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唾液腺散在各種口腔黏膜中(如唇腺、頰腺、腭腺、舌腺)。
大唾液腺包括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圖片:唾液腺(右)),它們是位於口腔周圍的獨立器官,但它們的導管通向口腔黏膜。
腮腺:最大,略呈三角楔形,位於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後部表面,腺體後部特別厚,深入下頜後窩。腮腺導管起於腺體前端靠近上緣處,在顴弓下約壹指處穿過咬肌表面,繞過咬肌前緣並轉深,穿過頰肌開口至頰粘膜,在此形成粘膜乳頭,正對上頜第二磨牙。
頜下腺:略呈橢圓形,位於下頜下三角,下頜體和舌骨肌之間。頜下腺管起源於腺體的內表面,沿口底粘膜的深層表面延伸,開口於舌下神經阜。
舌下腺:最小,細長,略扁平。位於口底粘膜的深層表面。排泄管內約有5-15根小管,直接開口於口底黏膜。大導管的另壹部分常與頜下腺導管合並或在舌下神經阜處分開開口。
唾液腺分泌唾液,可以滋潤口腔,有利於吞咽和說話。人的唾液中含有澱粉酶,可以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澱粉。
參考資料:
口腔唾液腺有哪些?
唾液腺包括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以及分布在口腔黏膜中的許多小唾液腺,每個小唾液腺都有導管通向口腔,排出唾液。腮腺是最大的壹對大唾液腺,重約15 ~ 30g。它是壹種純漿液性腺體,顏色軟黃,位於面部兩側,顴弓下,外耳道前下方,下頜支後方,多位於下頜骨後顱窩。腮腺形狀不規則,大致呈楔形,底部向外呈三角形,前端向內呈尖狀,可分為淺葉和深葉。淺葉較大,位於咬肌後部表面,深葉位於下頜支後內側,伸入下頜後窩。肋腺外有腮腺鞘,非常致密地覆蓋腮腺淺部,腮腺深部較弱。腮腺導管起於腮腺淺葉前緣,在顴弓下約65438±0.5cm處穿過腮腺鞘。導管長約5~7cm,管壁較厚,直徑約2 ~ 3 mm,穿過咬肌的側面後,在咬肌前緣處向內成直角轉彎,最後在上頜第二磨牙對面的頰粘膜上開口,開口處形成乳頭。頜下腺是以漿液性腺為主的混合腺,重約10~15g,扁圓形,卵圓形。它位於雙側下頜下三角,在下頜體的內表面和舌骨舌肌和莖突舌肌之間。頜下腺被頸深筋膜淺層形成的鞘所包圍。頜下腺導管長而彎曲,長約5cm,起於腺體深部,自後下斜肌向前向上,開口於舌系帶兩側的舌下神經阜處。導管開口大,容易損壞。舌下腺是三對大唾液腺中最小的,是以粘液腺泡為主的混合腺。重約3~4g,外形扁平。它由許多小腺體組成,位於口底舌下皺襞的深層表面和舌骨肌之上。舌下腺的輸出管有兩種:大的和小的。舌下腺小管為8~20根短而細的小管,大部分在舌下皺襞處開口於口中,部分導管通向頜下腺導管。舌下腺導管沿著頜下腺導管的外側延伸,並且與頜下腺導管壹起在舌下神經阜中開口,或者單獨在舌下神經阜中開口。
小唾液腺位於口腔黏膜和黏膜下層,以其解剖位置命名,包括唇腺、頰腺、腭腺、舌腺、後磨牙、舌腺等。唇、頰、後磨牙、腭和舌是小唾液腺的主要分布部位,因此,這些部位也容易發生粘液性囊腫和唾液腺腫瘤。正常情況下,每天唾液的分泌量約為1 ~ 1.5L,唾液不僅對消化有很大的作用,而且與味覺、語言和吞咽、口腔衛生、黏膜保護、防齲等功能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大唾液腺
有三對大唾液腺: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它們的導管在口中開口。
(壹)唾液腺的壹般結構
唾液腺是具有薄囊的復合管狀泡狀腺。腺精分為許多小葉,小葉由末端的分支導管和腺泡組成。
1.腺泡是腺體的分泌部分,呈囊狀或管狀,由單層立方體或圓錐形腺細胞組成。腺細胞和基底膜之間以及壹些導管上皮和基底膜之間有肌上皮細胞。細胞扁平,有突起,細胞質中含有肌動蛋白微絲。肌上皮細胞的收縮有助於腺泡分泌物的排泄。腺泡有漿液性、粘液性和混合性三種類型(圖13-1)。
圖13-1唾液腺腺泡和導管的結構模式圖。
(1)漿液腺泡:由漿液性腺細胞組成。在HE染色切片中,細胞質深染。基底細胞質為嗜堿性,電鏡下此處有許多粗面內質網和核糖體。細胞核呈圓形,位於基部。頂端細胞質中有許多嗜酸性分泌顆粒(酶原顆粒),漿液性腺囊泡分泌物稀薄,含唾液澱粉酶。
(2)粘液腺泡:由粘液性腺細胞組成。在HE染色切片中,細胞質染色較淺,不能顯示分泌顆粒。細胞核呈扁圓形,位於細胞底部。電鏡下,胞質頂部有粗大的分泌顆粒(粘蛋白原顆粒)。粘液性腺囊泡分泌粘稠,主要是粘液(糖蛋白)。
(3)混合肺泡:由漿液性腺細胞和粘液性腺細胞組成。常見的形態是腺泡主要由黏液性性腺細胞組成,數個漿液性性腺細胞位於腺泡底部或附著於腺泡末端,斷面呈半月形排列,故稱半月形。半月分泌物可以通過粘液細胞間小管釋放到腺泡腔。
2.導管導管是反復分支的上皮導管,是腺體的排泄部分,其末端與腺泡相連。唾液腺導管可分為以下幾段(圖13-1)。
(1)閏管:與腺泡直接相連,直徑細,單層立方或單層扁平上皮。
(2)紋管:或稱分泌管,與閏管相連。導管壁為單層高柱狀上皮,細胞核位於細胞頂端,細胞質呈嗜酸性。細胞基部可見垂直縱行條紋,電鏡下可見質膜和線粒體有皺襞垂直排列。這種結構增加了細胞基底的表面積,並促進了細胞和間質液之間的水和電解質的運輸。紋管上皮細胞可主動吸收分泌物中的Na+,將K+排入管腔,並重吸收或排出水分,因此可調節唾液中的電解質含量和唾液量。
(3)小葉間導管和總導管:紋狀導管匯合形成小葉間導管,走行於小葉間結締組織內。小葉間導管較厚,導管壁為假復層柱狀上皮。小葉間導管逐步匯聚增厚,最後有壹個或幾個總導管向口腔開口,靠近口腔開口的導管逐漸成為復層上皮,與口腔上皮連續。
(2)三種唾液腺的結構特征
1.腮腺是純漿液性腺,有長閏管和短橫紋管。分泌物含唾液澱粉酶多,粘液少。
2.頜下腺是混合腺,有許多漿液性腺泡,少數粘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閏管短,紋管發達。分泌物含有較少的唾液澱粉酶和較多的粘液(圖13-2)。
圖13-2頜下腺
3.舌下腺為混合腺,主要由粘液性腺和混合性腺組成,半月以上,無閏管,橫紋管短。分泌物主要是粘液。
(3)唾液
70%的唾液由頜下腺分泌,25%由腮腺分泌,5%由舌下腺分泌。唾液中的水和粘液可以潤滑口腔,唾液澱粉酶可以分解食物中的澱粉。唾液中也含有溶菌酶。唾液腺間質中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漿細胞分泌的IgA與腺細胞產生的蛋白分泌片結合形成分泌型IgA,隨唾液排入口腔,具有免疫功能。
(4)頜下腺分泌的生物活性肽
近20年來,從大鼠及其他動物和人的頜下腺中發現或分離出近30種生物活性肽,其中壹些已被純化,其分子結構已被闡明。這些肽或直接分泌到血液中,或隨唾液進入消化道後被胃腸道吸收到血液中,對調節各種組織和細胞的生理活動起著重要作用。根據其化學性質和生理功能的不同,肽可分為四類:①促進細胞生長和分化的因子,如神經生長因子(NGF)、表皮生長因子(EGF)、內皮生長刺激因子(EGSF)、促紅細胞生成素(EPO)、骨髓克隆刺激因子(CSF)。②環境穩定因素,如腎素、激肽釋放酶(KK)、生長抑素、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樣物質。③消化酶,如澱粉酶、酸性磷酸酶、核糖核酸酶。④細胞內調節因子,如酯肽酶。壹些多肽物質已制成商品化試劑,如從小鼠頜下腺中純化的EGF和NGF,廣泛用於實驗研究。
隨著出生後小鼠和大鼠的性發育,頜下腺的紋管逐漸增厚、生長、彎曲,上皮細胞頂端的細胞質中出現許多分泌顆粒。這種由導管上皮進化而來的分泌細胞稱為顆粒曲管細胞(GCT細胞)(圖13-3)。已證實大鼠和其他嚙齒類動物頜下腺分泌的許多生物活性肽主要位於GCT細胞的分泌顆粒中。人和其他哺乳動物的頜下腺中沒有GCT細胞,可能由紋管或其他導管的上皮細胞產生肽。
小鼠頜下腺GCT細胞的發育和分化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當雄性小鼠達到性成熟時(出生後60天),GCT發育迅速,小管長而彎曲,分支較多,而雌性小鼠的GCT相對較差。雄性小鼠GCT細胞產生的分泌顆粒和多肽也比雌性小鼠多。如果對新生雄性大鼠進行閹割,或者對雌性大鼠給予雄激素,GCT細胞的性別差異就會消失,說明小鼠頜下腺GCT細胞的發育依賴於雄激素。此外,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也能促進GCT的發育和分化。
唾液腺
口腔唾液腺有三對: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圖1-22)。有許多小粘液腺,分布在唇、頰、舌、腭等粘膜。正常唾液是無色無味的澄清液體,pH值呈中性或微堿性。成年人壹天24小時的分泌量為1000-1500ml。
腮腺:位於耳下區,是最大的壹對唾液腺,通過面神經幹及其分支。腺體外有致密的腮腺包膜,腺體內也有許多隔膜,將腺體分成若幹小葉。腮腺導管從腮腺的前緣發出。導管向前穿過咬肌表面,在咬肌前緣處轉入口腔,開口在上頜第壹磨牙對面的頰黏膜處。
頜下腺:比腮腺小,位於頜下三角。腺體主要在下頜骨舌骨肌下方,部分從舌骨肌後緣轉向上方,發出頜下腺導管,在口底黏膜下前移,開口於舌系帶基部兩側。導管在行程中還接收了舌下腺小管的部分開口。
舌下腺:最小的壹對大唾液腺,位於舌系帶兩側的口腔粘膜和下頜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