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壁爐是每個家庭的必需品。妳應該在大廳裏放壹個火盆,或者幹脆在地上挖個洞。許多年前,沒有電視。冬天的晚上,家人朋友圍在池塘邊夜話,漫談,聊土地。主人家隨手在背後拔了幾個土豆,沒刮沒洗,拿了個柴火在塘灰裏挖著埋了。壹個小時過去了,人都聊累了,土豆的香味就出來了。夜話也達到了高潮。最不耐煩的是孩子,他已經在燒土豆刨到壁爐前抓過小手,吹了又拍,趁熱吞了。嘴裏有白色的氣息,也有剝了心的土豆的熱氣。成年人的味蕾在退化,經常要耐心的剝皮,撒點鹽和胡椒粉,或者擦點鹵腐。
我壹個尋甸的同事,他的家鄉出產著名的尋甸土豆,他說我小時候吃的最多的東西就是燒土豆。在滇東北,燒土豆往往是人們的主食。幾年前,壹位國家領導人在昭通看望窮人,當他看到壹個家庭唯壹的食物是壁爐裏煮的土豆時,他流下了眼淚。
如今城裏也有賣。當它熟了,燒焦了,就會用小鋸片剝皮。這種吃法和四川民間烤地瓜差不多,完全用爐子燒烤,或者用柴火爐子的灰煮。雲南人也給烤土豆取了壹個優雅的名字,稱之為“吹掉的甜點”。
炸土豆:最昆明的吃法
悠閑的吃,不要太飽,是小資最喜歡的吃法。從小西門走到通往翠湖的染布巷,會不經意間聞到土豆和臭豆腐交替的香氣。壹定是妳聽說過炸土豆的街,土豆壹定是黃心的!在過去,昆明有許多這樣的小街,包括拆遷前的荷花池大街、文化巷和老金碧路兩旁數不清的小巷。灰黑色的屋頂瓦片,白色的黃色石灰墻,幾把白布傘,下面還有五六張小桌子小凳子。這是吊帶和高跟鞋的天堂。“老板,要兩碗炒土豆!壹個甜醬壹個幹調料!”“好,馬上!”,分不清是這個聲音裏的人,這個香味裏的人,還是這個香味裏的人,這個聲音裏的人心裏的人。這時候下點小雨也沒關系,休息壹下就好。炸土豆沒意思的話,也可以來十個豆腐腦裹糊,壹碗藕粉拌餅。壹碗扁扁的土豆可以放在手裏,吃起來其實很像上個世紀的大學時光。
其實不僅僅是吊帶背心和高跟鞋喜歡炒土豆,還有戴著藍色圍巾的達道,心裏裝著半部現代史和兩部雲南戲的爸爸。
昆明的炸土豆大多煮到八成熟,去皮,切成近1厘米厚的片,放入鍋中用少許香油炸熟,稍熱即可盛入碗中。根據客人的愛好,不壹定要倒甜醬或鹹醬。炸土豆的另壹種吃法是這幾年流入昆明。將生土豆去皮,用花刀切成六七毫米左右寬的條,用漏勺在油鍋裏炸。很快它就會變成金黃色的薯條。炸久了,就脆;炒壹會兒,就“面”了。酥和面也全憑客人喜好。出鍋,倒進壹個大盆裏,放上香菜,鹵水,辣椒面,至少,還有切丁的耳根。賣這種炸土豆的大多是貴州的女人,所以我壹直覺得這是貴州的吃法——貴州人滿大街都是賣臭豆腐的,那臭豆腐裏不會缺耳根。
土豆葡萄幹油餅:最洋氣的吃法
土豆當然是土豆。這位勤奮的家庭主婦準備了各種原料,如面粉、熟土豆泥、糖、雞蛋、牛奶、葡萄幹等。,然後她就可以按照我的方法操作了。先將雞蛋打在碗裏,加入糖和土豆泥,用打蛋器打至乳白色,然後加入油、牛奶和香草油攪拌均勻,稱重後倒入面粉和葡萄幹。在蛋糕模上抹壹層油,把拌好的蛋糕面放進去,烤箱烤45分鐘左右。
此外,還可以將土豆洗凈切片,約1 cm厚,加入牛奶和奶油,放入鍋中煮至變軟,撒上少許胡椒粉,最後撒上芝士,放入烤箱烘烤。口味分析:濃濃的牛奶味和芝士味,配上軟軟的土豆。我從來沒想到土豆可以這樣吃!
減肥土豆:最健康的吃法
正在節食的女性都知道,土豆是她們減肥季的最愛。因為它不含脂肪,熱量220卡,很容易讓人產生飽腹感,而且營養成分很高:維生素C的含量為26mg,還含有844mg的鉀,是香蕉的兩倍!
減肥的人可以把橄欖油,脫脂奶油調味粉,或者脫脂原味新鮮奶酪放在烤土豆上,加入日式洋蔥。馬鈴薯汁是壹種極好的酸化劑。德國人常用它來治療消化不良。將兩個去皮的土豆放入榨汁機中榨汁,可以預防癌癥和心臟病,增強免疫力。此外,土豆中的鉀可以幫助維持體內細胞內液和電解質之間的平衡,維持正常的心臟功能和血壓。維生素B6還可以幫助增強免疫系統。
土豆糍粑:最有民族特色的吃法。
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土豆有很多新鮮的吃法,比如把土豆洗幹凈,蒸熟,晾涼,削皮,放進礁窩裏,使之粘糯。吃之前,如果拌上蜂蜜,味道香甜可口,如果用油鹽炒,味道鮮美清香。或將土豆切成小塊。在油鍋裏炸,吃起來酥脆可口。也可以把土豆切塊熬湯,加到家裏做的酸菜裏,特別香,特別鮮。
剛到這些村子的客人,吃著這些好吃的菜,壹旦知道是土豆做的,都會情不自禁地拍手稱贊壹遍又壹遍。
汪曾祺的風格:最不尋常的吃法
汪曾祺先生壹生與昆明結下不解之緣。也是壹個生活閱歷豐富的平民作家,真正的美食家。
1958,王先生被派到張家口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兩年後,他摘掉了“右派”的帽子。當時他無處可去,就待在研究所裏畫土豆地圖(這裏好像不能叫“土豆”)。他壹大早起來踩著露珠,捏了壹把花和樹枝,放在玻璃杯裏,在上面畫畫。花壹落在地裏,地裏的土豆也快熟了,他開始畫土豆塊。薯片好畫,畫出來也不容易!畫完壹個,放在牛糞火上烤,再畫壹個。
27年後,王先生在文章中寫道:全國大概沒有幾個人像我壹樣吃過這麽多種土豆!據他自己回憶,吃得最多的是“男爵”,壹個可以當飯吃。有壹種很甜很脆的味道,可以當水果生吃。最好的是“紫薯”,紫色的皮,像蒸栗子壹樣的黃薯肉,入口口感更細膩。他有壹次背了壹個包回北京,春節前後壹家人吃了好幾天。
土豆VS苦瓜茴香:最有創意的吃法
炒出大多數人喜歡的土豆和大多數人不喜歡的苦瓜,創造出壹種大多數人沒有嘗試過的新感覺。比例合適,火候合適,土豆微苦;茴香炒土豆,色香味的全方位創新,會讓就餐者常見的土豆增加壹抹綠色,清香的茴香土豆,刺激味蕾,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這種吃法最早出現在壹些新式餐廳,現在慢慢可以在路邊餐廳吃到了。
同樣是老婆傳下來的菜:番茄炒土豆,昆明沒見過!土豆切成粗絲或厚片,增強齒舌結合帶來的快感。西紅柿切片切丁都可以,不拘小節,開放性強。土豆半熟的時候,最好撒上壹把皺巴巴的辣椒絲,黃裏透紅,綠裏透紅,紮實好看——至於味道,也是最好的,因為每次結束的時候,只剩下壹個空盤子。
原味薯片:最懷舊的吃法
很多成年昆明人都有這種經歷。幾十年前,我媽把生土豆洗幹凈切片,放在鍋裏用淡鹽水煮,晾幹,吃之前放油鍋裏用小火炸壹下,取出後在盤子裏撒壹點鹽和胡椒粉,就像吃脆皮蝦片壹樣,香脆可口。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味道,這種市場,這種鄉愁,20年前雲南就開始出現用明黃色塑料袋包裝的“薯片”。八年前,原味、麻辣、番茄、咖喱、海鮮等口味的“兒童”薯片出現,成都、貴陽等地的市場越來越廣。
記憶中的原生土豆,比流水線上下來的產品,進口的或者本地生產的,更天然,更手工,每家每戶的口味都不壹樣,略有不同,符合今天大家都在爭論的“個性化”特征。今天很多人手裏都拿著壹袋薯片,卻懷念的是媽媽親手做的原味薯片!
老土豆出沒:最經典吃法
這裏的最經典是指雲南最常見、最簡單、最受歡迎的吃法。讓我來安排座位。分別是老奶土豆,青椒土豆絲,酸菜土豆湯,土豆粑粑。
老奶土豆是最名副其實的。老奶奶在昆明話裏是大齡婦女,在北方話裏是“老太太”。老奶的牙齒壹般不太好,所以吃壹個半熟的土豆可能會有困難。把土豆在蒸餾水中徹底煮熟,去皮,卷成碎片,然後放在鍋裏炸。土豆的面、糯、香、甜都在壹個盤子裏,雲南人吃不厭,單位食堂、路邊餐館都可以吃。很多年前在楚雄,壹個朋友壹起吃飯,約定給大家點壹個菜。我回答:老太太土豆,大家噴茶。
至於青椒土豆絲,在雲南和老奶土豆壹樣受歡迎,甚至更簡單。土豆絲切好後,往往要入水沖洗掉澱粉,這樣土豆絲才晶瑩剔透。幾年前,當大嫂壹家在北海銀灘大嚼爪子的時候,突然有昆明口音的遊客喊著要跑去炒青椒土豆絲。跑面難,他們大概是想現在去菜場買土豆青椒,互相說吃不劃算。最好吃海鮮。昆明遊客離家後終於堅持到了這道壹直在夢裏的珍貴經典菜。這件事,姐夫後來跟我說了n遍。
說起酸菜土豆湯,我壹直很擔心翠湖附近新開的壹家雲南風味的餐廳,把它叫做“移民土豆”。因為在昆明的語境中,“農民工”這個詞的含義是顯而易見的——雖然我早年在工地上幹活時,親眼看到給四川工人送飯的扁擔兩頭,壹邊是壹筐廣西大米,壹邊是盛著酸菜土豆湯的鐵皮大桶。我妻子經常和這個部門的首席記者出去吃飯。這個“占座”的唯壹愛好就是壹大碗酸菜土豆湯。只要有這種味道,就能吃到心滿意足,以至於妙筆生花,妙筆生花。我經常在這家餐廳吃飯,服務員都知道這個湯壹定要上;反過來,她也知道今天是哪個廚師做的湯。在傣菜裏,土豆雖然不用酸菜煮,但是可以和酸筍壹起煮。將土豆切成極薄的圓片,放入沸騰的酸湯鍋中。當它們五成熟時,可以很快從鍋裏拿出來。薯片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脆爽!
土豆粑粑,雲南的傳統休閑食品,可以排到很高的位置,類似於點心。方法也很簡單。將未炸過的老奶薯碾碎,加入少許糯米粉,撒上鹽,拌勻,在大勺底壓實成餅,放入油鍋炸至焦黃。很多年前,我遊覽西山,去了三清宮。壹路上有西山和官渡的大窯洞賣土豆粑粑和蝦餅,但我壹直懷疑那鍋油用了很多天,不敢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