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中草藥艾草

中草藥艾草

艾葉又名艾蒿、艾蒿,是我國南方常見的植物。在廣西桂林,大米直接包在艾葉裏煮飯。幾千年來艾葉壹直在預防瘟疫。

性味取向

艾葉味苦辛,性溫,溫於肝脾腎經,香溫散,可升可降。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燥濕殺蟲的功效。苦燥辛散,能調理氣血,溫經散寒,祛濕止寒止痛,是婦科重要藥物。主治:月經不調、痛經、宮寒不孕、胎動不安、心寒疼痛、吐血、鼻衄、咯血、便血、崩漏、孕期出血、腹瀉、慢性痢疾、白帶過多、濕疹、疥瘡、癰、痔。用於治療胃脘痛、月經不調、宮寒不孕,如艾府暖宮丸。炒炭止血可用於治療虛寒性月經過多、崩漏帶下、妊娠漏胎,如焦湯艾。本品搗碎制成艾條、艾條。外灸能散寒止痛,溫氣血。湯劑外洗可治濕瘡疥瘡,祛濕止癢。陰虛血熱的人吃艾葉要慎重。

用法:

1.治沖任虛寒,月經不調,脘腹冷痛,久不孕者,可與香附、吳茱萸、當歸、肉桂同用,散寒止痛,養血調經。

2.產後感到寒冷腹痛者或老年人肚臍疼痛、腹部冷痛者,可將熟艾裝入布袋中,置於肚臍處。

3.寒濕泄瀉者,可用幹姜煎服。

4.若瀉下紅白,血痛,宜與黃連、木香、肉豆蔻同用,以清熱、行氣、止痛。

醫學的

中國在古代就對艾草有很深的了解。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艾蒿多年生苗,二月叢生,莖直,白,高四五尺。接受艾灸很有效。艾葉入藥,性溫,純陽,有回陽、調氣血、祛濕散寒、止血安胎的作用。所以也叫草醫。”漢末陶弘景寫《名醫阿別錄》:“艾葉味苦,微溫,無毒。可治百病,如泄瀉、嘔血、下半身膿腫、女子血漏、益氣養陰、生肌散寒、使人生兒育女。”艾,冷的是熟的,熱的是熟的”。艾葉經過加工後,可以顯著增強其功效。艾葉的功效在《鏡月全書》中有詳細記載:能疏通十二經脈,尤其是肝脾腎之藥。擅長溫中散寒除濕,活血行氣。最適合寒氣凝滯的女性。澆汁生吃,或煎湯煮熟;或長期使用,或炒熱敷去鐵,可通經絡;或者壹個裝滿包裹的袋子可以暖臍暖膝,裏外都是熟的,適合所有人。

  • 上一篇:壹種男性補腎壯陽的中藥
  • 下一篇:嬰兒地中海貧血的早期表現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