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威風鑼鼓是壹種地方傳統打擊樂器藝術形式,由鑼、鼓、鈸、鈸四種樂器演奏。威風鑼鼓主要分布在山西南部,尤其是臨汾的汾西縣、洪洞縣、霍州市等地。因鼓聲雷鳴,鈸聲清脆,鑼聲沈悶雄壯,故稱雄壯鑼鼓。其中,汾西縣下團白村是壹個鑼鼓雄偉的村莊,下團白村有“中華第壹鼓”的美譽
2.晉南花鼓:
晉南花會起源於萬榮縣,後來流行於整個晉南地區。據說晉南花鼓是明朝時從安徽鳳陽逃難的人帶到萬榮縣的。萬榮花鼓表演有高鼓(胸上鼓)、低鼓(腰上鼓)和多鼓(身上多鼓)三種形式。表演者敲打和跳舞,通常伴隨著鑼和鈸。像木偶戲壹樣,皮影戲經常表演壹個民間故事。劇中的人物和道具都是用皮革制成的,他們的輪廓被投射在銀幕上。表演者在幕後為劇中的角色配音和演唱。
3.康繪畫
山西有在炕周圍的墻上作畫的習俗。這些畫被用來裝飾房間和保護粉刷過的墻壁。康的繪畫內容豐富,從風景、花鳥、野獸到歷史、傳說。在原平發掘的宋代古墓中發現了類似現代康畫的壁畫,證明康畫至少有800年的歷史。
4.刺繡
這種手工在山西農村很流行。各地的刺繡都有自己獨特的形式:有的華麗精致,有的莊重明朗,有的簡約脫俗。刺繡作品有三種,衣服,日用品,儀式裝飾品。在傳統服裝中,刺繡通常用於裝飾衣領、袖子、童鞋、圍兜和童帽。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典型的刺繡作品是抱枕,有的設計成兩個虎頭、壹個面虎頭、壹個魚尾虎頭或壹只青蛙。如今,刺繡更廣泛地應用於靠墊、鞋墊、錢包和旅遊紀念品。儀式上使用的刺繡作品主要有掛簾、掛在太陽穴上的喪服等。
5.平陽木版年畫
起源於宋代平陽(古代臨汾)的木版年畫藝術在元、明、清時期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宋朝滅亡後,元朝統治者強迫許多印刷商從南方遷到平陽,使之成為印刷業的中心,從而產生了平陽木版年畫。大部分平陽木刻畫都是有這個愛好的農民業余時間雕刻印刷的。木刻畫以當地風俗和傳說為基礎,內容以花鳥魚蟲和歷史人物為主。
畫面誇張生動,色彩鮮艷,充滿鄉土氣息,反映了當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陽年畫根據用途不同,有不同的類型。有的掛在臥室,有的貼在門窗上,有的用來裝飾廚房或餐桌。
6.霍州面塑
當地人叫它羊肉包子,古字“羊”與“吉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春節前,農婦們會捏出有小貓、小狗、老虎、玉兔、雞、鴨、魚、青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圖案的面塑制品。象征好運和繁榮。寒食節時,用於掃墓祭祖的面塑是“蛇盤”。據說吃了“蛇頭”可以“減毒頭,避災”。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臨汾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晉南威風鑼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