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局竈性感冒主要指脾胃虛寒:脾胃虛寒證由脾陽虛引起,脾陽虛證是指表現為脾陽虛、失溫運、陰寒內生的虛寒證。又稱脾胃虛寒證。脾胃虛寒多由脾氣虛證進壹步發展所致,也可因飲食失調、暴飲暴食受寒,或寒涼藥物過多,損傷脾陽,導致命火下降,導致火衰。脾陽虛則失運化,故少腹脹便溏;陽虛陰盛,寒從裏上,寒凝氣滯,四肢冰冷,手腳冰涼,所以腹痛喜歡溫壓。容易出現:貧血、腸胃病、甲減、營養不良等。脾胃虛寒的飲食調理:以健脾養胃、健脾養血為主的食物。食療方法:①龍眼肉紅棗湯——龍眼肉50克,高麗參10克,紅棗100克,白糖適量* * *做成湯。高麗參性味溫和,養精益氣,桂圓、紅棗性溫,健脾補血,含有較多的糖和酶,能提高體內的能量和熱量,改善怕冷。2參附母雞湯——母雞性甘,能溫中益氣,填精補髓。用壹只母雞加人參20克(忌用西洋參),做附子片10克,配肉喝湯。(3)當歸肉蓯蓉羊肉湯——當歸補血養血50克,肉蓯蓉補陽益氣50克,肉桂補生命腎火10克,枸杞子補陰養血10克,加羊肉500克燉、吃肉、喝湯。中度灼寒可見胸脅脹痛、胸腹脹痛、上下不可觸、嘔吐不能食、手腳冰涼、舌淡、苔白滑、脈遲或弦緊。大建中湯可用於溫陽散寒,補中補虛,止痛。如《食積滯證腹寒疝氣治》壹文說:“重寒胸痛,嘔吐不能食,腹寒,皮膚腫脹,頭足,上下疼痛而不觸,以大建中湯為主治。”方中以甘溫的麥芽糖為君藥止痛。花椒、幹姜性熱,溫中散寒,使中焦之陽得以恢復,寒氣得以消散;人參補脾益氣,結合麥芽糖補中氣,止痛。全方組合,可使中陽復蘇,脾氣健,陰寒消散,故腹痛等癥狀可自行消除。在同壹篇文章中,還有壹個證明是“腹冷,雷痛,胸脅滿,嘔吐,烏頭梗米湯為主”。這個理論屬於脾胃虛寒伴腹痛嘔吐。但兩者在發病機理、癥狀、用藥等方面有所不同。附子燜飯湯的證候以冷飲為主,以腹部驚雷、胸脅脹滿為主要癥狀。病變局限於中焦,病情較輕,故重用半夏飲水。大建中湯證強調冷飲內盛,寒氣上沖下沖。證在心寒痛,上下疼痛摸不著,嘔吐吃不下。疾病範圍廣泛,病情嚴重。幹姜重用溫中散寒。從用藥來看,大建中湯用花椒、幹姜溫中散寒,用人參、麥芽糖補虛扶正,遠比烏頭莖米湯中的附子、幹米、大棗、甘草功效更強。另外,與小建中湯證相比,大建中湯證的特點是前腹痛,拒按,怕冷。後腹痛位於上腹部,喜壓痛,偏虛。中成藥可以服用小薺白潔丸進行調理。食療:1。胡椒面粥(普濟配方)。
花椒3-5克,白面粉90克,生姜3片。先把辣椒磨成極細的粉末,壹次和面粉混合,加水煮成粥,再加入姜煮壹點。功效主治和上面差不多,只是溫中散寒,和胃止痛更強。川椒為熱性有毒之品,有強烈的麻味,煮粥時不宜過多使用,也不宜服用過久。2.姜燜雞塊(“吃”)
高良姜6克,草果6克,陳皮、花椒各3克,公雞1,蔥、鹽適量。將公雞去毛、去內臟,洗凈,切塊,與高良姜、草果、陳皮、胡椒粉、蔥壹起放入鍋中,加適量水,小火煨至雞熟。具有散寒補中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胃脘痛、形體消瘦。
上一篇:磁鐵的功效和作用,磁鐵的副作用下一篇:突然沒奶了怎麽辦?有什麽方法可以馬上得到牛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