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曾說,“腎熱則腰脊不舉,骨枯髓少,骨痿”。這裏所說的“骨燥”,基本類似於現代醫學中的腰痛、身材變短、駝背、骨折等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表現。
所以中醫認為骨質疏松的根本原因是腎精不足。腎“主骨髓”,腎虛不能養骨,就會導致骨弱。換句話說,骨骼健康與“腎”密切相關,“補骨”首先要養腎。
另外,脾虛會影響胃腸對鈣、磷、微量元素、蛋白質、氨基酸的吸收。氣滯血瘀是致病因素。瘀血阻滯脈絡,氣血津液不能滋養筋骨。
這就告訴我們,如果血液運行不暢,也會使營養物質無法及時輸送到骨骼。中國有句古話“流水不腐,親人不啃”,這也是骨骼健康中的含義。所以,養血健脾也是“補骨”的前提。
因此,骨質疏松癥的治療應以“補其不足”為主,其中補陽藥以補腎為主,補血藥以補血健脾為主,益氣藥以健脾益氣為主。由此推導出目前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癥的用藥規律:
壹是以補腎健脾益氣方藥為基本藥物組成。常用中藥有熟地黃、當歸、黃芪、枸杞子、鹿角膠、龜板、黨參、白芍、菟絲子、山藥、杜仲、女貞子等。
第二,活血化瘀類藥物是主要的配伍藥物。活血化瘀藥是除補藥外應用最廣泛的中藥。常用藥物有牛膝、丹參、川芎、元胡、桃仁、穿山甲、雞血藤等。
此外,壹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影響到骨骼強化的功效,也要多加註意。如避免過量食用茶、咖啡等刺激性的東西;冬天盡量少喝酒,以免降低身體抵抗力;不要將含草酸較多的食物(如菠菜、莧菜、生菜)與魚湯、骨頭湯等高鈣食物壹起食用,以免草酸與鈣結合成草酸鈣,影響鈣的吸收;少吃油膩油炸的東西也能保證進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