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遺傳、環境、飲食、藥物、細菌感染、吸煙、酗酒等。
然後平時多註意,胃病需要食療!
胃病不是危重癥,應該是能治好的,但是很多人吃了壹輩子藥都治不好。關鍵在於“飲食起居”二字。如果患者不改變自己不良的飲食習慣,即使壹直吃藥,胃痛也會壹直在身邊。
飲食原則:
*規律定量的飲食;
*不要空腹喝茶或咖啡;
*少喝酒;
*避免辛辣及油炸食物;
*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橄欖、魷魚、墨魚及生食;
*少吃油膩食物,如肥肉,或生食,如刺身;
*面上的面條不好處理,堿性太強,吃多了傷胃;
*進食後不宜立即工作或運動。
胃痛是壹個常見的問題,幾乎每個人都嘗試過。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過度勞累、飲食不規律、飯後馬上工作或運動、飲酒過多、吃辛辣食物過多、經常吃不易消化的食物等。
胃是我們身體中重要的消化器官之壹。正常情況下,它要不停地爬行,把食道送下來的食物磨碎。如果它的蠕動異常,就會阻礙消化吸收,使過多的氣體積聚,形成胃氣,中醫稱之為“滯”。
腸胃不暢時,吃進去的食物不能立即磨碎送到腸道,就被迫留在胃裏,半加工的食物就會隨意發酵發臭,形成酸臭味,也就是口氣,同時會出現腹脹的癥狀。
當胃部出現潰瘍時,幽門螺桿菌會寄生在傷口上,造成潰瘍處頻繁發炎;即使用藥物殺菌,如果不改變不良飲食習慣,潰瘍愈合後仍會時不時感到疼痛。
另外,中醫把人看成壹個整體,臟腑相互作用。如果肝臟過熱,會影響胃液的分泌,稱為“肝氣犯胃”。根據五行學說,肝屬木,脾屬土,木如土,所以肝火過旺會使胃太熱不舒服。
胃寒胃熱
與西醫不同,中醫將胃部不適分為胃寒和胃熱。
正常情況下,胃分泌粘液保護胃壁;分泌消化液和胃酸幫助消化。正是由於消化液和胃酸的低下,胃寒的人整天食欲不振,食欲不振,腹脹,口淡,有時甚至會感到悶悶的,想嘔吐。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胃寒是因為氣虛,是指胃功能低下,肌肉彈性不足,影響蠕動和分泌供應。
至於“胃熱”,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胃炎,也會導致腹脹,食欲不振。和胃寒唯壹的區別就是胃熱的人會覺得口苦口臭。另壹種胃熱則完全不同。病人胃口很大,似乎永遠吃不飽。原因是他們陽火過盛,傷津液,腸胃亢奮,蠕動加快,所以食欲大增。早期糖尿病患者就是這樣,陰道液不足,吃的多,拉的多,睡的多。如果妳有類似的情況,壹定要盡早檢查。
對付胃病有壹個基本藥方:
黨參3元(9克)
雲嶺3元(9克)
白術5元(15g)
甘草2元(6克)
法夏2元(6克)
陳皮1元(3g)
這是“六君子”的藥方,用來益氣健脾。
壹般這種食譜對於胃寒的人來說就足夠了。胃氣過盛,食欲不振者,可用“香砂六君子”,加木香2元(6克),砂仁1元(3克)。如果有胃潰瘍,可以加烏賊骨和瓦楞紙,每個五塊錢。這兩種物質含有碳酸鈣,可以中和胃酸,所以對潰瘍有作用。
相反,胃熱的人不宜吃“六君子湯”。他們是肝火過盛,肝氣侵胃,所以最重要的是清肝熱,可以用疏肝逍遙方加減。
白術5元(15g)
白芍5元(15g)
黨參3元(9克)
雲嶺3元(9克)
連翹3元(9克)
牡丹皮3元(9克)
玉瑾3錢(9克)
麥冬3元(9克)
梔子2元(6克)
枳殼2元(6克)
如果熱伴有冷,情況就比較復雜了。最好咨詢有經驗的中醫,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