定。保持情緒穩定,少做或不做容易引起的事情,如打牌、打麻將、看體育比賽轉播等。飲食壹定要清淡適度,戒煙戒酒,保持大便通暢;適度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
2.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和治療
要防治動脈粥樣硬化,關鍵在於防治肥胖。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水果,少吃肥肉、動物內臟等脂肪性食物;適度增加熱量消耗;吃降脂藥。
3.註意中風的先兆
部分患者在中風前常出現高血壓、波動、頭痛頭暈、手腳麻木無力等先兆,發現後應盡早采取措施控制。
4.重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當患者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先兆時,應讓其安靜休息,積極治療,防止發展為腦血栓。
5.註意氣象因素的影響
季節和氣候的變化會使高血壓患者情緒不穩定,血壓波動,從而誘發中風。這個時候,更需要預防中風的發生。
6.多吃水果和蔬菜
而且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據研究,血液中維生素C的濃度與中風密切相關。濃度越高,中風的風險越低。此外,許多水果和蔬菜含有低聚糖,可以減少血液凝固,預防中風。
推薦警惕11
中風以突然昏厥、半身不遂、言語笨拙或失語、舌歪斜、肢體麻木為特征,具有起病急、變化快、風邪作祟等特點。以下是中風的前兆。壹旦發現,應盡快就醫檢查。
步驟/方法舌痛
當老年人出現無明顯原因的舌痛、麻木、行動不便時,多為微血管炎癥,這也預示著可能與血液黏稠度升高有關。
鼻出血
流鼻血是高血壓患者即將中風的警告。很多流鼻血都是因為血壓波動引起的。沒有預防,會增加中風的幾率,所以不能麻痹大意。
眩暈
我突然感到頭暈,幾秒鐘後恢復正常。可能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我應該盡快去醫院請醫生治療,以防中風。
壹只眼睛突然黑了
壹只眼睛突然變黑,什麽都看不見,幾秒或幾十秒就恢復得很好。醫學上叫單眼壹次性黑,是腦缺血引起的視網膜缺血,是中風的另壹個信號。
不停地打哈欠
打哈欠,這可能是由於腦動脈硬化越來越嚴重,血管內徑越來越小,造成腦組織慢性缺血缺氧。
窒息
少數人在前期喝水或吃飯時可能會偶爾嗆水。研究表明,這種麻木粉可能是中風的前兆。
手指麻木
雖然手指麻木不壹定會導致中風,但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腦動脈硬化病史的40歲以上中年人更應註意預防中風。
說話口齒不清。
其中壹種罕見的癥狀是負責人體活動的神經出了毛病,但持續時間很短,應該引起註意。
因未知原因跌倒
引起腦缺血和運動神經衰竭也是癥狀,容易摔倒,要及時找醫生治療。
想睡
據醫學觀察,約75.2%的人在中風前有嗜睡癥狀,這是中風的最早先兆,更具預防性。
精神狀態變化。
非傳統的性格,如變得沈默寡言,或易怒,或智商短期下降,都與腦缺血有關,這可能是中風的前兆。
經常吃五種食物會增加中風的風險。
中風是我國頭號致病“殺手”,尤其是冬季,早晚溫差大,是中風的高發期。冬天除了保暖,註意日常飲食也同樣重要。以下五種食物容易誘發中風,生活中要避免。
熏肉和加工肉類
吸煙或加工肉類導致中風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壹是腌制過程中加入了大量的鹽;其次,煙熏食品含有對人體有害的防腐劑。研究發現,硝酸鹽和亞硝酸鹽會直接損害血管,導致血管變窄,進壹步增加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
建議:如果妳午餐經常吃煙熏火雞或火腿三明治,妳應該盡量使飲食多樣化,每周選擇金槍魚、花生醬或其他不同的食物。
餅幹、薯片、糕點和烘焙食品
松餅、甜甜圈、薯片、餅幹等許多烘焙食品中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壹項新研究發現,與每天攝入1克反式脂肪酸的女性相比,每天攝入7克反式脂肪酸(約兩個油炸圈餅或半份油炸薯條)的女性患缺血性中風的風險增加。
建議:避免用薯條油炸的快餐,註意食品標簽,不要吃含有“氫化油”等成分的食品。
無糖可樂
雖然用健怡可樂代替含糖飲料是防止肥胖和保持體重的明智選擇,也有利於心臟健康,但健怡可樂更容易誘發中風。在2011國際中風大會上,美國中風協會公布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壹項新研究,每天喝壹杯健怡可樂會增加48%的中風風險。
建議:研究人員稱,白開水是最健康的飲料。如果不喜歡白開水,可以喝點檸檬汁、冰茶或者果汁。
紅色肉類
壹項新的研究跟蹤了35000名瑞典女性10年,發現每天吃大量紅肉的女性患風的風險增加了42%。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中風雜誌》上。
建議:多吃禽類(如雞鴨)和魚類。另外,要選擇對心臟有益的蛋白質,尤其是豆類、堅果、豆腐、脫脂乳制品。
腌制蔬菜、速食織物包裝
許多研究表明,鈉會導致血壓升高,這是中風的主要原因。值得註意的是,食物中的“隱形鹽”更危險。壹些常見的食品配料其實是含有鹽的,比如餅幹、冰淇淋、味精。
建議:少吃鹹菜,自己煲湯。去超市要仔細閱讀食品標簽,註意“隱形鹽”。
“三補三滴”遠離中風
補鉀
鉀是人體所需的重要元素之壹,負責維持人體細胞內的滲透壓,維持神經肌肉細胞的正常興奮性。鉀還參與心肌收縮和舒張,參與人體能量代謝。缺鉀的人,心血管系統、神經肌肉興奮性、細胞內外滲透壓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容易中風。土豆富含鉀。據報道,每天吃壹個土豆可以降低60%的中風風險。黃豆、綠豆、黑豆、紅小豆、綠豆含鉀也高,要常吃。
鎂補充
鈣和鎂是形影不離的兄弟,也是勢不兩立的對手。鈣能促進心肌收縮,增強神經肌肉興奮性,而鎂能抵抗鈣的作用,維持腦細胞內外鈣的平衡,從而保護大腦。壹旦鈣鎂比例失衡,就容易引發中風。常吃玉米、西紅柿、海帶等食物可以補充豐富的鎂,有助於預防。
維生素添加劑
,主要靠維生素C和維生素E..這兩種維生素都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維生素C可以保護血管內皮系統的完整性,防止血栓形成和出血。維生素E可以抗氧化,防止有害物質損傷腦血管,保持血管彈性,預防中風。吃蔬菜、水果、玉米油等都有好處。降脂:高血脂引起動脈硬化和血管堵塞,是中風的危險因素之壹。所以要經常吃降血脂的食物,如洋蔥、海帶、白菜、深海魚油等。,而且適當喝點醋和茶大有好處。
降低血壓
高血壓也是中風的危險因素之壹,而且是更危險的因素。高血壓不僅可以直接引起出血性卒中,還可以間接引起血栓性卒中。因此,降低血壓並保持血壓穩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多吃芹菜、橄欖油、蘿蔔等。
降低血液粘度
血液在血管中的粘度增加,導致血液流動緩慢,容易堵塞,形成血栓和中風。因此,降低血液粘度是防治中風的重要內容。為此,可以多吃黑木耳、韭菜、生菜等。
三補三滴的藥物控制
對於中風的防治,嚴重缺乏鉀、鎂、維生素C、維生素E的人群,單純的食補是不夠的,必要時必須合理補充藥物;對於“三降”——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粘度,食補是遠遠不夠的,藥物控制是主要手段。
對於前者,目前醫院和市場上有很多針對性的補充鉀、鎂、維生素C、維生素E的產品。這些藥物是安全的,沒有明顯的禁忌癥,所以只要註意不要服用過多。對於後者,長期服用容易選擇安全性低的藥物。近年來,許多中藥產品,如華佗再造丸,在早期預防和幹預危險因素方面具有治療配伍性。它們不僅適用於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粘度的中風高危人群,而且在中風急性期、恢復期、後遺癥期具有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粘度的作用。
溫馨提示:中風是人類健康的三大威脅之壹。目前中風還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所以預防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