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希
第壹,從統壹到分層的轉變
老師給學生布置作業,但總有作業不按時交的現象。筆者認為,學生不交作業的原因之壹是老師在布置作業時沒有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在作業設計上采取“壹刀切”的做法,導致學業能力好的學生“吃不飽飯”,學業能力壹般的學生“吃不飽飯”。久而久之,挫傷了資優生做作業的積極性,會讓壹些“學困生”覺得做作業是壹種負擔,往往很痛苦。提高語文作業的質量,教師要變統壹作業為分層作業,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做好。如教師講授的五年級語文上冊《鯨》第壹課,根據課文性質和學生學習情況,作者采用了分層布置的方法,具體安排如下。
“學困生”:習題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2。能讀、識、寫“鯨、豬、腭、飼、濾、腹、肺、短、判、胎”等新詞。
中學生:習題1和2同上;練習3。品味句子中添加的詞語,思考去掉這些詞語後,意思表達的不同,從中得到什麽啟發。(1)須鯨主要吃蝦和小魚。(2)鯨魚必須定時呼吸。鯨魚每天都在睡覺,睡覺的時候總是聚在壹起。
尖子生:習題1和2不要;練習3同上;練習4。根據課文內容或自己收集的相關材料,以“鯨魚自述”為題,寫壹篇短文。
在這個教學例子中,老師首先根據學生的特點對他們進行分層,然後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練習的難易程度設計適合各層次學生的練習。這種作業設計既有基礎又有拓展,難度適中,保證了各層次學生都能“跳起來摘桃子”,達到全面提高學生作業質量的目的。
第二,從隨意到細致的轉變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如果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阻止他們自學,無論如何也學不好。”在布置作業時,教師要註意通過有趣的作業來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不會把作業當成負擔,同時幫助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比如,在三年級語文下冊《荷花》的課堂上,老師可以布置以下作業。
根據課文填空,用這些單詞概括第二段的內容。
荷葉的大圓盤()。
()的小蓮花
荷花開了很多。荷葉,像壹個大圓盤。白蓮花在這裏。有的,有的露出小荷花,有的,看著滿滿的,快要撐破了。
教師緊扣教學目標設計作業練習,從填詞到連詞成段,可以提高學生概況的主要內容和復述能力,幫助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進壹步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第三,由單壹向多元轉變。
傳統教學理念下的語文作業內容多為機械照搬、重復套用,而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要求形式豐富。老師布置的作業要體現新穎性和趣味性,既包括書面作業,也包括口頭作業。可以由個人獨立完成,也可以由團體完成。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躍躍欲試,才會覺得作業總是新的。比如人教版六年級語文第二單元,主要介紹中國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和建築藝術。教師可以將作業設計得多樣化、趣味化,讓學生收集圖片、照片、簡報等形式的圖片和文字材料。關於中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民風民俗,建築特色,分類貼在剪貼簿上。這種作業設計不僅提高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知,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突出了學生的個性。
偏激
(壹)角色體驗型
教師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挖掘隱藏在文本中的教學資源,根據學生語言發展特點和教學需要設計模擬角色,通過語言渲染等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扮演角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因素。比如在教六年級第壹冊《埃及的金字塔》的時候,學習《金字塔的建造》內容的時候,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熱情並不高。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文章用非常準確的語言做了詳細的講解,但這樣的講解性文字很難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課後,經過思考,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壹個作業:“經歷剛才的參觀,回到4700年前的工地,做金字塔建造的總工程師,通過畫圖和講解的方式告訴其他建造者金字塔的建造方法,讓他們了解妳獨特的建造方法。解釋性的話可以參考正文第五段。”毫無疑問,這種作業是很受學生歡迎的,因為它通過語言渲染讓學生轉換角色,讓他們在繪畫和說話的同時完成壹次角色體驗。這時候學生的思維和表達是主動的,因為他們展示的不是抽象的構造方法,而是自己的智慧結晶和勞動成果。同時,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經歷了壹個“理解—積累—應用—內化”的語言習得過程。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和教學內容設計更多更有挑戰性的角色,比如演員、導演、導遊、音樂家、記者、設計師、闖入者以及課文中出現的各種角色等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角色體驗中感受語言的魅力,了解語言的意義和應用範圍,從而掌握和運用語言。
設計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掌握生詞是壹項非常重要的語文基本功,語文教師通常會給學生布置幾項或幾項抄寫任務。眾所周知,抄寫生詞是壹項枯燥、機械、枯燥的語文作業,很多學生在長期無休止的抄寫中失去了自主性和主動性。這種作業抄不僅達不到“掌握生詞的寫法”的目的,還會使學生的寫作。如何改變這種情況?以此為例,本文闡述了小學語文角色體驗情境作業的設計策略:
1.語言刺激形成“期待”
在安排抄寫生詞之前,老師說:“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妳們帶來了30個單詞(展示了課本上要求掌握的壹些生詞),想和妳們玩壹個闖關的遊戲。這個關口就是10分鐘後把這些字寫的正確漂亮。如果可以,就算成功了;否則就會失敗。妳可以準備這10分鐘,但是每個單詞不能抄三遍以上!妳對自己有信心嗎?”“是的!”話音壹落,很多同學信心滿滿地投入到抄單詞中。新課標強調,教學要通過設計真實的、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或問題情境,誘導學生主動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習者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老師生動的語言描述、情感化的語言渲染、挑戰性的語言刺激,是最低成本、最高效的啟發手段。這樣的語言以情感的溫度和色彩作用於學生的感官,激起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對模擬的角色(這裏指的是拓荒者)產生心理預期,從而激發學生在作業中的主動性。當然,如果輔以形象刺激,可以觸動學生的內心,幫助他們進入作業情境。值得強調的是,教師的語言刺激必須使學生理解作業的具體要求或角色準備的具體方法,這是學生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
2.角色準備和自我提升
從形式上看,這個中學生做的是抄字,但思維活躍,精神亢奮。“十分鐘”、“不超過三次”、“正確美觀”對學生來說是不小的挑戰。這個過程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挑戰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需要註意的是,角色準備是壹個非常重要的過程,老師要根據不同的角色設置,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準備。對於壹些難度較大的模擬角色,需要巡視引導,這樣才能糾正偏差,讓學生少走彎路。如果發現學生寫“氣話劍”時,很多學生把半封閉結構的“唇”寫成上下結構,教師可以給學生適當的提醒。
3.優化情境,展現角色
這是壹個學生扮演角色,報告和展示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努力營造壹個與模擬角色相對應的“場”,主要是通過實物運用、畫面再現、音樂渲染等方式來布置環境。,然後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描述使學生在心理形成上接受這個“場”,從而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上面案例中的角色展示就是突破障礙,也就是默寫新詞。在此之前,老師可以簡單地裝飾壹下環境――在黑板上寫下“突破障礙”這個詞,並附上“妳能成為壹名勇敢的戰士嗎?”將單詞寫在聽寫紙上,同時發出輕微的鼓聲。然後老師又壹次重申了“正確、美好”的標準,鄭重宣布“突破開始”。於是,學生開始壹絲不茍地背生詞。
4.評估反饋並激發潛力
背完生詞後,老師可以請四個小組長做評委,判斷正確率,自己判斷學生寫的是否漂亮。兩者綜合評價後,在確定成功突破關口的學生和公布成績時,需要分析學生成敗的原因。教師可以展示成功的聽寫試卷,讓獲勝者有成就感;對於失敗者,老師要給予鼓勵,讓他們重新站起來,盡快找到差距,明確努力的方向。“評價反饋激發潛能”旨在引導學生反思自我,關註其後續發展。
(2)生活實踐型
新課標告訴我們,只有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構建課內課外溝通的語文教育體系,組織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努力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讓學生在廣闊的語言時空中學習和運用語文,才能在語文實踐中不斷積累語言,提高語文實踐能力。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活化的小學語文情境作業。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回歸現實生活,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讓學生獲得參與作業活動的發展性體驗。主要包括觀光遊覽、科學考察、調查等綜合實踐性語文作業。
設計策略:
1.回歸生活,探索資源
生活是壹種不需要創造的自然情境,其中蘊含著許多豐富的語文作業資源。語文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語言發展水平,憑借自己特有的職業敏感和語文嗅覺,努力尋找社會生活中可以利用的作業資源,成為學生與生活之間的“媒人”,架起他們之間的橋梁。比如,教完《特殊的葬禮》這篇文章後,讓學生調查研究學校附近的水資源。
2.實地使用,加強指導
這是生活化語文情境作業的核心部分。教師帶學生到作業場所後,要引導學生觀察、調查、探究,讓學生享受做作業的過程。比如上述案例中的水資源調查,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調查、參觀水電站、自來水廠,引導學生設計有價值的面試問題,提醒學生記下有用的數據。還可以帶學生到附近海域實地考察,指導他們帶回水樣進行研究。
3.思考並總結和報告結果
教師在收集了大量材料,廣泛獲取信息後,還需要指導學生對材料進行整理、分類、歸納,形成書面材料。比如指導學生寫調研報告,填寫調查表格,寫訪談錄等等。並讓學生報告和展示結果。
提索
壹、變“文字作業”為“個性形式”
在傳統的作業練習中,教師往往忽視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理解事物,也很少鼓勵學生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自己學習和思考的成果,最終導致作業只是師生間壹種表面的交流。學生的個性得不到發揮,創造潛力得不到挖掘,難以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新課程作業的設計應具有開放性,努力實現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跨學科融合。作業應該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橋梁。我鼓勵學生使用圖片、照片、剪報和互聯網資料來表達他們的作業,甚至手工制作、植物葉子、創作音樂、錄像活動以及排練短劇或小品...鼓勵學生通過看、聽、摸、聞、嘗、觸、想等多種方式感受知識的存在,探索知識,從而完成生動活潑的學習。
學生在完成這類作業的同時,不僅充分學習了課本的內容,還廣泛涉獵了文學、生物、繪畫、歷史、信息技術等與課本相關的方面,進入了社會生活。這樣,作業就不僅僅是壹個載體,而是壹個極好的參照物,激發學生產生多種感官體驗,在愉快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去發掘和展示自己的潛力,並與這些材料或環境不斷互動,自然地表現出他們不同的智力類型和能力傾向,不僅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和信息,還全面鍛煉了他們參與學習的能力,獲得了許多愉快而難忘的體驗。
第二,變“被動完成”為“自主學習”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做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作為教育者,教師必須尊重受教育者——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因此要盡可能創造條件,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此,根據我多年的教學實踐,教完生詞和短語後,不再讓學生生搬硬套。那些已經背下來的生詞和短語,不用抄寫就可以看,難記的單詞可以背下來,然後工整默寫。布置作業時,充分信任學生,學生的學習潛力得到認可,學生可以自主學習。於是,他們盡量不抄生詞,背生詞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學習效率大大提高。第三,變“整體統壹”為“反映層次”
學生不壹樣。有差異的學生做作業沒有差異,必然會出現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下”的現象。這樣,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就會受到遏制。認識並尊重這種差異是主體性學習的重要特征。作業的設計和布置也可以從以前的強制性、強制性轉變,為學生作業設置“自助餐”,讓學生有壹個輕松的作業氛圍,讓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更好地參與作業,培養語文能力。
比如,在學完古詩《小池》後,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A.憑記憶背誦並寫出古詩《小池》。
B.小池描述的是壹種什麽樣的畫面?運用妳的想象力寫壹段話。
c、學習楊萬裏的另壹首古詩《晨曦出靜慈寺送林子芳》(畢竟西湖的景色和六月四點的不壹樣。荷葉在第二天是不會變綠的,荷花在陽光下顯得特別鮮紅。)
比較:兩首詩中景物描寫的異同。其中,A項為鞏固練習,旨在積累語言;b項是寫作訓練,幫助學生進壹步理解這首詩;對於作業C,希望學生遷移學習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這三個作業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給學生壹個選擇範圍。能力強的可以選難的,能力弱的可以做簡單的。但是,小學生好奇心強,好勝心強。有些同學傾向於知難而進,有些同學會跳到自己的“最近開發區”裏去摘“果子”。
第四,將“標準答案”改為“合理答案”
創新能力培養的壹個重要方面是創造性想象力的培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的學生害怕超越“標準答案”。作業“化為雪”時,學生答“化為春”。如果我們用標準答案“水”來否定他的答案,那麽這個學生的想象力也會被我們扼殺。
黃全愈博士在《美國的素質教育》壹書中說:“創造力只能培養,不能傳授!”“有‘創造’才有‘創造’。所謂‘創造’就是打破常規,所謂‘創造’就是在打破常規的基礎上產生壹些有實際意義的東西。”如果我們拒絕學生打破常規,我們也會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拒之門外。
學習《吵架》後,我設了壹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妳喜歡文中的誰?妳喜歡他什麽?大部分同學都談到喜歡克萊頓,但有壹個同學批評克萊頓的行為,認為克萊頓只看重友情,無視原則,應該批評我的報復行為。我覺得對這樣壹個答案的評價,不在於學生提供的答案是否規範,而在於他的思維過程。也就是說,不在於學生回答了什麽,更重要的是他為什麽這麽說,有沒有道理,有沒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理解方式。這種獨特的見解具有創新性,應該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