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莊土陶已有400多年的歷史。2007年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山東電視臺《鄉村季風》欄目報道。產品主要是缸、壺、罐等家用器皿,以及燈臺、枕頭、硯臺、鎮紙、泥人等工藝品。其中仿黑陶制品“大龍瓶”是土陶的典型代表,大口小腹,高4米,腹徑1.4米。兩個吉祥的龍和雲盤繞在瓶子上,體現了高超的藝術水平。土陶除了暢銷萊蕪,還銷往泰安、濟南、濱州、濟寧等地區。
大莊土陶,俗稱“大莊窯貨”,以其數量大、花色多、流通範圍廣而成為我市最好的土陶產業。上世紀70年代,土陶產業達到鼎盛時期,大莊村直接從事土陶生產的有400多人,窯房99間,年產值80-90萬元。是全村的支柱產業,也是牛圈公社的納稅大戶。這樣的規模和產值在當時的省內是壹流的。人們依靠這項傳統技術努力工作,過著平靜富足的生活。因此周邊被稱為“尹大莊”。陶器產品主要是缸、壺、罐等家用器皿,以及燈臺、枕頭、蒜臼、洗衣板、硯臺、筆筒、鎮紙、泥人、泥哨等小工藝品。其中仿黑陶制品“大龍瓶”腹小,高4米,腹徑1.4米。兩個吉祥的龍和雲盤繞在瓶身,體現了高超的藝術水平,堪稱土陶的典型代表。各式各樣的土陶制品,尤其是壇、罐、罐等成套陶器,有大有小,既能裝糧又能裝水,經濟實用。它們在生產水平低、物資匱乏的年代廣受人們青睞。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陶器仍然是當地人的主要日常用品之壹,尤其是在農村地區。
大莊土陶因其經濟實用,不僅在當地暢銷,還大量銷往省內泰安、濟南、濱州、濟寧等地區,並遠銷河南,輻射方圓約300裏。這些土陶制品不僅可以出售,還可以送給親朋好友,正如當地民歌“大莊人壓水,不是鍋,是壇子”所證明的那樣。
大莊土陶歷史悠久,土陶業始於何時沒有考證。壹般認為是明末研制生產的,有400多年的歷史,有傳說為證。據說明朝嘉靖年間的萊蕪縣令陳贛榆,學識淵博,頗有建樹。從政後,他酷愛訪古,與住在蓮花山的神仙安七生交好。有壹次,安其生騎著毛驢訪友回來,走到大莊地界,遇到壹個老農拉著壹車窯貨下鄉賣。安啟勝可憐他的辛苦,就讓驢拉車。驢拉車自然快,可惜路面不平,砸了不少窯貨。老農壹看,後悔不已,說:“妳老人家讓驢給我拉車,窯貨全壞了。我怎麽活下去?”要知道,我上有老下有小,全靠賣窯貨養家糊口!安啟勝見了,緩緩說道:“不就是壹車窯貨嗎?窯需要土壤。我只給妳兩筐土。沒必要哭得像天要塌下來壹樣。“驢車開進陳贛榆縣衙後,安啟勝讓衙役給他擡兩筐垃圾土,只準運走,不準進城傾倒。賣窯貨的人很憤怒,互相仇視。窯貨壞了要走好多冤枉路,還要推兩筐垃圾回家!出了城,我看了看四周,沒人,就把垃圾倒進了路邊的溝裏。這才發現筐底全是白花花的銀元,才知道老人真的是救死扶傷、拯救世界的活佛,於是磕頭跪拜在地。
從傳說中我們發現,在明朝嘉靖年間,大莊土陶已經有了相當的生產規模,鄰村的村民或百姓已經以賣窯貨為主要生活來源,由此可見大莊土陶的生產歷史更為久遠。大莊之所以盛產土陶,是因為大莊有適合燒制土陶的紅崗板粘土。這種粘土粘度高,含油量高,是制作土陶的優質原料。根據歷史記載和考古發現,萊蕪是在古代礦冶中發展起來的,並形成了獨特的礦冶文化。就其歷史而言,《萊蕪縣誌續修》曾記載應載於《秦史》,唐代萊蕪記載“漢朝設鐵官,至今鼓鑄不休”。采礦和冶金與制陶密切相關。在采礦、冶金、鑄造的過程中有壹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制作泥模,而制作泥模的質量與所用的土壤有很大的關系。需要雜質少、粘度高、含油量高的粘土。制作好模具模具後,會在模具烘烤窯中烘烤,使模具更加牢固,耐壓。整個制模過程和制陶差不多。大莊這種紅崗板粘土正好適合泥用土的要求。
北宋時期,萊蕪建立了專門處理鐵器事務的機構——萊蕪監,它與江蘇徐州的李國建監壹起,是JD.COM路兩大冶鐵中心,轄“三坑”、“十八冶”,冶煉規模居全國之首。根據冶煉場所調查,魯西冶煉廠(位於方下鎮魯西村東南,汶河北岸)和文北冶煉廠(位於方下鎮冶河村東南,南臨汶河)與大莊相鄰。分布,中間只有壹條溫河,通訊方便。冶煉現場隨處可見狂亂的礦石、燒土等冶煉遺跡,還有不少磚、瓦、陶片、白釉瓷片。特別是魯西冶煉遺址的耕作土層和文化層受到明顯擾動。根據采集的樣品推斷,冶煉遺址是在唐代冶煉廠舊址的基礎上進壹步發展和擴大的。遺址上的陶片經檢測為粘土,而魯西和冶河位於汶河北岸,為無粘土的砂質壤土,而汶河南岸的大莊則極為豐富,為最適宜制陶的紅崗板粘土。據此可以推斷,大莊是當時魯西冶煉廠和文北冶煉廠制作陶土模型的地方,大莊的陶土是由唐宋礦冶陶土模型發展而來,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此期間,礦冶生產時斷時續,而由粘土模型和陶器模型演變而來的陶器器具,由於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和傳承。
陶器的制作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環節:制作泥條、制作坯體、燒制陶器。
泥條制作:大莊土陶註重泥土的質量和陶坯的性能,可分為“泥質陶”和“似砂陶”。所謂“泥質陶”是用去除雜質的細粘土制成的,而“砂狀陶”是為了使陶器受熱時不開裂,同時使器皿更耐用而有意摻入沙子。壹般的制作方法是將粘土放在專門的窯裏(曬土、泡泥、冷卻坯體的地方)烘幹,然後用水泡成泥,再“沈”壹段時間,才進入窯房(搓泥條、制坯等的地方)。)來繁殖微生物,增強泥漿的可塑性。泥入窯屋後,匠人穿粗布鞋,踩三遍。除去裏面較大的石塊和沙粒後,用鏟子將泥土做成高約1.2米,寬約0.5米的泥堆。待泥垛稍幹後,用弓(像弓壹樣,用細鐵絲作弦)逐層刮去,進壹步去除泥中的砂粒、草根等雜質,類似於古代瓷器對泥的處理,只不過後者更考究(古代景德鎮的壹般做法是將泥粗碎、搗碎、洗凈,制成墩,即泥磚,然後將泥沈入缸中,用木鈀攪拌,使之澄清。船頭刮下的泥再用泥鏟做成泥堆。用腳均勻地跺後,坯工就開始像搓饅頭壹樣在石凳上反復搓,然後“熟練”地搓,稱為“搓泥條”。石凳分上下兩層。坯工在上層搓泥條,“搓”好的泥條放在下層,方便車匠(用木輪將泥加工成型的工匠)隨意使用。根據器皿用料的多少,車匠在車匠的配合下,在木輪上做出不同形狀和大小的器皿原型。各種壺、罐因為較小較淺,可以壹次成型,而較大的骨灰盒、花瓶需要兩次甚至多次加工成型。
坯體制作:主要由師傅完成。車匠做好泥胎後,雜工用棍子(泥胎末端的木制工具)將泥胎擡至窯中,工匠(手工塑造器皿的工匠)將泥胎烘幹加工。如果器物較大,如骨灰盒、大盆等,要用適當的環圈移動(鐵環防止較大的泥胎在移動時破裂,有的用布或麻編織)。秋冬季節,由於白晝短,為了延長日照時間,在窯屋南墻外堆壹個斜坡,用來晾曬泥胎,俗稱“窯侖”。師傅在窯或窯裏把所有的泥胎成型、烘幹、裝飾。為了使泥胎幹燥均勻,防止開裂,通常需要根據泥胎的幹濕情況及時刷邊,即在泥胎表面再塗壹層甚至幾層泥,防止“快幹”。各種壺、罐等壹次成型的物品,壹般都是“半幹”後用花紋、釉料裝飾,罐身用把手、水嘴、按鈕等捏緊。釉料又稱釉,是覆蓋在陶瓷胎骨上的壹層透明或半透明、無色或有色的玻璃狀薄層。釉料的主要成分是釉石(俗稱乾子土),經粉碎、精制後制成釉漿,由工匠用紮有麻的麻刷均勻地塗在成型的胎坯表面並沖洗幹凈。釉的熔點比胎骨低,有很強的拉伸性和流動性。燒結後均勻光滑。陶瓷釉除了具有耐磨、耐腐蝕、滲水等理化性能外,還相當於穿上了壹件美麗多彩的禮服,光彩照人。二次成型的器皿,如骨灰盒,會在“骨灰扇”(骨灰盒的原型)半幹後擡入窯屋,再由車匠用木輪將上部連接起來,再由工匠進行裝飾加工。陶土坯體由工匠加工成型,烘幹至八成幹,然後轉移到專門的房子(類似於通風良好的敞開式棚子,用來裝成型烘幹後的陶土坯體)裝爐燒成。
陶器燒制:這是陶器工業最關鍵的環節,包括窯制、裝窯、燒窯。1,窯制,即建窯之道。古代作為魯西冶煉廠和文北冶煉廠的配套設施,是扇窯,燒制形式是原始的明燒,其燒制溫度只能達到陶瓷成型溫度的下限,所以陶器質量較差。此後,窯工不斷改進窯型結構,從直焰窯發展到倒焰窯,並引進了性能更好的窯系,如龍窯、饅頭窯、步窯、蛋窯等,進壹步將溫度提高到1200℃以上,將溫度“塑造”到幾乎瓷器(壹般來說,陶器的溫度約為700℃-65438)壹般建窯是清理地基,挖出底槽, 用土和石灰按壹定比例夯實,夯實至與表面平齊,然後用土坯和混沙泥砌壹個磚冠,至2.8米左右,在冠的弧頂留壹個40厘米見方的排氣孔。 窯背兩側留80 cm長、25 cm寬的煙道與窯墻平齊,窯墻外建煙囪,煙囪高度與窯肩壹致(自閉外)。為了進壹步夯實窯體,保持窯內溫度,需要在窯墻外填壹層厚厚的烘幹後的細幹土,外面用石塊或磚塊壘砌,高度與窯肩齊平。最後在窯頂和窯體上覆蓋草混合泥,越厚越好(用於窯體的保溫和加固),壹般40-50 cm左右厚,給窯頂留通道。在窯裏,沙子和泥料混合,均勻地鋪在窯壁上(不是很厚,只有1厘米厚)。窯前的窯炕要鋪土坯,填細沙。壹般在窯炕上預置壹些細沙和碎陶片,為裝窯鋪路。在窯門下方挖壹個30°左右的斜角。0、40厘米深的坑,在坑的上方和窯底與爐條齊平。壹般窯門都是磚制的弧形門,門的大小取決於燒成物的最大尺寸。壹般窯門都不大,只有土陶能進出。2.裝窯:壹般要在裝窯前選擇壹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晴天,陽光充足但不太熱),將坯體(包括鍋、壇、罐等器皿)從專用房運至窯內進行上午烘幹,壹般在下午3-4點左右。裝窯方式有兩種,壹種是“缸裝”,壹種是“花裝”。桶裝屬於傳統模式,即生坯從口到口、從下到下逐層堆疊,多的可堆疊到5-6層;這種裝窯方式對青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泥胎強度不夠,或者坯體幹燥不徹底,就非常容易造成“崩窯”,即其下的坯體因負重過大而破碎,造成窯貨坍塌。“花飾”是章丘引進的,即裝窯時,垛口不沖口,不沖底,而是像插花壹樣交錯,相應增加承重面積,防止底部坯體坍塌。裝窯和“出窯”壹樣辛苦。因為窯門小,人用不了多少,只能彎腰把坯體轉移進去,2-4個人往裏面裝。“出窯”就是把燒好的土陶從窯裏取出來,比“入窯”更“苦”。由於窯內溫度較高,有部分灰渣掉落下來,出窯人員即使在炎熱天氣下也需要戴棉帽、穿棉襖防止燙傷。3.窯燒:窯裝好後,用磚封住窯門,並進壹步用沙混泥或草混泥覆蓋,窯門下方只留壹個方形的“續火口”供燃料補充;在窯門上方留壹個長方形的“火眼”,以便窯工能看到窯內的溫度和窯貨燃燒的程度。由於萊蕪的煤炭開發較早,西漢時期就開始開采,被稱為“打炭窯”,唐宋時期被廣泛用於人們的生產生活。因此,大莊土陶所用的燃料主要是煤、柴、木,但後者多用作“柴”。窯燒技術要求高。有經驗的、技術高的窯要燒好壹窯土陶需要1600斤-2500斤煤(煙煤),而壹些技術差的窯燒3000斤炭也燒不透土陶。說起陶瓷燒制,人們通常喜歡說“火的洗禮”。所謂“火的洗禮”,是通過氣候和火焰對泥土的作用來實現的。溫度,即燒結溫度。燒的初期,火要小,要緩慢均勻的升溫入窯。窯頂關閉時留下的排氣孔不斷有“水分”(蒸汽)出來,所以用文火烘烤大約持續15-16小時。如果溫度控制不好,短時間內窯內溫度升高,容易造成陶瓷坯體“幹得快”,造成塌窯。經過文火加熱後,窯頂的排氣孔不再散發“濕氣”,因此窯的溫度可提高到800℃-1000℃左右。為了進壹步提高窯內溫度,需要堵塞窯頂的排氣孔。窯工通過添加燃料和堵塞窯頂排氣孔來調節溫度。火焰,也就是燃燒的氣氛,有氧化和還原兩種性質。根據現代科學解釋,火焰的性質是由燃燒中產生的遊離氧和還原性組分碳氧化物的含量決定的。壹般來說,當遊離氧含量為4%-10%時,為氧化焰,當氧含量小於1%,碳含量為4%-8%時,為還原焰。就直觀經驗而言,氧化火焰時,窯內火幹凈,明澈;在還原火焰中,窯裏濃煙滾滾。熟練的窯工對火焰的把握有豐富的經驗和方法,如打開排氣孔和煙囪,通過“連續燃燒器”向窯內吹入空氣,使窯內的火旺起來,營造出氧化氣氛;相反,堵住排氣孔,堵住煙囪,把柴火泡在窯裏,使炭不能充分燃燒,可以營造還原氣氛。就大莊土陶而言,當窯內火凈明澈,陶坯呈晶紅色,似熔似流時,就要停窯燒,將窯頂的排氣孔、煙囪、“加力器”、“火眼”、爐底的排渣孔全部用泥堵塞密封,俗稱“被窯”。此時窯內燃燒不充分,碳增多,為還原性氣氛。2-3天後,陶土就熟了。出窯時,為了防止淬過的土陶爆裂,要將窯慢慢冷卻。壹是窯頂的排氣口要開壹個縫隙,同時在窯門口開壹個小縫隙(進風口),加快排熱。壹段時間後,要逐漸加大進氣口、排氣孔和煙囪之間的間隙,最後逐漸拆開窯門,壹窯土器燒制完畢。大莊土陶的顏色以青灰色(老瓦脊色)為最好,黃褐色最差。就壹件窯變土陶而言,頂層的質量壹般是最好的,從上到下,壹層比壹層差,底層是黃藍,質量也是最差的。現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大莊土陶已大多被金屬制品、塑料制品和現代工具所取代,其為生產生活服務的時代基本結束。目前只有花盆之類的工藝產品還有壹定的市場,繼續裝點著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