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通過上訃告,可以了解古人治喪的過程嗎?

通過上訃告,可以了解古人治喪的過程嗎?

代,人的壽命壹般都很短,能活到七八十歲就是長壽了,古人對死者的死的稱呼很文雅,尊稱“壹死”,或“駕鶴西去”。壹個人去世後,會按照習俗舉行葬禮儀式,其中就有殯儀服務。那麽古代的喪葬儀式是如何進行的呢?

在古代,喪是喪葬文化的壹種儀式和習俗,是人們孝順父母的壹種表現。當時深受戰爭、自然環境、通訊交通的影響,采用了鳴炮、升白旗、飛鴿傳書、放煙花信號等多種喪葬悼念形式,需要徒步或騎馬到人家家中。在古代,無論親友是否知道死者的死訊,都要去出殯哀悼。

在古代,治喪逐漸從“登報”演變為“訃告”,非常不方便。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以“訃告”的方式報告治喪情況,即死者家屬以書面或口頭的方式向親友和有關部門、機構報告治喪情況。“訃告”可以把相關的事情說清楚,讓人壹目了然,彌補了“去報”辦喪事的壹些缺陷。

壹、古代“去告”治喪

殯葬服務最早出現的時間無法考證,但殯葬服務的習俗在周朝就已經存在。在古代,“上朝”治喪是常事。比如《禮記·晚節》裏說“上朝”辦喪事的人說哪個臣子死了。《禮記·談弓》說:死於魏國,“去告”孔子喪事。據《史記·周本紀》記載,趙單於南征未歸,死於江面。不“報道”他的死亡是禁忌。

中國古代的喪葬文化有壹些差異,“去報”喪的古老習俗令人咋舌。比如在廣西,如果在門口放壹把槍或者白紙做的橫幅悼念,喪主要先在親戚朋友家門口喊壹聲,等別人在門口撒骨灰後,他才可以在房間裏說話,講述相關的事情。在壹些地區,送葬者需要用白布裹住頭,手裏拿著白布,跪在親友家門前哭泣,然後在葬禮結束後立即離開。

在廣州的壹些地區,送葬者必須到親友家門口,服喪後喝口水漱口,辟邪避忌,送葬者必須快去快回。

在江浙壹些地區,送葬者要帶壹把傘,然後把傘頭朝上、傘柄朝下放在親友的門外,參加葬禮。親戚和朋友應該邀請哀悼者吃點東西,並詢問葬禮和時間。後來親戚朋友會把送葬者用的碗和東西扔在門外辟邪避諱。如果親友離得遠,那麽死者的親屬會寄壹封燒了壹角的信來表示哀悼。

從上面可以證明,無論哪種喪葬習俗,人們都需要親自到親友家門口或者派人參加葬禮,也就是“去告狀”。送葬者必須按照當地習俗挨家挨戶參加葬禮,而且必須見人,把相關的事情交代清楚。可想而知,這樣送葬是很不方便的。如果路途遙遠,有戰爭,天氣異常,對送葬者的人身安全是非常不利的,時間會很長。

二、古代的“訃告”殯葬服務

據史書記載,從漢代開始,喪事通常是“訃告”。比如班固在《白虎關崩》中記載:天子駕崩,訃告告諸侯。司馬光在《書儀》中說:訃告親友。可見,在漢代,喪葬服務已經從“去告”變成了“訃告”。

1."訃告"內容和其他說明

在古代,是否發布訃告要根據死者的年齡來決定。只有16歲以上的男女才能發訃告,年輕訃告極為罕見。

除了遵守“去報”中的禮儀習俗外,書面形式的喪葬文書也有壹些特殊的規定。紙質喪葬文書最晚出現在唐代。據記載,壹般來說,訃告需要從紙張顏色、稱謂詞、描述、葬禮時間、死者生前的重要事件等方面逐壹記錄,並且必須轉發給死者的親友、同事壹壹告知,但也要看地區的具體規範。

2.不同地區不同的“訃告”葬禮儀式

比如北京人寫訃告,壹般只寫死者生前的崗位和生計,不寫他生前做過的事。

在福建和臺灣省,只有大家庭會用書面訃告通知他們的親戚和朋友,而普通家庭會發送人口報紙。他們忌諱用“死”“死”這樣的字眼,所以被稱為“報白”或“趕活”。在泉州,是先報道,再登訃告。

從以上可以證明,古代的“訃”喪,除了“去告”喪的程序和禮儀外,還增加了“訃”的語言和文字,使葬禮儀式更加規範和莊重,並使具體事宜為親友所知。“訃告”表現了古人對逝者的哀思和敬意,也方便了人們對故人的了解。隨著時代的變遷,殯葬服務以“訃告”為主。

喪葬文化是中國自古以來孝文化的體現,是古人對故人的尊敬和哀思。但古代的治喪形式,無論是“去報”還是“訃告”,都受到自然環境、戰爭、交通等因素的制約,存在諸多缺陷。比如在炎熱的夏天或者冰雪天氣的情況下,靠近戰場等。,對送葬者的人身安全極為不利,也耽誤了時間。

當今世界,各種通訊設備應有盡有,手機,網絡,電視。無論什麽樣的訃告,人們都可以輕松傳達治喪的消息,這真是人類治喪史上的壹大創舉。我們通常可以在電視或網絡上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訃告”,但大多是總統、總理、軍官以及世界上壹些重要的政府高官,很少能看到來自普通人的“訃告”。而且內容也比較豐富,會涉及到逝者生前的崗位和貢獻,以及出席告別儀式的國家重要領導人。

在民間,治喪多以手機和電話的形式,內容簡單明了,即告知死亡日期、葬禮日期和參加告別儀式的大概人員,全國各地也有類似的差異。喪葬文化是中國的壹種傳統文化。它和祭祀文化壹樣,體現了中華孝的美德,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

  • 上一篇:額頭皺紋的原因有哪些?
  • 下一篇:妳為什麽喜歡白皮膚?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