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農的《本草經》中,姜是附在幹姜上的,但在《名醫別錄》中,姜是單獨列出來的。生姜是每個廚房的常見食物,是典型的藥食同源的東西。為什麽醫生這麽喜歡用?這是因為生姜有很多功能。
1,並停止嘔吐
生姜可以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嘔吐,所以孫思邈稱之為“嘔吐聖藥”。李東垣說:“姜是催吐的聖藥,是用來散的,吐不散。這藥也是用來散氣的。”生姜治療嘔吐的機理用壹句話概括。現代藥理學也證實,生姜能增加胃液分泌,加強胃腸蠕動,通過調節胃腸功能來止嘔。無論是痰吐、寒吐、熱吐、虛吐、實吐,還是寒熱錯雜的嘔吐,生姜都可以治療。
如《小半夏湯》中,生姜與半夏合用,既能解酒止嘔,又能解除半夏之毒。擅長治療酒後嘔吐,還可加茯苓健脾利濕,形成小半夏加茯苓湯,可治療心下停飲引起的嘔吐及水汽上升引起的頭暈。這些都是《傷寒論》中生姜治痰吐的有效方法。
生姜在吳茱萸湯、橘皮湯治療寒性嘔吐中也有重用,理中湯、通脈四逆湯治療虛寒癥後面也有“加姜二兩”的記載。
此外,用於治療少陽膽熱的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梔子生姜醬油湯、橘皮助乳湯、柴胡加芒硝湯,均有生姜止嘔的音影。為什麽?
其實嘔吐的原因是胃氣上沖,但胃氣上沖的原因可能是痰,也可能是寒熱,也可能是虛實,甚至是寒熱夾雜,阻滯在中間。但不管是什麽原因,被稱為“嘔吐聖藥”的生姜可用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嘔吐,常與半夏配伍,配合辨證用藥等。
2.祛表祛邪
張仲景治療外感邪氣、營衛不和常與生姜、大棗配伍,生姜辛溫,大棗益脾胃。兩者結合可以起到調和營衛的作用。
例如,桂枝湯作為經方的始祖,常用於治療太陽中風引起的表證。本方中的生姜因味辛,能散表邪,起到輔助桂枝祛邪解表的作用,我們稱之為治胃脘痛;然後生姜和大棗合在壹起,養脾胃,助陰生化,我們稱之為治營之弱。生姜和大棗壹起使用,是經典中中和養生的絕佳藥對。但是現在很多人,不了解的,認為生姜或者大棗用處不大,壹味的去掉,這是沒有得到藥方精髓的表現。
3.溫陽除痹
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血痹、炙甘草湯治療脈痹、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姜湯均以生姜為佐藥,溫陽活血通痹。再就是治療風濕病的季芳黃芪湯、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桂枝芍藥牧之湯,都是以生姜為輔藥散風濕,配以甘草、大棗、白術等藥物,還能起到培土控濕的作用。正如《藥性明》所言:“生姜只有溫中,益脾胃,才能祛濕。脾胃溫度健康,濕氣就消了。”
4.散寒止痛
經方用姜散寒止痛的病癥有三種:①治療勞倦腹痛的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當歸生姜羊肉湯,均以姜為輔藥散寒止痛。《醫學概論》說:“姜為產後之必須,因其能破血化瘀。”可見,生姜具有散寒、化瘀、止痛的功效。②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唐璜治療太陰腹痛,生姜輔助散寒止痛。③在溫經湯治療沖任虛寒兼血瘀證中,生姜還作為輔藥溫經止痛。
5.宣化化痰飲
經典方劑有治療痰飲咳嗽的射幹麻黃湯、澤芪湯、治療痰飲咳嗽的越脈加半夏湯、治療水瀦留的茯苓甘草湯、治療痰飲的桂枝去芍藥麻黃細辛附子湯、真武湯、治療痰飲停滯的半夏厚樸湯、治療脾虛痰飲的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療風水的越脈湯、治療皮膚水的越脈加術湯等。,均以生姜為輔藥,兼治痰飲,外散陰氣。此外,無論是治療輕度胸痹的橘紅和橘紅、生姜橘紅湯,還是治療“心口脹痛、不良反應、心口懸痛”的桂枝、生姜橘紅湯,都是用生姜來達到化飲的效果。
這是因為生姜具有健胃、減少不良反應、散濕、消痞的作用。中醫認為中焦為定瀆之官,脾胃為氣機之樞紐。此時生姜可以“溫中焦”,恢復中焦之陽,再加入甘草、人參、大棗等藥物調和脾胃,從而使氣機升降有序。而水濕之邪被凝結,所以大多使用生姜等辛辣之品,可以事半功倍。
6、脾胃
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所以很多疾病的治療,歸根結底還是要靠脾胃的健康運動。因此,在中醫理論中,脾胃功能的盛衰對疾病的轉歸和預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生姜具有良好的健運脾胃的作用。比如《藥性解說》說:“姜...中可樂的生命力是固定的,但脾胃出納的命令不能容忍邪氣。”
所以醫聖張仲景非常喜歡用姜,而且是姜的妙用。現在很多人認為方子裏的生姜可有可無,這是錯誤的。我們中醫也要認真了解每壹種藥物,深刻理解它們在處方中的配伍意義,從而提供我們的處方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