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eczematid【湘雅醫學詞典】
濕疹【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版。化學品和生物制品]
3西醫濕疹濕疹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炎癥性皮膚病[1]。皮疹是多態的[1]。急性期以皰疹糜爛、滲出為主,慢性期以皮膚肥厚、苔蘚樣變為主。部分患者反復發作【1】。濕疹好發於頭面部、四肢屈曲處及會陰部,常呈全身性或對稱分布。
3.1濕疹濕疹的病因是壹種多因素疾病,壹般認為與過敏反應密切相關。壹部分與內分泌功能紊亂、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有關;遺傳因素也是這種疾病的因素之壹。復雜的病因給該病的治療帶來了壹定的困難。
3.2濕疹的癥狀濕疹的皮疹是多形性的,包括紅斑、丘疹、丘疹、水皰、糜爛、滲出、結痂[1]。
皮損多呈對稱分布[1]。急性期皮損泛發,可分布於全身。皮疹主要為紅斑、丘疹、水皰和滲出,可出現結痂[1]。慢性病變多為局限性,主要為肥厚性紅斑和苔蘚樣變,表面有鱗屑和皸裂[1]。
可能會有劇烈的瘙癢[1]。
病程慢性,可復發[1]。
3.3濕疹的診斷1。皮疹為多形性,包括紅斑、丘疹、丘疹、水皰、糜爛、滲出和結痂[1]。
2.皮損多為對稱分布[1]。
3.急性皮損是全身性的,可分布於全身。皮疹主要是紅斑、丘疹、水皰和滲出,伴有結痂[1]。
4.慢性病變大多局限於局部。以肥厚性紅斑和苔蘚樣變為主,表面可出現鱗屑和皸裂[1]。
5.可能會有劇烈的瘙癢[1]。
6.病程慢性,可復發[1]。
3.4應與濕疹相鑒別的疾病應與其他過敏性疾病相鑒別[1]。
3.5濕疹的治療3.5.1排除過敏原,積極尋找過敏原,排除壹切可疑原因[1]。
3.5.2治療輕癥患者口服抗組胺藥,如賽庚啶、撲爾敏和氯雷他定[1]。
3.5.3對於激素治療的皮損廣泛、滲出嚴重的患者,可短時間使用糖皮質激素,待病情控制後逐漸減量,避免突然停藥和病情反復[1]。
3.5.4局部用藥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如氫化可的松軟膏或0.025%氟輕松軟膏,如有滲出可配合濕敷。避免使用* * *類藥物[1]。
3.5.5慢性期皮損可外用10% ~ 20%尿素軟膏[1]治療。
3.5.6註意事項1。冷敷濕敷可以避免熱* * *等* * *性治療[1]。
2.應維持治療,避免接觸過敏原[1]。
3.6濕疹患者在日常保健中應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換衣服,保持皮膚清潔,避免用熱水、肥皂等強洗滌劑沖洗患處,盡量避免用手指搔抓局部患處,保持情緒穩定。不要焦慮或沮喪。
3.7濕疹患者飲食禁忌飲食宜清淡營養,忌吃腥發和辛辣食物,如酒、煙、羊肉、魚、蝦等食物。平時保持大便通暢,睡眠充足。
4中醫濕疹濕疹是疾病的名稱[2]。指壹種常見的以瘙癢和對稱分布為特征的過敏性皮膚病[2]。由於各種原因* * *引起的身體過敏[2]。中醫的“乳癬”、“旋耳瘡”、“腎囊風”、“風在四彎”等都屬於此病範疇,與風邪-濕熱侵襲皮膚有關(急性熱多被歸罪;慢性怪是因為血虛)[2]。這種疾病可能發生在皮膚的任何部位。急性或亞急性,皮疹呈彌漫性對稱分布,有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出、結痂、脫屑等現象[2]。轉為慢性後,皮疹呈局限性,皮膚增厚,苔蘚樣,瘙癢難忍,易反復急性發作[2]。
中醫的濕瘡相當於西醫的濕疹。中醫古代文獻中沒有濕瘡的名稱,但壹般根據發病部位和皮損特點有不同的名稱。如果浸遍全身,滋養水分較多,則稱為泡瘡;以丘疹為主的稱為血風瘡或栗瘡;如果發生在耳部,稱為螺旋耳瘡;發於* * *,表示* * *風;發生在手上的稱為癰;發生在肚臍的稱為臍瘡;發生在陰囊的稱為腎囊風或繡球風;發生在四肢彎曲部位的稱為四風;那些發生在嬰兒身上的被稱為奶癬或胎瘡。
可以看到另壹個濕瘡帶。
4.1中國古代醫學文獻沒有濕疹這個名稱。根據其臨床特點,主要屬於“浸瘡”和“濕毒”的範疇,根據發病部位不同,名稱也不同。比如生在小腿的叫“疥瘡”,生在肘窩或腘窩的叫“四風”,生在陰囊的叫“繡球風”。該病最早的記載見於《黃帝內經》。例如,《黃帝內經·蘇文至真大論》中關於病機的第19條說:“壹切疼痛和瘡瘍都屬於心。”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浸瘡用黃連散。”首先提出了治療該病的中藥方劑。此後,歷代醫家對這壹疾病的認識不斷加深。如隋朝的晁方圓在《病因論》中記載:“凡患慢性瘡者,皆患風濕,濕熱相搏,故皆頭面部及身上生瘡。”明確指出風、濕、熱為主要致病因素,為本病的病因病機奠定了基礎。明代陳世功在正宗外科中補充了飲食不當、內生濕熱的原因,提出了蛤粉外治的方法。清代在《醫宗金鏡》中描述:“此病如疥瘡,時時癢,蔓延,抓津黃水,濕成塊,為心火、脾濕、風所致。”不僅詳細描述了本病的臨床癥狀,而且將內因和外因有機結合起來。以上論述表明,古代醫家在治療本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4.2中醫藥治療濕疹的現代研究現代中醫藥治療濕疹的臨床報道最早出現在1953。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臨床文章越來越多,包括100多個病例的病例報告和觀察數據。多數主張內服與外治相結合,也有應用針灸治療本病的報道。進入八九十年代後,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對本病的病因病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比如濕疹的病因壹直被認為是風、濕、熱、毒。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發現,血虛風燥也是本病的病理機制之壹。辨證分型逐漸趨於統壹。在治療方面,在內服中藥和外治法並重的基礎上,發現了針灸、磁療和單方療法,進壹步提高了療效。目前中醫治療該病有效率為80% ~ 90%。
同時,進行了壹些實驗室研究。例如,為了判斷含鉛中藥能否通過皮膚吸收而引起毒副作用,對使用含鉛制劑的濕疹患者進行了血、尿鉛含量測定,並進行了動物實驗。結果表明,含鉛中藥外用未發現毒副作用,肯定了傳統含鉛中藥制劑在臨床上的實用價值。
4.3濕疹的病因病機濕疹的發生被古今醫家認為有內因也有外因。內因主要與軀體、情誌、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外因主要與外感風、濕、熱及飲食不當有關,其病機可概括如下:
4.3.1外感邪氣襲表郁,加上頻繁涉水泡水,濕邪粘於肌癰,影響戚薇宣發,營衛不和,血液循環不暢,外衛不穩,易受風熱侵襲,濕邪、風熱三邪相互鬥爭,充盈肌癰,使之浸沒。
4.3.2濕熱內蘊豐富的元素和陽,喜食辛辣食物、酒、煙、濃茶及辛辣之品。脾胃被切,運化異常,水濕停止,久則郁化為熱。濕熱束縛皮膚,影響氣血運行,導致濕疹。
4.3.3血燥風勝血熱,導致心火熾盛,心營內擾,心血暗耗,血虛風盛,與皮膚交織,導致肌肉失榮,生瘡。
4.3.4脾虛濕阻脾胃虛弱,或因飲食不當,傷脾胃而發生濕疹,導致脾失健運,津液不暢,水濕蘊結,浸淫肌膚。
4.4治療標準短期治愈:皮損恢復正常,不癢,或稍癢。
效果顯著:70%皮損恢復正常,其余皮損逐漸好轉,伴有輕度瘙癢。
改善:30%皮損恢復正常,其余皮損肥厚或少量滲出,伴有瘙癢,但尚可耐受。
無效:局部皮損達不到改善標準,或無改善,甚至加重。
4.5濕疹的中醫治療現代醫學將濕疹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根據古今臨床資料分析,本病多遵循新病多實、慢性病多虛的宗旨,進行辨證,主要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4.5.65438+舌質紅,舌苔黃膩,脈細。
4.5.1.2辨證分析,外感邪氣襲表郁,加上頻繁涉水泡水,濕滯積聚於肌癰,影響的蔓延,營衛不和,血液循環不暢,外防不穩,易受風熱侵襲,濕、風、熱相互爭鬥,充盈肌癰。
4.5.1.3清熱解毒,輔助祛濕。
4.5.1.4處方:金銀花15g、連翹12g、黃芩12g、荊芥7g、防風7g、牛蒡子12g、蟬蛻6g、射幹15g、梔子9g、丹參65438。
加減:瘙癢劇烈者加白鮮皮、地膚子;搔抓後皮膚感染化膿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黃治療便秘。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兩次服用。也可以用湯劑沖洗患處。
4.5.1.5療效364例在上述方藥基礎上加減* * *治療,近期治愈354例,顯效4例,好轉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9.2%。
4.5.1.6常用方劑可為牛黃解毒片、銀翹散、消風散、黃連解毒湯、防風童生散等。
4.5.2濕熱4.5.2.1起病緩慢。局部皮損多為丘疹、丘疹、小水泡,輕度潮紅、瘙癢。抓撓後糜爛滲出物較多,伴有乏力、低熱、厭食、大便幹燥或小便松散。舌紅,苔白或淡黃,脈數。
4.5.2.2辯證地分析,濕熱內蘊體陽充沛,喜吃厚烤之食、酒、煙、濃茶、辛辣之品,脾胃被切,運化失常,濕停於內,久則郁化為熱,濕熱束縛皮膚,影響氣血運行,導致濕疹。
4.5.2.3治法為清熱利濕,祛風解毒。
4.5.2.4方萆薢30g,蒼術15g,蛇床子15g,白鮮皮15g,薏苡仁20g,黃柏12g,川牛膝12g,赤芍12g,苦參65438。
加減:若濕疹在上半部,加荊芥、防風;分布於中或肝經者,可加龍膽草、梔子。紫草添加到那些有糜爛滲出物。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兩次服用。也可以煎汁洗患處。
4.5.2.5療效為301例用上述方劑治療。近期治愈288例,顯效6例,好轉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9.3%。
4.5.2.6常用方劑二妙丸、四妙丸、萆薢湯、龍膽瀉肝湯等。
4.5.3血燥4.5.3.1癥狀:病情遷延反復,瘙癢過度,皮膚幹燥脫皮,粗糙龜裂,局部糜爛流少量黃水,皮損多呈對稱分布,有血痂、鱗屑,便秘,尿黃少。舌紅,苔潔,脈細。
根據4.5.3.2的辯證分析,身體是血熱的,是七情過盛,引起心火旺盛,內擾心坎,耗心血,血虛風勝,與皮膚交織,使肌肉生瘡,皮疹疊起。
4.5.3.3治療以養血祛風、清熱燥濕為主。
4.5.3.4方生地15g,當歸20g,赤芍12g,白芍12g,川芎9g,防風6g,苦參15g,澤瀉12g,黃芩12g,何首烏12g。
加減:瘙癢大影響人睡眠者,應加珍珠母、何首烏、酸棗仁;口渴咽幹加玄參、麥冬、石斛;加入幹眼癥和枸杞、菊花;核桃仁核桃仁硬便。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兩次服用。
4.5.3.5療效75例,近期治愈48例,好轉265,438+0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2%。
4.5.3.6常用方劑有四物湯、清營湯、梁雪地黃湯、當歸補血湯。
4.5.4抗濕性4.5.4.1癥狀為時間延長,揮之不去,皮膚粗糙、增厚,局部皮損處有明顯瘙癢、抓痕、糜爛,抓後滴有津液,滲液浸泡,皮疹暗沈,全身或局部全身泛發,身體沈重無力,胸悶厭食,大便稀溏,小便長。舌質淡胖,苔白膩,脈緩。
4.5.4.2辯證地分析了脾胃虛寒,或飲食不當損傷了脾臟,使脾臟失健,津液不散,水濕積聚,郁於其中,浸濕皮膚,產生濕疹。
4.5.4.3治脾胃,祛濕祛風。
4.5.4.4方生黃芪30克,白術15克,蒼術9克,茯苓20克,蛹蟲草30克,陳皮9克,厚樸9克,茵陳9克,澤瀉12克,赤芍12克,防風6克,徐長卿12克,甘草2克。
加減:將砂仁、雞內金加入胃中;胸悶有鮮橙和木香;廣藿香、飛機草舌苔厚膩;用滑石和苦參浸泡在水中。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兩次服用。
4.5.4.5的療效* * *治療48例,近期治愈39例,好轉4例,無效1例,中途轉診4例,總有效率89.6%。
4.5.4.6常用方劑有淩薇湯、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厚樸夏玲湯等。
4.6濕疹組方4.6.1地桂烏藥方靜湯由荊芥、防風各6克,生地、當歸、烏藥、蒺藜、白鮮皮各12克組成。
加減:虛弱氣虛加黃芪;皮膚瘙癢加黃芩、蒲公英;大黃治療便秘。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兩次服用。
療效:* *治療168例,近期治愈142例,好轉2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7%。
4.6.2當歸拈痛湯加減:當歸、防風、羌活各10g,升麻6g,茵陳12g,苦參12g,黃芩10g,白術10g,白術12g。
加減:濕熱過盛者可加紅豆、生米仁;血虛風燥加何首烏、丹參;血熱加紫草、槐米、地骨皮。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兩次服用。
療效:47例患者中,近期治愈38例,顯效5例,好轉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8%。
4.6.3濕疹三方(外用)組成:
①硫磺60g,枯礬150g,煆石膏500g,青黛1.5g。
②青黛、薄荷各150克,黃柏120克,黃連45克,仁中白9克,硼砂60克,冰片6克。
③防風、艾葉、花椒、蒼術、紅花、赤芍、白鮮皮、荊芥、蛇床子各65438±00g,苦參、連翹各65438±05g,白礬、雄黃、樟腦各6g。
用法:①方劑適用於濕熱型患者,②方劑適用於毒邪過盛型患者,③方劑適用於血虛型患者。將藥物* * *研成細粉,過100目篩,用香油擦或擦幹患處,每日1次。
療效:216例用上述* * *,全部治愈。1次48例,2次73例,3次36例,4次23例,5次以上36例。
4.6.4加味蛇床子方(外用)由蛇床子60g、苦參15g、明礬15g、威靈仙15g、地膚子24g、黃柏20g、冰片10g、白鮮皮30g、透骨草30g組成。
加減:滲出液中明顯加入石榴皮、五倍子;紅腫酸痛加蒲公英、巴黎;有明顯瘙癢時,加入艾葉和花椒。
用法:取藥煎取藥汁,每煎1次加冰片5克,熏洗陰囊10 ~ 20分鐘。待藥稍涼後,慢慢洗凈皮損,每日1劑,早晚水煎1次。
療效:用* * * *治療240例,近期治愈189例,好轉32例,無效19例,總有效率92.1%。
人體表面積計算器身體質量指數指數的計算和評估女性安全期計算器預產期計算器孕期正常體重增加用藥安全分類(FDA)五行和八字成人血壓評估體溫水平評估糖尿病飲食建議臨床生化常用單位轉換基礎代謝率計算鈉補充計算器鐵補充計算器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快速檢查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快速檢查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酒精攝入量計算器
醫學百科,現在算!
4.6.5坐浴方(外用)由苦參、白鮮皮、蛇床子、露蜂房各30克,大黃、白芷、紫草各65438±05克,五倍子65438±02克,花椒65438±00克,冰片(分裝)和芒硝(分裝)各6片組成。
用法:將上述中藥用冷水浸泡20分鐘,煎取汁約65,438+0,000毫升,倒入盆中,加入少許冰片、芒硝,調勻,待水溫後坐浴20分鐘左右,早晚各65,438+0次。
療效:123例濕疹采用* * *,其中25例局部嚴重感染采用抗過敏治療、補鈣、局部換藥、封閉等輔助治療,其余僅采用坐浴治療,最短7天,最長25天,總有效率94.5%。
4.6.6六合散(外用)成分:氯黴素片1.5g,強的松片30mg,異丙嗪片O.15g,苯海拉明0.15g,滑石粉和黃連粉各4g。
用法:將* * *藥研成細粉。對於急性濕疹,先用涼開水沖洗黃痂除去滲出物,再用六合散外敷,1 ~ 2次,每日1次;對於慢性濕疹,先用涼開水沖洗患處,再用適量醫用凡士林或雪花膏與1粉混合後塗於患處,每日1 ~ 2次。
療效:本方治療急性濕疹352例,1次治愈58例,2 ~ 4次治愈294例。治療慢性濕疹148例,經2 ~ 4次用藥治愈63例,經4 ~ 15次用藥治愈85例。
4.6.7濕疹外洗方:生大黃、川芎、黃柏、苦參、蒼耳子各10g。
加減:滲出物中加入10g枯礬。
用法:將上述藥物煎服後,用濾液熏洗患處,每日3次。
療效:* *治療嬰兒濕疹50例,1天內治愈25例,2天內治愈23例,3天內治愈2例,50例均有效。
4.6.8邵巖粉(外用)由鹽和明礬組成。
用法:先將鹽燒明礬,然後將兩種藥物分成等份,研成細末,貯於瓶中。使用時,先用未消毒的消毒劑清洗臍孔和臍孔。稍幹時,取本品少許撒於臍孔周圍(約黃豆大面積),用幹棉球或幹紗布墊覆蓋,稍固定。隔天換藥1次,用藥2次即可結痂。
療效:* * 15例臍部濕疹短時間內治愈。
4.6.9柳汁的成分:柳葉。
用法:取鮮嫩柳葉3 ~ 5公斤,裝入布袋,用木棒敲打布袋,取其柳葉汁備用。使用前,將其加熱至40℃ ~ 60℃為宜,加75%酒精浸泡患部於熱液中熏洗,每日1次,約1小時。嚴重者可將新鮮的柳葉放入鞋內,行走時柳葉會被壓碎,汁液與腳底充分接觸。
功效:此法對濕疹有壹定療效。
4.7名老中醫治療濕疹經驗朱仁康醫案
柴XX,男,38歲。首診:1970 9月2日。主訴:全身廣義濕診,反復3年。三年前的冬天,患者小腿上開始出現兩小簇丘疹,癢,撓後滲出。經過長時間的治療,範圍越來越廣。1969的冬天,逐漸蔓延到兩個前臂,特別是普通人。這個秋天,皮損已經逐漸擴散到胸腹部和背部。平時胃脘痛,無食欲,飯後腹脹,壹天大便1 ~ 2次,消化不良,大便稀。平時不敢吃涼性水果。胸部、腹部、背部及四肢檢查可見斑片狀紅斑、丘疹、簇狀丘疹、滲水糜爛、抓痕、結痂,部分呈深褐色。瘙癢過度。舌淡,苔薄膩,脈緩滑。該證屬脾陽虛,水濕內生,皮膚竄,泡成水泡。治療宜溫陽健脾,芳香化濕。
藥方:蒼術9克,陳皮9克,藿香9克,淫羊藿9克,豬苓9克。桂枝9克,茯苓9克,澤瀉9克,六壹散(袋)9克,蛇床子9克。10劑量,水煎。
外用:①地榆30克,水煎,濕敷患處。②皮膚濕敷膏,外用。
復診:用藥後皮損減輕,滲水減少,瘙癢不太好,大便稀,食欲仍差,故用前法,加服健脾醒胃藥,10劑。
再診斷:皮損持續減輕,大便形成,胃滿意香味。沿襲前法,健脾調濕之藥。
處方:蒼術9克,炒蒼術9克,陳皮9克,藿香9克,茯苓9克,澤瀉9克,車前草(包)9克,扁豆衣9克,炒薏苡仁9克。
這樣調理,前後吃了40多劑藥,皮疹消退,痊愈。1975隨訪,聲稱幾年沒有復發。
按:本病例為泛發性濕疹,纏綿3年,突出癥狀為脾陽虛弱,運化不健,水濕凝滯,外弦浸膚,浸瘡,每到冬季癥狀加重,可見陽虛弱。朱老在治療中抓住主要環節,采用溫陽健脾芳香化濕之劑,藥證相符。病程3年,服用40劑以上,不僅脾胃癥狀消失,全身性皮損也痊愈。
4.8根據30余例中醫治療濕疹的臨床報告,初步統計這些方劑多為80年代中期所用,基本代表了目前濕疹治療的大趨勢。結果如下:
使用頻率(實例)文獻(文章)藥物報道?對象900 9白鮮皮。700 ~ 899 2 ~ 11防風、金銀花、甘草、菊花。生地300 ~ 699 2 ~ 8、當歸、黃連、苦參、黃芩、蟬蛻、牡丹皮、白術100 ~ 299 2 ~ 5、荊芥、蒺藜、黃柏、蒼耳子、羌活、白芷、川芎、蒼術、連翹、滑石和升麻。生大黃、白芍、熟地黃、威靈仙、牛蒡、梔子、丹參、赤芍、知母、蛇床子、黃芪50 ~ 99 2 ~ 4。從表中可以看出,濕疹最常用的中藥是推白鮮皮。白鮮皮是治療皮膚病的主藥,具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的作用。因此,白鮮皮可以治療“壹切疥瘡、疥瘡、楊梅瘡及各種熱毒瘡”(本草原),現代藥理學也證明白鮮皮提取物對各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第二、三類藥物以祛風、活血、燥濕、健脾為主,都是治療濕疹不可或缺的藥物,與臨床分類相當符合。
4.9針灸治療濕疹4.9.1體針4.9.1處方1以大椎、曲池、雪海、三陰交、神門、陰陵泉為主要穴位[2]。慢性患者,加舒歌、足三裏;浸潤要輔以陰陵泉和水[2]。
4.9.1.2平方兩穴:分兩組:A組,合谷、曲池、三陰交;B組,曲池,足三裏。
操作:兩組穴位交替使用,采用撚轉瀉法,不留針。針刺深度0.5 ~ 1寸,隔日1次。
療效:* * * * 21例,全部治愈。其中針刺3次以上5例,針刺6次以上14例,針刺6次以上2例。
4.9.2梅花針加體針選擇:要點:曲池、環跳、陽陵泉。配穴:根據濕疹的具體部位,沿經絡取穴。
操作:先針刺主穴,中* * *,然後用梅花針輕敲脊柱兩側至皮膚變紅,再針刺局部患處,強* * *,留針10分鐘,中間撚針三次,下方用梅花針輕敲同壹經絡的穴位,直至血微滴。隔日針刺1次,10天為壹個療程,治療間隔3 ~ 5天。
療效:19例用* * * *治療;都有效。壹個療程治愈17例,壹個半療程1例,三個療程1例。
4.9.3濕疹的駐穴哭射療法取穴:薊門。
操作:常規消毒後,用5ml註射器抽取2ml當歸註射液,然後迅速註入針頭。註射液用完後,會被抽回,沒有血,也就是把藥液註射到人身上。然後,加艾條灸約15分鐘。急性發作作者每天註射1次,7天為壹個療程;慢性患者每天註射1 ~ 2次。雙側穴位交替註射,20天為壹個療程。
療效:用* * * *治療22例,顯效4例,好轉1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77.3%。
4.9.4耳針治療濕疹,取肺、神門、下屏尖及相應部位[2]。慢性病人加腦加肝。中等* * *,留針時間應較長[2]。
4.9.5艾灸療法:用艾條或艾灸器灸患處,約20分鐘[2]。適用於滲出較多的急性濕疹[2]。
4.9.6註意事項治療期間,應避免食用腥臭味和* * *食物,以減少復發[2]。
4.10濕疹的按摩療法以下方法對斑塊狀紅斑、致密丘疹甚至水皰有效[3]:
①雙手拇指按脾俞1 ~ 3分鐘,力度適中。
②雙手拇指同時按壓兩側陰陵泉100次。
③拇指末端點按曲池1分鐘,力度略大。
④用拇指按揉三陰交穴65,438+0分鐘,兩側可同時進行。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