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對患者作用研究的深入和全面,人們認識到,雖然對某些疾病有壹些特殊的治療方法,但只有患者調動自己的能量,積極參與治療活動,才能獲得較為滿意的療效。隨著醫學心理學的發展,逐漸建立起了壹套改變患者認知活動,調動患者積極性,促進疾病向良性方向發展的心理方法,如開導、啟發等。心理治療也作為壹項獨立的專門技術應用於臨床科室。
簡史
心理治療自古就有。早在氏族社會,如果部落中有人生病,就被認為是大自然中的“神靈”造成的災難,因此采取祭祀、許願或贖罪的方式來避免災難。祭司或巫醫利用“神”的力量,在神秘莊嚴的宗教儀式中為患者驅邪,患者及家屬膜拜。這種氛圍給患者帶來了希望和信心,穩定了被恐懼騷擾的患者的情緒,也有患者由此得到治愈,這其實包含了心理治療的成分。在聖經中,也記載了許多不能行走的盲、聾、啞、瘸子來到耶穌基督面前,接受他的幫助。結果,殘疾人被治愈了。據推斷,這些患者中有許多不可避免地是歇斯底裏癥患者。此外,各種宗教中都有關於神、神、佛或聖人治療疾病的記載,患者都相信“真誠是精神”來恢復健康,可見心理治療歷史悠久。
人類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促進了職業的分工。專門從事醫療的醫生負責人類疾病的治療,他們從實踐中探索草藥、處方、針灸和按摩等治療形式。這些措施不壹定都有治療作用,有些甚至會產生有害作用(如放血、嚴重腹瀉、燒鼻煙等。),但醫生往往會進行洗澡、換衣服、燒香等壹套儀式。在進行望、聞、問、切等診斷程序之前,這些給患者和家屬壹種信任感,有心理治療的效果。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就認識到心理治療的重要性:“神不進則心不醫,病不愈”,非常強調“從治神入手”,“治神為本”(見17-1欄)。在西方,早在古埃及和古希臘時期,人們就非常重視心理治療,比如強調“言語”是治療疾病的工具,也有的把驚嚇作為治療某種疾病的手段,比如讓精神病人穿過壹座建在河裏的特殊橋梁。病人走到橋中間的活動亭時,突然掉進橋下的涼水裏,受到驚嚇後病情好轉(因此,這座橋被稱為“瘋子之橋”)。
進入中世紀後,由於神學和宗教的至高無上的權威,科學和醫學的進步受到阻礙。精神病人被視為被惡魔附身,采用鎖死、吊死、焚燒等方法毀體驅魔,阻礙了心理治療的應用。直到1792,在法國精神病學家比奈的倡導下。阿爾弗雷德,精神病人被解除了枷鎖,用人道主義的方法治療,心理治療重新發展起來。
19世紀,布雷德、夏洛、珍妮特、弗洛德等學者研究了催眠術和18世紀末開始流行的催眠術,並將其作為治療精神疾病的主要手段之壹。弗洛伊德在此基礎上創立了精神分析療法,極大地推動了心理治療的發展。他建立的壹套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成為心理治療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影響深遠。精神分析療法在20世紀上半葉成為主導療法,並被精神科醫生廣泛使用,因此心理治療成為主要用於精神病學的專門技能。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其他學科知識和技術的滲透,心理治療的方法和種類日益增多,人們對心理治療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從事心理治療的人不再只是精神科醫生,而是臨床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和牧師。各類專業人員,如兒科醫生、幼兒工作者、幼兒園和小學教師、管理未成年犯的司法工作者等,都需要壹些心理治療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不再局限於醫生和患者。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艾森克、沃爾普等人建立了行為療法,通過學習理論的原理來改變不恰當的行為,使心理治療的疾病更加廣泛,並因其理想的效果而成為壹種時髦的治療方法。社會上有很多心理不健康的人也需要心理治療來促進自身健康,所以它的實施範圍已經超出了醫院。由於治療師或流派的理論不同,有的把心理治療看作是心理社會治療或教育治療,有的把它看作是促進人格和自我發展的手段。所以心理治療沒有壹個定義和分類可以讓所有人。
現代醫學傳入中國後,心理治療的發展在本世紀上半葉主要局限於精神病學領域。少數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在精神病院治療過壹些神經官能癥和精神病患者。由於他們的理論和實踐繼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脫離了中國社會文化傳統的實際,效果並不理想,精神分析學派在中國的影響也很小。從1953開始,我國心理學家對神經衰弱進行了集體和個體心理治療,取得了壹定的成果。特別是1958以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與醫療領域有關單位合作,先後在北京市大學生、鋼鐵工人、軍隊幹部中開展了神經衰弱患者綜合快速療法,在短時間內(壹個月左右)取得了較高的療效。後來這種療法應用於高血壓、潰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也取得了比其他療法更理想的效果,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啟蒙心理療法”(第二十章介紹)。近十年來,心理治療作為壹種不可或缺的治療方法,不僅在我國精神病學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其他醫學領域,心理治療對各種心身疾病的治療作用也受到了關註。心理治療和生物反饋學習點已在中國許多地區建立,以滿足臨床醫務工作者的需要。
專欄17-1中醫心理治療
在《內經》時期,中醫心理治療理論的雛形初步形成並應用於臨床實踐,可歸納為以下五種方法:
1.治療的願望是希望說出病因的標題。蘇文的化精為氣理論中有壹段精辟的論述,說當時古人生活簡樸,所以疾病簡單,沒有明顯的大病。治療壹種疾病,他們只需要通過許願來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只要病因不復雜,不需要使用藥物和針灸。明代醫學博士吳坤解釋說:“常人之情失,五誌害,而病者亦病。.....古代統治者清楚地看到了他們的感受,並祝願他們疾病的原因。他們說病有偏,就有病,用勝利治好他們,和他們壹起生活。”清代名醫吳鞠通說:“我說凡是在醫院救治傷者的,都要先祝他好,詳細告訴他病源,使病人知道,不敢再犯...溫柔開導他,重復他的話來震懾他,用危險的話來嚇唬他。”它會被說服,然後它可以像神壹樣工作。”(《溫病辨證》)
2.言語啟蒙療法(speech implementation therapy)是“講、說、導、開”的心理療法(見第二章),是基於患者“恨死、樂生”的心理狀態的言語治療方法。由於其精辟的論述,常被引為經典的心理治療理論。
3.情誌治療《蘇文陰楊穎象大論》和《蘇文吳大雲論》均提出“怒傷肝,哀勝怒。.....開心難過,恐懼戰勝了喜悅。.....思傷脾,怒勝思。.....悲肺,喜勝悲。.....怕傷腎,思勝於懼。”《內經》將人體的臟腑與五行相匹配,分為肝木、心火、脾土、腎水、肺金五大系統,其中也包括情誌因素。認為人的情緒活動具有相互制約的作用,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可以用壹種情緒來克服另壹種異常情緒,稱為以情制勝法(圖17-1)。
圖17-1情勝互抗模式圖
以情取勝的方法在金元時期被廣泛應用於臨床,尤以晉代的張(公元1156-1228)和元代的(公元1281-1358)最為擅長,並在理論上有所深化和發展。
可見《內經》已經意識到,任何壹種情緒,如果太過,都會影響身心平衡,導致疾病。各種情緒可以相互影響,甚至轉化。可以用壹種情緒(如喜悅)來沖淡另壹種情緒(如悲傷)過分到引起機體功能失調,在臨床上可以取得更好的療效。
表17-1情緒療法
五臟五行正常
心理異常的心理治療
原則處理方法
肝木在憤怒中傷肝,在聲音中為呼喊,現在變成了壹種抱著悲傷蓋過憤怒和窒息的痛苦的感覺
心中之火是喜是悲,聲音裏是笑,怕死不如怕死。
脾土是以思傷脾,聲中吟,以怒勝、辱欺之言觸之。
肺富誌而憂之。
(悲傷)
肺的悲傷,在哭泣的聲音中,現在正變成咳出快樂蓋過悲傷來戲弄海浪,取笑海浪。
腎水是壹種傷腎的恐懼,聲音中的呻吟,現在化為栗子思維克服恐懼,把恐懼從妳身邊帶走。
註:此表由《黃帝內經》、《蘇文》、《陰陽大論》第五章、《儒林外史》第三卷九氣或病、治二十六條組成。
4.激情刺激治療《靈樞雜病》提出:“多,辛帶草,打噴嚏,噴嚏;免息無病,已立;如果妳害怕,妳已經可以了。”本文提出了三種止呃逆的方法,其中使患者“驚悸”是通過“驚悸致氣失常”來防止膈肌痙攣引起的病理節律,達到治療的目的。宋代著名兒科醫生李麗質運用使小兒受驚發聲的方法治療小兒麻風病。明代的《名醫案》中記載,壹位姓周的醫生在給壹位舌頭無法縮回的產婦治病時,發出壹種驚恐的聲音,使她大吃壹驚,從而把舌頭收回到嘴裏,病就好了。他們都使用了突然激情刺激的方法。
5.氣功療法在《內經》時代,氣功被稱為導引,壹直作為壹種治療方法使用。在《導法方劑學》中提到,居住在中心地區的人生病時,“應由喬指導……”,在《靈樞·病證傳》中記載“應以氣、巧墨為導……”,而在蘇文的《古代天真論》中提到,古代人“呼吸精氣,獨立保持精神,肌肉壹致,所以能長壽。
部分資料引用杜文東:《內經》心理學思想研究
機制和內容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心理現象是大腦的功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前者解釋了心與腦的關系,後者解釋了心與外界環境的關系。我們認為,必須對這兩個基本關系作出科學的解釋,並以此為基點,從而理解心理治療在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並對各流派的心理治療理論作出合理的評價。
心理是大腦的功能,大腦通過神經系統支配身體的各個系統和器官。因此,大腦的心理活動(感知、記憶、思維、情感、信念、態度等。)能影響機體的生理功能,使其由正常變為病理,又由病理變為正常,即心理活動不僅能致病,還能治病。心理治療是利用人的心理活動對其體內生理生化過程產生積極有益的影響,促使疾病向康復方向發展。
心理學是客觀現實的反映,表現為外界環境中的壹切刺激或信息都會通過眼、耳、鼻、舌、皮膚等感官進入大腦並引起各種心理現象。這種能反映客觀現實世界的心理現象是通過語言來實現的。任何借助語言對客觀現實世界的反映,都叫做有意識的反映。意識反映是人類特有的、最高層次的反映,它在人的頭腦中產生壹個主觀世界和壹個復制的客觀世界形象。通過語言或文字將自己與周圍環境區分開來,並認識自己與外界環境的關系,認識不同事物的特點和相互關系,預見自己活動的後果。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和改變外界環境的能力,人的心理活動是有意識的。它們不僅能像動物壹樣被動適應客觀環境的變化,而是主動適應,並能改造外部環境以適應自身的需要。所以,人是壹種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動物,能夠主動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使之與自己和諧壹致。這個時候,這個人就被認為處於心理相當健康的狀態。當壹個人遭受重大精神創傷,心理活動受到幹擾而暫時無法自我調節,無法與外界環境保持和諧,壹般治療後也無法解決時,就需要經過專業訓練的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對其進行心理治療,使其情緒和行為調整到與外界環境和諧、相對穩定的狀態,即心理健康狀態。所以心理治療就是通過改變人的心理狀態來達到以下兩個目的:壹是影響患病機體的病理過程,促使疾病向康復的方向發展;另壹個是讓自己能夠更好地調節外界傳遞的信息,與環境保持和諧的關系。後壹個目的常常被從事這壹職業的醫生和心理治療師所忽視。他們往往只關註患者身體癥狀的變化,還要改變患者對外界環境的態度,使其健康地適應所處環境的變化。因為社會環境是人們生活的最有意義的環境,所以必須將患者置於不同層次的人際網絡中,以治療他的心理障礙。只有這樣,心理治療才能有效改變他的心理狀態。此外,還要註意改變客觀環境中不利於受試者心理健康的因素,這是心理治療的另壹個有機組成部分。比如在治療孩子的心理障礙時,要了解母親的言行、態度以及對孩子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治療孩子的母親比治療孩子更重要。
正確理解心理治療中心理現象之間的兩種關系,可以有效地根據患者及其疾病的特點選擇理想的心理治療技術。
(何木濤李心田)
水平
心理治療分為兩個層次。第壹個層次是醫生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進行的壹般心理治療。患者來醫院就診,雖然主要接觸的是醫生和護士,但在醫院工作的醫護人員只要穿著白色工作服,都被公認為醫院的壹員,有義務回答患者的問題、訴求,盡力幫助他們。這些都會影響患者的心理,從而間接改變疾病的病理過程。所以,壹個醫護人員的言語、表情、姿勢、態度、行為,總是在影響著患者的感受、認知、情緒和行為。因此,在醫療活動中,醫務人員要用自己的言行(如耐心、和藹和同情的態度、溫暖的話語、權威的解釋和暗示等。)來治療病人,這有時比藥物的影響更大。雖然醫護人員的言行不是心理治療的唯壹形式,但確實是心理治療的核心內容之壹。因此,在與患者接觸的過程中,醫務人員永遠不能忘記自己言行的重要意義。其實耐心傾聽患者病情,認真查體的態度,在藥方開出之前就已經在發揮治療作用了。換句話說,每當妳接觸到病人,心理治療就開始了。
第二層次的心理治療是指提供專門的心理治療技術,以消除某種心理癥狀或行為障礙為特殊的治療手段。比如系統脫敏,對某些恐懼癥可以達到滿意的效果。這些技術往往是根據壹定的理論設計的,有壹定的程序和適應癥。
進行心理治療的人應該具備的條件。
作為壹名專門從事心理治療的醫務人員,除了貫徹上述心理治療的三大原則外,還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第壹,熟悉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的專業知識
由於許多軀體疾病往往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或神經系統癥狀,因此必須與那些主要是神經系統疾病或精神疾病的疾病相區別。因此,每壹個從事心理治療的醫務工作者,除了熟悉專業疾病的心理障礙特征外,還必須具備足夠的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壹方面不遺漏器質性疾病的診斷和誤診,另壹方面又能保證針對性的心理治療,不流於表面的說教。對於那些非醫學背景的心理工作者來說,更重要的是快速補充以上各方面的醫學知識。
二、具有豐富的人文和自然科學知識及生活經驗。
因為心理治療師在診療中要發現患者的心理問題,僅僅滿足於了解患者的疾病是不夠的,還要了解患者的整體。了解他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工作環境或者社會環境,了解他與社會的關系,尤其是人際關系的方方面面。因為患者來自各行各業,來自四面八方,所以應該對各行各業,三教九流,風土人情等等都有所了解。我們要有廣泛的知識面,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了解社會上各種人的精神面貌和內心世界,在和患者接觸的時候才不會出現各自為政,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尷尬局面。這個條件只有長期觀察社會,了解社會,在現實生活中體驗才能獲得。為了快速擁有這種能力,也可以通過閱讀壹些文學作品(如小說、戲劇)來學習。那些高度概括了壹切眾生典型心態和各種社會角色的描述,對於心理治療師快速了解各種患者可能出現的心理障礙大有裨益。
第三,要有更健康的心理。
這裏所說的“健康心理”,主要是指心理治療師能夠正確應對各種不愉快的生活事件,較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心理平衡的狀態。在為患者進行心理治療時,他們能夠忘記(或至少暫時忘記)各種擾亂其心理的事件,仍然以穩定飽滿的情緒狀態進入“拯救生命”的角色,盡力為患者解除心理困擾。有時,病人的心理問題與心理治療師自己的心理問題相似。壹個心理健康的醫生,往往因為要把問題解釋透徹,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就能找到擺脫困境的方法,為自己解除煩惱。從另壹個角度來說,心理治療師首先要堅信自己能夠運用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解決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困難,能夠在任何不利的情況下調整自己的心身狀態,保持情緒穩定。這樣他才會有信心解決病人的顧慮和困難。所以,壹個稱職的心理治療師,無論何時在接受治療時,都會在言語中表現出熱情、莊重、自信和耐心,以此來贏得患者的信任,讓他們願意傾吐內心所有的煩惱。
第四,了解病人的心理
要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首先要了解他的心理,包括他的人格特征、成長的文化背景、氣質和能力。只有充分了解他的性格和心理特點,才能從他的抱怨和表達中把握他的動機和心理困境的實質。其次,要分析清楚造成患者心理困難的生活事件的性質和強度,以及患者對事件的認知和評價。因為這個評價決定了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可以危害健康甚至引發疾病的重要因素之壹。再者,要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和愛好。心理治療最常用的方式是與患者交談,而成功的交談往往是患者喜歡或關註的問題的開始,容易營造出與朋友交談的氛圍,便於深入患者的心理癥結。
程序
具備以上四個條件的心理治療師,可以更好地貫徹心理治療的三大原則,獲得滿意的效果。心理治療作為第壹層次,雖然不同於旨在消除某種心理癥狀和疾病的專門心理技術(即第二層次心理治療),但也可以不僅僅通過強調醫務人員要註意自己的言行來概括。壹般應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
第壹,必要的身體檢查和心理測試。
患者來醫院治療,壹般可以分為三種情況:壹種是精神異常;另壹種是軀體癥狀多(有的患者神經癥癥狀明顯,心理癥結多,情緒矛盾緊張;另壹部分無明顯神經癥癥狀,但有軀體癥狀引起的焦慮和困惑);第三種人看起來很健康,沒有任何身體癥狀,但性格或行為有問題,導致無法適應生活環境或人際關系產生沖突。無論如何,患者都應接受全面檢查、實驗室檢查和必要的心理測試。這不僅是明確診斷和確定疾病性質所必需的,而且只有通過以上詳細嚴謹的醫學診斷程序,才能增強患者及其家屬的滿意度和信任感,心理治療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和針對性。
第二,填寫病史
心理治療前,患者或其家屬應在打印的病歷上填寫簡要病史,可使患者理清自己的思路,明確自己的求醫目的。對於那些有壹定文化程度的患者,效果更好。病史包括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時間,最突出的癥狀,需要解決的問題,他過去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經歷,家庭情況,成員之間的關系,以及他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不僅可以從病人寫的病歷中,還可以從他的行為中初步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比如有的患者經常在病歷上用暗號填寫自己的癥狀和疼痛,甚至拿出壹疊記錄病情的病歷。這往往是神經衰弱患者的典型表現。
第三,心理治療的環境要求
第壹層次的心理治療主要是通過談話來進行的。為此,應該有壹個專用的小房間。用於教學和研究的心理治療室壹般應配備不被發現的錄音和錄像裝置或單向玻璃窗,供學習者在外面觀看。室內要裝修成精致、舒適、祥和的家庭客廳,有3 ~ 4張沙發或軟椅,壹個茶幾和茶具;室內的色彩和燈光柔和而安靜。門關了以後,外面的聲音進不來,也不要裝電話。這樣病人就能很快安定下來,覺得在這樣的房間裏可以自由地向醫生傾訴自己的煩惱。談話只在治療師和病人之間進行。除非病人精神異常,否則可以有親屬陪同。
第四,選擇合適的談話方式
談話方式因患者而異,壹般按照以下原則。
1.對於明顯精神異常、不理智的患者,無論是沈默還是不講道理,治療師都要用堅定的語氣明確地對患者說:“妳是精神病人,這裏是醫院,我是專門治療妳的病的醫生。”不管患者接受與否,都要反復向患者灌輸以上三句含義不同的話。
對待這類患者,做好家屬、親戚、同事、領導的工作,爭取他們的配合也很重要。他們不知道病人已經失去了自我意識,認為告訴病人自己有精神病會讓他受到更大的刺激,所以他們往往會采取不正確的措施,欺騙病人來醫院治療。
如果可能,病人應該住院;如果條件不允許住院,就需要門診治療。在給精神藥物的同時,要向患者家屬說明他的現狀;壹個喪失了維持生命和健康能力的精神病人,當然需要最好的醫療。不管病人聽不聽,這些話都是最起碼的心理治療。壹旦患者稍微有了意識和理智,這些話就能起到促進病情好轉的作用。
另壹部分患者,雖然精神異常,但在外貌上不容易被周圍人認出來,只能被自己的親人或朋友認出來。病人還能和人說話,但堅持不承認自己有精神病。他在家人或親戚的哄騙下來到醫院,檢查後被診斷為精神異常或至少疑似處於精神病邊緣。對於這類患者,治療師必須像正常人壹樣與他們交談,讓他最終接受自己有病(但不是精神病)的想法,還需要進壹步的深入檢查,保證他的健康,恢復他原來的學習、工作或生活方式。這類患者往往壹次談話解決不了問題,需要3 ~ 5次談話或心理治療才能確診。同時,患者也逐漸意識到自己可能有病,對醫生采取了配合的態度。通常經過壹段時間的談話和壹些藥物治療後,這些患者會感覺到自己的心理發生了壹些變化,醫生的談話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當患者主動就醫時,心理治療的效果是可以肯定的。
2.對於第二種和第三種情況下的患者,由於他們是清醒的正常人,心理治療的措施與第壹種情況下失去了自知力,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人有很大的不同。對於這類患者,要根據病情擬定心理治療的實施方案,比如完成治療任務預計要進行多少次談話,每次談話要解決什麽問題,要達到什麽目標等。當然,往往需要1 ~ 2次的交談,才能初步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征,然後再制定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有的患者只需3 ~ 4次交談就能解決問題,實現康復;有些患者需要較長的時間,甚至需要實施特殊的心理治療技術(即心理治療的第二層次)才能消除癥狀;有些患者需要配合壹些藥物才能有效。這裏雖然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但其核心是通過治療師的言語來影響患者的心理,使疾病朝著康復的方向發展。
雖然心理治療的方法和實施方案因人而異,但其內容始終包含在心理治療原則三部曲中:首先,讓患者說出自己的難處,消除影響病情的負面情緒;第二步,讓患者了解壹些治療自己疾病的醫學知識,學會分析自己的內心世界,找出自己性格中的問題和生病的原因;第三步,讓患者相信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只要妳加強對自己弱點的鍛煉,改變原有的生活態度和行為,培養自己健康的人格,妳就能適應任何變化的環境,無論遇到多大的坎坷,妳都能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治療師壹開始就向患者解釋,談話內容要作為病歷保存,嚴格保密,絕不傳播。註意不要在談話過程中做任何筆記。
動詞 (verb的縮寫)治療效果的鞏固
到治療計劃結束時,患者和治療師的關系已經相當融洽。為了鞏固治療效果,要求患者在壹定時間後向治療者報告自己的生活狀況。如有復發,應及時分析判斷,明確復發原因,提出治療方法。因此,強調患者經常與治療師保持聯系以鞏固療效是非常重要的。這些跟蹤數據應包含在醫療記錄文件中。
(何木濤李心田)
分類
文獻中的心理治療有很多種,僅從壹個角度進行分類,很難全面概括。根據國內外相關著作和教材中的資料,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類。至於每壹類中的具體處理方法,將在下壹章介紹。
第壹...根據學派的理論對心理治療進行分類。
這些理論主要包括心理動機學派理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擬人化理論。
第壹,基於心理動力學派理論的心理治療
這種療法是基於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