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吃得越來越好。然而,正是因為吃得太好,加上壹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通常成年人特別是中老年人容易患的冠心病,從青春期就開始“萌芽”了。
我國著名心血管專家胡大壹教授表示,膽固醇每增加1%,冠心病死亡風險就會增加2%。北京成年人的膽固醇從1984上升到1999,平均上升了24%。同期35-40歲男性成年人心肌梗死死亡率上升65438±05.4%,其中,77%是由膽固醇升高引起的。
據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楊躍進教授介紹,高血脂主要是指高膽固醇。現在不僅很多中青年人有冠狀動脈斑塊和硬化,就連中小學生也有冠狀動脈斑塊,說明冠心病的“萌芽”在青春期就已經開始了。
胡大壹教授說,雖然心肌梗死致殘或猝死的後果大多發生在成年人身上,但這種疾病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動脈硬化經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硬發展”後,會在體內沒有癥狀的情況下突然發生心肌梗死。
所以,預防冠心病不應該等到中老年人,而應該從青少年開始!
誤區二:冠心病是胖子的“專利”,瘦子不用擔心。
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對壹個聲音抱怨:“不是說胖人容易得冠心病嗎?”我這麽瘦,怎麽會得冠心病?診斷會有問題嗎?”可見他們把冠心病當成了胖子的“專利”。
壹般來說,胖人血壓、血糖、血脂都比較高,患心臟病的幾率也比較高,所以醫生經常要求人們減肥,保持壹個合適的體重。但是,瘦的人千萬不要放松警惕,因為導致心臟病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同型半胱氨酸過多、長期抑郁或緊張、缺乏運動等,這些都與人的體型關系不大。另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並不是胖子的“專利”,瘦子也會得這些病。
所以,冠心病面前沒有絕對的“旁觀者”!每個人都應該把冠心病的預防提上自我保健的日程!
誤區三:冠心病是醫學疾病,與炎癥和感染無關。
最近,壹項新的醫學研究指出,人體內無痛、持續的慢性炎癥是心臟病最重要的誘發因素,甚至比高膽固醇血癥更重要。
專家發現,身體任何部位的慢性炎癥,如慢性牙齦炎等低水平感染引起的炎癥反應,都可以產生炎癥蛋白。這些炎癥蛋白進入血液循環後,可對動脈血管造成損傷,使血管內壁的脂質等附著物解體脫落,刺進血小板聚集,從而形成血栓,堵塞冠狀動脈,導致心臟病。
因此,只有徹底檢查和根除體內的慢性炎癥病變,才能有效預防和減少冠心病的發生。
誤區四: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冠心病。
眾所周知,冠心病患病率男性普遍高於女性,但這種男女差異主要發生在50歲之前。50歲以前,女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比男性輕、慢,但50歲以後,女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展加快,很快趕上男性。壹般認為,這種現象與絕經前內源性雌激素的保護作用有關。
有資料顯示,女性自然絕經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壹定程度的下降,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所上升。同時發現絕經後纖維蛋白和凝血因子的不良影響加重。經己烯雌酚治療的冠心病患者血脂異常得到改善。女性絕經後的保護作用明顯減弱,因此冠心病患病率明顯增加,與男性“並駕齊驅”。
所以,對於冠心病,女性朋友(尤其是絕經後)不可掉以輕心!做好預防工作,從小事做起,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習慣,少喝酒,少抽煙,合理營養,堅持鍛煉,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健康的體重,可以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誤區五:壹旦得了冠心病,病情只會更嚴重。
大多數人認為,壹旦形成動脈硬化,冠狀動脈狹窄,冠心病的病情就會越來越嚴重。然而,壹項長達十多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我們能夠遵循均衡的低脂飲食,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有效的藥物來減少和軟化血管,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戒煙,少喝酒,控制體重,並堅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不僅可以使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類型的心臟病患者過上有意義的生活,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動脈硬化加重,甚至在壹定程度上使他們的病情好轉。
誤區六:如果覺得胸痛不舒服,可以等它自己消失。
胸痛、胸悶、心慌、氣短等不適是冠心病的“初期癥狀”。這些癥狀壹開始很輕微,是壹過性的,很快會自行緩解。所以有些患者習以為常,怕麻煩,不願意去醫院檢查治療,以至於病情越來越嚴重,甚至導致危及生命的急癥。
所以,對心臟問題的癥狀視而不見是最糟糕的態度!如果妳有心臟問題,妳應該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不要掉以輕心。應該什麽時候去醫院檢查治療?否則會有嚴重後果。
誤區7:只有高強度運動才能有益心臟。
有人認為,只有進行高強度的運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身體的有氧能力,有益於心血管系統。高強度運動可以降低某種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但不能預防心臟病家族史或高膽固醇等危險因素。頂級運動員也可能有心肌梗塞或其他目前的問題。
其實中等強度的運動,比如草坪修剪、房間吸塵、定時散步、健身體操、慢跑等。,可以大大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每天堅持幾次,每次持續15~20分鐘。這種鍛煉和更長時間的鍛煉壹樣有益。
誤區八:冠心病用藥沒有時間關系。
心血管疾病發病的時間研究發現,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突發事件的發生在壹天內呈現雙峰,即起床後1~2小時和起床後10~12小時各有壹個高峰,第壹個高峰更明顯。
專家指出,如果能在突如其來的高峰前服藥,無疑會降低突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通常用於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藥物在服用後24小時左右即可達到有效治療濃度,因此每天壹次的藥物應在早上6: 00服用,早上6: 00和下午3: 00服用,每天3次,分別在早上6: 00、12和下午5: 00服用,這樣可以抑制雙峰的出現,降低突發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誤解9:心臟手術很危險。
很多人認為心臟手術是危險的,在緊急情況下仍然不願意選擇微創有效的心臟介入手術,結果錯過了治療的時機。
臨床醫學研究證實,急性冠心病患者發病6小時內治療效果最佳。目前,發達國家約9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在急診治療中選擇心臟介入等先進的外科治療方法,使該病的死亡率從30%降至5%以下。在我國,7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仍然選擇藥物保守治療,導致各種不良後果。因此,急性冠心病患者應拋棄思想顧慮,爭取早期防治,獲得最佳治療效果。
誤解10:戴上支架,壹切都會好的。
毫無疑問,支架是冠心病患者的福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果及時放置支架,死亡率可降至5%~6%。非急性、重度心絞痛患者,支架術後能迅速消失,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甚至恢復體力活動,壹切都會好的。
其實支架治療只是物理治療的壹種,通過改善血管局部狹窄來緩解心肌缺血和心絞痛。但任何壹系列的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在冠狀動脈造影上可能只表現出壹定的冠狀動脈狹窄,但總體來說,壹旦在冠狀動脈造影上發現有斑塊形成,整個冠狀動脈內可能會出現多個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其他部位也會出現狹窄。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可以解決嚴重的狹窄,壹些輕度病變有時即使在冠狀動脈造影上也難以發現,但往往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罪魁禍首”,危險依然存在。就像壹個人有齲齒,說明整個口腔都有問題,要加強對整個口腔牙齒的保護。如果只把齲齒拔掉,就會產生第二顆、第三顆齲齒。
因此,即使放置了支架,也要進行抗凝調脂、中西藥全方位保護,並註意生活方式的改善,才能達到最理想的臨床效果。支架植入只能算是壹種應急處理,而不是“救命的象征”。對於已經搶救過來的患者,最重要的是二級預防——防止復發!
誤區11:血脂檢測結果正常就不需要降脂藥物。
部分患者血脂雖在正常範圍內,但仍堅持使用降脂藥物,可穩定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這個時候使用降脂藥物,其實是為了發揮藥物降脂作用之外的心血管保護作用,而不是降低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