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方:真鏡丸加減。
加減:驚悸不眠者加首烏藤10g,合歡皮10g;
不安者加磁石30克(先炒),柏子仁10克;癲癇發作嚴重者,加蜈蚣2條,僵蠶10g;頭痛加天麻10g,菊花10g。
主成分分析:這個方子是鎮靜劑。方中茯苓、大棗、珍珠、朱砂寧心安神,石菖蒲、遠誌芳香開竅,鉤藤熄風止癇,膽南星、天竺黃平痰,犀角、牛黃、麥冬、黃連清心解毒,甘草調和諸藥。
處方示例:
朱10g棗仁10g珍珠母30g(先炒)鉤藤10g(下)石菖蒲10g膽南星10g僵蠶10g天麻10g黃連3g甘草6g。
2.風癇治療原則:熄風定癇。
主方:定仙九加煎。
加減:煩躁,加黃連3克,竹葉6克;頭痛加龍膽草10g,菊花10g;經常抽搐,加蜈蚣2條,僵蠶10g;頸項強直,加鉤藤10g(後腰),石決明30g(先炒)。
主方分析:本方為熄風止痛、清熱化痰之藥。處方中天麻全蠍息風止痙,石菖蒲遠誌芳香開竅,竹瀝川貝母清熱化痰,膽南星姜汁半夏化痰祛風,陳皮茯苓健脾燥濕,茯苓朱砂琥珀安神,麥冬丹參清熱活血,甘草配伍。
處方示例:
天麻10g石決明30g(先炒)朱10g石菖蒲10g遠誌10g膽南星10g半夏10g丹參10g川貝母6g甘草。
3.痰癇治法:化痰開竅。
主方:滌痰湯加減。
加減:經常抽搐,加全蠍3克,蜈蚣2條;痰涎滿則加白金丸(明礬姜黃)1.5 ~ 3g(吞服);厭食腹脹,加藥曲10g,蘿蔔10g。
主成分分析:本方為化痰開竅、寬胸益氣之劑。處方中陳皮、半夏、膽南星化痰益氣,石菖蒲化痰寬胸,竹茹化痰清熱,人參、茯苓、甘草健脾益氣。
處方示例:
半夏10g陳皮6g豬苓參10g石菖蒲10g膽南星10g鉤藤10g(下背)2竹茹3g黨參10g甘草。
4.血瘀型癲癇的治療:活血化瘀,通竅定癇。
主方:通竅活血湯。
加減:驚風重者,加蜈蚣2條,地龍10g;皮膚暗沈發紫,加丹參10g,當歸10g;若痰濁,加膽南星10g,瓜蔞10g。
主成分分析:本方為活血化瘀主方。方中桃仁、紅花、川芎、白芍活血化瘀,老蔥會香清,生姜、紅棗調和營衛,黃酒溫中活血。
處方示例:
桃仁10g紅花6g川芎10g赤芍10g當歸10g丹參10g膽南星10g鉤藤10g(下)千裏光30g(初炒)老蔥5根、麝香0.3g(洗凈)對於脾腎兩虛的患者,和車八味丸可
中成藥
1.朱砂安神丸每日兩次,每次1.5 ~ 3g。用於休克和疼痛。
2.壹天三次,每次三片。用於痰癇。
3.每日兩次,每次0.3g。用於所有類型。
單方
1.赭石和白胡椒按1: 2的比例磨成細粉。每次0.5 ~ 1g,每日2次,用開水沖服。用於休克和疼痛。
2.全蠍、蜈蚣均分,研成細粉,每日兩次,每次1.5g吞服。用於風痛。
3.幹石菖蒲10克,水煎成30毫升,每日三次口服,每次10毫升。用於痰癇。
其他療法
1.針刺豐隆穴、燕尾穴、大使穴、太沖穴、合谷穴,刺激適中,平補瀉下,隔日1次。
2.耳針取神門、心、腎、腦穴、胃、皮質下、肝等。,用短針,隔天1次。或者用王不留行籽按壓穴位,用膏藥布固定。
中醫藥治療癲癇的歷史
中醫中療效較好的藥物是胡氏滾痰散,曾是清朝宮廷秘方,用於治療清朝末年皇室成員的癲癇病和精神病。後來表明中藥配合新藥,治療癲癇有效率很高。後來清政府被推翻,只有山東膠東半島濰坊壹個中醫記載了藥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位醫生治愈了許多癲癇病患者,這位名叫張的醫生也引起了轟動。文革後,這個中醫被打成“右派”,下鄉種田。
需要註意的事項
1.孕婦要註意營養,減少疾病,註意情緒平靜。做好產前檢查,避免產傷窒息。
2.加強對易發生熱性驚厥兒童的保護,減少驚厥,防止腦損傷。
3.禁止小孩在河邊、火堆邊玩耍,過馬路時要有人陪同。飲食不宜甜膩,不宜過於興奮,減少刺激。
4.當壹次癲癇發作持續30分鐘以上,或兩次發作期間,意識未能恢復,為癲癇持續狀態,需要中西醫結合緊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