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及預防措施。老年人離職後,因為社交活動和人際交往的減少,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如果不解決,他們的健康會受到影響。下面是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預防措施!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預防措施1老年人退休後容易出現四種不良情緒。心理上首先會有很重的失落感,幹擾情緒,影響心理平衡。有些人總認為自己老了,沒用了,單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更容易感到失落,沈默,待在家裏。
其次,孤獨
老年人離職後,隨著社交活動和人際交往的減少,容易產生孤獨感和抑郁情緒。如果子女遠走高飛或另立門戶,老人將獨自生活在“空巢”中,容易產生孤獨感和被遺棄感。即使壹些老人和他們的孩子住在壹起,如果他們的孩子不孝順,不關心,不重視他們的交往,他們也會感到孤獨。此外,如果妻子因病去世,時間壹長,很容易產生“與世隔絕”、“與世隔絕”的心理狀態,會出現悲觀失望,甚至抑郁絕望。
有些老人也會有“鄉愁”,喜歡懷念過去。
他們常常沈湎於對過去的回憶,常常追憶往昔的美好時光,然後感嘆“無奈花落知多少”,久而久之容易導致抑郁。
最後,老年人也容易衰老。壹方面來源於身體狀態的改變,主要是生理機能的下降,另壹方面來源於思維能力和智力的改變,以及社會環境的改變,如退休、與子女分離等。而有些老年人主觀上不接受“自己已經成了老人”的心理狀態,不希望身邊的人處處把自己當成老人。
心理問題有跡可循。
如果壹般的心理問題得不到緩解,就會導致焦慮和抑郁。其實老年人的心理問題是有跡可循的,壹些小細節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征兆。
首先是情緒變化。有些老年人容易激動,但也能為小事發脾氣,對周圍的事情總是感到不舒服,不滿意。有些老人會變得郁郁寡歡,抑郁沮喪,或者對壹切都顯得冷漠,無動於衷。
其次,出現記憶力減退和疑病癥狀。面對體質的惡化,老年人對衰老和健康的自然衰退認識不夠。他們總是擔心自己年老多病,擔心中風後沒人伺候。因此,他們經常思考並感到緊張,經常感嘆自己“快死了”。有些老人看到曾經的朋友病重或去世,更是緊張害怕。他們總覺得別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如果他們稍有不適,就會更加焦慮和害怕。
最後可能出現精神病癥狀,變得多疑敏感,經常擔心錢被偷。
環境是重要誘因。
生活環境,家庭環境,人際關系等。,可能是導致老年人心理問題的罪魁禍首。
首先是空巢現象。中國的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當子女因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離家後,獨居“空巢”的老人會出現心理障礙。
其次,家庭矛盾。與空巢現象相反的是,很多老人和子女壹起生活,兩代人的生活習慣和觀念有很大差異。婆媳不和是家庭矛盾的根源。對於子女多的家庭來說,父母的財產分配是否公平,也會造成子女之間的矛盾,這些問題都可能對老人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
最後,資金限制。退休後,老人的經濟收入銳減,有些老人過著非常貧困的生活,這會讓老人感到自卑和無用,沈浸在對過去的回憶中。
好好學習,提問防治心理疾病。
真正的健康是身體無病,心靈健康。如果心靈不健康,就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最終必然會影響甚至損害身體健康。因此,學會心理保健,學會身心愉快地生活,樹立新的心理健康觀,是每個老年人安全、健康、長壽地度過晚年的重要條件。
為了獲得良好的心理狀態,老年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壹,轉換角色,重新適應社會和家庭環境。
雖然退休是正常的角色轉變,但是不同職業的人對退休的心理感受是不壹樣的。根據對北京市退休幹部和退休工人的比較調查,工人的心理感受在退休前後變化不大。退休後,他們擺脫了繁重的體力勞動,有更多的時間做家務,自娛自樂,廣交朋友,有足夠的養老和醫療保險,所以內心更滿足,情緒也更穩定。但是,退休幹部的情況就大不壹樣了。這些老幹部退休前社會地位高,社會人脈廣,生活重心是事業。退休或退職後,他們的生活重心變成了家庭瑣事,社會交往突然減少,這讓他們感到不適應。所以,高學歷的老人需要思考退休後的安排,在退休前培養壹些健康的愛好。適合老年人興趣的活動很多,比如練字、釣魚、種花、打太極拳等。退休後也要堅持參加社會活動,重新建立人際關系,互相幫助。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理解和幫助他人也有利於壹個人的心理健康。
第二,保持樂觀、好奇、積極的精神狀態。
有些老人晚年感到不幸福,不得不默默忍受孤獨、抑郁和沮喪。這種情況不僅與社會環境因素有關,也與老年人自身有關。比如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會逐漸減弱,老年人的心理通常會發生壹些微妙的變化。如遇環境變化或其他刺激,如家庭關系的緊張或冷漠、親情的減少或缺失,老年人容易產生孤獨、恐懼、焦慮、抑郁、煩躁等負面情緒,會誘發心理疾病,甚至產生嚴重的絕望思想。因此,我們應該“正視現實,接受挑戰;樂觀豁達,安享晚年;適應今天,迎接明天。”我們應該正視和接受老年時自然的心理變化和環境變化,因為現實已經存在,不能隨我們的意願而改變。即使我們心情不好,壞事也難免發生,時間也不會因為不想變老而倒退。所以要學會積極接受,比如空巢老人會因為不能依靠孩子而感到難過。我們可以試著接受和面對這個事實,依靠我們自己和他們的妻子,或者其他可以依靠他們的人。並且堅信擁有壹個好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決心理痛苦。
第三,努力學習,科學用腦。“樹總是害怕空氣,而人總是害怕松樹。
“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主要的心理準備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大腦衰老,“活到老,學到老”。老人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比如老人自理、老人心理學、家政等等。同時,要了解國內外重大事件、社會變化、新知識、新觀念,跟上時代。此外,妳還應該更新妳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兩項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技能,如玩電腦和上網。
第四,發現問題,及時就醫,尋求醫療幫助。
如果老人出現了嚴重的情緒、記憶或精神癥狀,可能已經患上了嚴重的精神障礙,應盡快到專科醫院就診,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防治對策2頁。老年人心理的壹般特征
認知功能變化
老年人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的退化和功能障礙,首先引起感覺和知覺能力的逐漸衰退。人到老年,概念學習、解決問題等思維能力下降,但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往往比青少年強,因為他們的知識和經驗豐富。因此,老年人思維的構成和特點是非常復雜的。
智力變化
由於衰老過程中的智力下降並不全面,解決現實生活中各種復雜問題的效果仍處於較高水平,甚至在很多方面超過了中青年人。這是因為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往往不是單壹的智力成分,而是包含社會經驗等非智力因素的綜合分析和敏銳判斷。
動機和需求
老年各層次的需求都有其獨特的內涵。老年人的安全需求主要表現在生活安全與安寧的要求上。此外,老年人希望從家庭和社會獲得更多的精神關懷,對參與社會活動、融入各種群體以滿足愛和歸屬感的需求仍有強烈的需求。雖然老年人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發生了變化,但他們對尊重的需求並沒有減少。要求他們承認自己的價值,維護自己的尊嚴,尊重自己的人格,在家庭生活中有壹定的自主權,過上自信、獨立、自強的老年生活。
情感特征
在嚴格區分年齡和家庭生活環境因素後,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情緒活動與中青年人相同,關心自身健康的情緒活動比中青年人更強烈。換句話說,孤獨、悲傷、憂郁等負面情緒並不壹定伴隨著衰老過程中的情緒變化。但不可否認的是,老年是負性生活事件的多發階段。隨著生理功能的逐漸老化,各種疾病的出現,社會角色和地位的改變,社會交往的減少,以及喪偶、子女離家、朋友去世等負面生活事件的影響,老年人往往會產生負面的情緒體驗和反應。
人格改變
在老年化過程中,人格仍保持較高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變化相對較小,主要表現為開放性經驗和外向性人格特質的減少。相對來說,性格的變化更多的是受出生年齡和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人際關系
與配偶的關系。喪偶使老人對未來失去信心,陷入空虛、孤獨和抑郁。和孩子的關系。很多老人認為子女匆匆拜訪,吃完飯就走,很麻煩;而子女不來看望他們,他們認為這是不孝。矛盾的心理導致抱怨、爭吵和指責。與同事的關系。交往是人的社會屬性發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的精神屬性健康的支柱。老人退休後,離開了工作單位,與同事的交流突然中斷。
二、老年人常見的心理表現和心理問題
衰老無用
衰老中的無用感是壹種感覺自己老了,成了長輩,也就是覺得自己沒用的主觀心理狀態。生命發展有著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作為長輩,客觀坦率地接受自我衰敗的現象是極其困難的。隨著年齡和生活的變化,老人生病,機能衰退,無法適應退休後的無所事事。他們認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低估了自己。並產生無用感,抑郁,悲觀,沮喪,沈默寡言,整天悶悶不樂。衰老無用感壹旦產生,就意味著壹個人的精神已經衰老,失去了對生活的意誌和熱情。
失落感
壹些老年人離職後往往不知所措。我壹直認為我老了,沒用了,單位和家人不再需要我了。特別是壹些領導幹部,突然失去了權利,出門沒車接車,不前呼後擁,心裏也感到失落,生活空虛,情緒不穩定。我心事重重,沈默不語,足不出戶。
孤獨
孩子不僅是父母沈重的負擔,也是他們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但是,孩子壹旦結婚離開父母,就會感到釋然,發現自己很孤獨。面對這種變化,很多父母無法正確對待,產生很多心理不適問題和孤獨感。特別是子女往往因為工作、家庭等原因不能經常回家,對老人關心不夠。如果老人和親戚鄰居接觸少了,孤獨感就更明顯了。
固執易怒
年紀大的人不容易學習和吸收新思想或新技術,相對喜歡墨守成規,堅持傳統的老方法,想以不變應萬變。主要表現在對壹些問題的固執看法和對自己觀點的堅持。即使自己的觀點明顯不符合實際,也往往不聽別人的分析和意見,認為自己的意見就是權威,尤其是在家裏。當他們的意見被否定時,他們就不耐煩,整天嘮叨,不開心等等。
幼稚
眾所周知,老年人或多或少會變得像“老小孩”。容易壹時高興,壹時生氣,反復無常。這種老小孩臉的現象在女性和文化素質低的人群中比較多見。這種現象也可以說是壹種心理自衛。用更年輕的心情去看待復雜的現實,也可以說是壹種理性境界的體現,看透了外面的繁華,只欣賞純粹簡單的境界。
鄉愁
人是有感情的,很容易懷念過去,尤其是老年人,最喜歡回憶過去。我喜歡和人聊過去,尤其是聊自己的親身經歷。老年人雖然很容易忘記自己說過的話,但卻要壹遍又壹遍地講,給人壹種“老根多,老話多”的感覺。
抑郁心理學
抑郁是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反應。老年抑郁癥占老年人口的7%-10%。隨著各方面功能的下降,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對克服困難感到力不從心,對未來缺乏希望。尤其是退休後,心理自我老化,產生失落感,平時與人接觸少,與子女情感交流少,精神空虛,性格內向,心胸狹窄,沈默寡言,久而久之抑郁,或受外界不利因素誘發。
焦慮心理學
心煩意亂,容易發怒,懷疑自己的能力,緊張恐懼,從而導致頭暈、頭痛、失眠等精神和軀體、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
害怕
老年人的恐懼主要來自疾病和死亡的威脅。因為疾病的折磨或他人疾病的暗示,產生恐懼心理,表現出對疾病的回避行為。但有些老人的恐懼並不完全是對死亡的恐懼,而主要是對疾病的恐懼,會給子女帶來負擔,會被討厭和忽視,得不到應有的照顧。有些老年人能把生死視為自然規律,從而以平靜的心態面對死亡。但也有壹些老年人害怕、無助、拒絕甚至“逃避”死亡。他們要麽覺得自己的人生目標沒有實現,要麽覺得家裏還有很大的問題,要麽擔心自己有壹天會突然死去,無法解釋死前發生的事情。
憂郁癥
疑病癥是老年人常見的心理障礙。顧名思義,疑病癥就是懷疑或斷定自己患有某種嚴重的身體疾病(如癌癥、心臟病等。),讓妳擔心,心疼,焦慮。過度關註自己的身體是疑病癥患者的普遍特征。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壹半可以出現疑病癥狀。這是因為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已經從關心外物轉變為關心自己的身體。此外,這些擔憂還可以通過壹些主觀感受得到加強。性格倔強、固執的人更容易出現疑病癥,經常出現頭部不適、耳鳴、胃腸功能異常、失眠等癥狀。即使妳感到有點不舒服,妳也應該告訴妳周圍的人。
幻覺和妄想狀態
幻覺屬於精神感知障礙,妄想屬於精神思維障礙。兩者都是老年人特別是女性容易發生的心理障礙,與老年人的器官功能惡化和生理心理變化有關。幻覺是壹種虛構的感知,客觀環境中沒有相應的刺激,但患者感覺到它的存在。有妄想癥的人往往有人格缺陷,如主觀性強、敏感多疑、自尊心強等。這與童年缺乏母愛、某種刺激以及沒有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關。
愚蠢的
癡呆是壹種以癡呆為特征的精神發育遲滯,由大腦的老化和萎縮以及大腦皮層高級功能的廣泛損害引起。壹般來說,男性比女性多。癡呆分為兩種:壹種是原發性癡呆,是大腦皮層受累、變性、退化或萎縮的結果。二是血管性癡呆,由缺血性、出血性或栓塞性腦血管疾病引起,常起病突然,智力逐漸下降。
退休綜合癥
“長江後浪推前浪”。老年人到了適當的年齡,就要離開自己工作多年的工作,交給年輕人。這很正常。然而,離退休老同誌由於不能適應環境和生活習慣的突然變化,往往會感到情緒低落,偏離正常行為,甚至引發其他疾病,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這就是所謂的退休綜合癥。許多老年人因為退休後生活習慣的突然改變,失去了日常工作的節奏和與同事交談的機會。他們不知道如何消磨時間,也無法適應新的生活環境。他們經常變得抑郁、無聊,甚至患有精神障礙和疾病。
老年空巢綜合征
所謂“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長大後與父母家庭分離,只留下老人獨居的家庭。尤其是老年人,壹旦面對“空巢”,會覺得自己失去了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和依賴,覺得自己的存在對子女不再有價值,從而陷入壹種無聊、無情、無助的“空巢老人綜合癥”狀態,甚至自殺。這種不良情緒還會導致失眠、頭痛、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律不齊等身體癥狀,甚至導致高血壓、冠心病、消化道潰瘍等疾病。
喪偶後的老年人心理
幾十年的磕磕絆絆,磕磕絆絆,兩個人在壹起度過晚年的時候,如果其中壹個人“先走了”,肯定會對另壹個人造成極大的精神創傷。壹些老人仿佛失去了精神支柱,悲傷、仿徨、失落、孤獨、無助等情緒交織在心中,失去了繼續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
老年人再婚心理
老年人再婚和年輕人結婚不壹樣。疑慮籠罩著我。
我擔心我的孩子會不同意。雖然“滿屋子都是孩子,不如半道夫妻”,雖然老人有再婚的自由和權利,但如果家庭分裂,孩子離得遠,生活也不會好。
第二,害怕別人的鄙視。
第三,怕物業糾紛。有些老年人喪偶時間長,情緒低落,精神錯亂,長期沒有性生活,導致性欲淡漠,性能力下降,以至於再婚後無法引起性興奮。這種心理性功能障礙往往會導致新的矛盾。
第三,預防老年人的心理問題
註意保健,預防疾病。
身體健康與否,往往影響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心理健康需要關註身體健康。如果條件允許,老年人最好每年體檢壹次,以便及時發現疾病,及早治療。如果發現身體有問題,要及時去醫院檢查。在醫生確診前不宜過於懷疑,否則會想太多,心情抑郁,容易降低對疾病的抵抗力。首先,生病的時候不要緊張。妳要冷靜面對現實,積極對待。有很多方法可以控制過去無法治愈的癌癥,只要發現得早。心臟病、高血壓等。,只要按時吃藥,註意日常生活節奏,避免情緒波動,也是可以緩解甚至治愈的。這方面的案例確實存在。
滿意長樂
在古代中國,養生非常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樂天知命。知生是了解世間事物發展的規律,樂天是樂觀對待事物的發展。老年人應該對自然現象中的規律持樂觀態度。如果我們正確理解“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也無法抗拒。人總是會生病,變老,死亡。知足是壹種更適合老年人的生活哲學。知足主要是指從容應對各種困難,不盲目樂觀,不自找麻煩。具體來說,知足就是要求老人寬容體貼;自我安慰,自我調節。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和要求;不要自責和自卑。知足常樂可以讓老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樂觀,避免事情不順利可能帶來的各種麻煩。
保持好心情。
俗話說:微笑,十歲;煩惱,憂愁,白頭。情緒與健康密切相關。心情愉快會增加食欲,保持呼吸、脈搏和血壓穩定,有利於老年人的健康。憤怒、悲傷、恐慌和恐懼等負面情緒經常會導致血壓升高和食欲下降。心理上的痛苦必然會導致身體上的不適。久而久之,會影響健康,加速衰老。所以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是保持健康的關鍵之壹。老年人要學會調節情緒,在難過的時候釋放和娛樂;思考時,要散,要逗樂;難過的時候,要轉移,要傾訴;慌的時候要沈著冷靜;喜出望外的時候,要收斂克制;生氣的時候要控制自己的憤怒,要寬容...只有這樣,妳才能開朗,時刻保持積極的精神狀態。
不止是活動
老年人參加各種活動,可以增強體質,克服或延緩衰老帶來的各種器官功能的衰退。當然,活動不能像年輕人那樣劇烈,但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和興趣有選擇、有規律地進行。康復運動可以增強消化吸收,增加身體各器官的血液供應,促進新陳代謝。康復運動有助於緩解腦力勞動帶來的疲勞,可以鍛煉神經系統對疲勞的耐受力。增強大腦興奮和抑制過程的轉化能力,從而加強神經系統的穩定性,提高反應性和靈活性,使人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樂觀穩定。
有規律的生活
保持日常生活的規律,可以促進人體生物鐘的正常運轉,有效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所以老年人要讓自己的心理長久,讓自己的生活有規律。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規律,不熬夜,不睡覺,不抽煙,不酗酒,勤洗澡,勤換衣服。飲食適度,營養合理,不暴食,不節食,定時定量,粗細糧混合,葷素搭配,定期體檢。
加強人際交往,回報社會,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活動。
加強人際交往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動力之壹。如果老年人之間缺乏信息傳遞,就會感到空虛和壓抑,不與人交往也會促進腦細胞的衰退。為了避免社會退縮的不良行為,老年人應該深刻感受到社會生活的重要性,通過各種方式走向社會,積極與他人交流,主動與外界保持聯系,從社會生活中尋求精神寄托和生活動力,參與老年教育,發展自己,為社會發揮余熱,在老年時期學習積極,讓老年人體驗到歸屬感和成就感,增強自尊感。
家庭和社會關註
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壹樣,需要家庭和社會的關愛。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壹個和諧溫馨的家庭,能讓老人心情愉悅、幸福,不良心態自然會消散。老年人要處理好夫妻關系,互相尊重,互相愛護,互相信任,互相體諒,互相關心,互相理解,互相鼓勵;子女應盡贍養和孝敬老人的義務,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多關心老人,讓老人享受兒孫繞膝、晚輩噓寒問暖的天倫之樂;增加家庭公婆之間的和諧溝通,可以增強歸屬感,消除孤獨感,也有利於解決老年人的壹些家庭矛盾和困難。
在全社會營造尊老敬老的倫理環境,減輕老年人的心理負擔,為老年人提供安全感,尊重和關愛老年人,是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標誌,使全社會廣泛關註老年人事業,是和諧社會的傳統美德和責任。
退休老人的心理調適
已經退休或即將退休的老年人,要正確認識退休是我國的壹項人事勞動制度,是社會生活中的正常現象,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不僅僅是社會的拋棄,更是社會對人生價值的肯定。退休的長輩要培養符合自己需求的興趣愛好,學會勇敢科學地與疾病作鬥爭。社會應該從思想上關心退休老人,讓他們與時俱進。要定期組織他們進行壹些時事和政策法規教育,組織他們參加壹些改革開放以來的教育參觀考察活動,看看外面的世界,開闊眼界。
喪偶老人的心理調適
喪偶的長輩在極度悲傷的時候,不妨通過各種方式發泄自己的情緒,比如在親朋好友面前傾吐自己的感受,或者大聲哭泣。暫時收藏亡妻遺物,避免胡思亂想,也可以讓喪偶老人在親友或子女身邊待壹段時間,盡量轉移老人的註意力。多接觸外面的世界,多交朋友,多參加有益的文體活動。如果緊張、焦慮、悲觀、抑郁情緒持續1~2個月,要正確面對現實,積極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進行心理疏導,必要時輔助藥物治療。最後需要指出的是,喪偶老人的心理調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和社會環境。無論是孩子還是親朋好友,都應該理解、體諒、關心他們,給他們必要的支持,幫助他們樹立生活的信心,讓他們堅強樂觀的面對火熱的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