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士葛洪搜集民間偏方,首次寫出了用清糞治食物中毒、重瀉的方子:“若絞糞汁,飲數達壹兩升,謂之黃龍湯,久老則愈”。
1000多年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載了類似的偏方,說“近城之人,以空罌粟填口,取糞而得汁,經年甚黑苦,謂之黃龍湯,以疫治瀕死之人”,即口服糞水,可治重瀉、發熱、嘔吐、便秘。
但現代西醫公認的將糞菌移植應用於人類的起源是1958。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外科醫生本·艾斯曼(Ben Eiseman)和他的同事們嘗試用患者家屬的糞便制成的糞便水給4名嚴重偽膜性腸炎患者灌腸。結果,三個瀕臨死亡的病人被神奇地治愈了(現在知道是艱難梭菌引起的)。
1981年,美國Bowden團隊通過小腸插管輸入糞液的方法,成功治愈16例偽膜性腸炎患者。
1983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報道了首例腸細菌移植治療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的病例:瑞典的Schwan團隊使用糞菌液對CDI患者進行直腸灌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89美國的Justin?貝內特和馬克·布林克曼給《柳葉刀》雜誌寫了壹封信,宣布貝內特的潰瘍性結腸炎在經過6個月的糞便灌腸治療後得到緩解。
2065 438-2002年,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張發明團隊成功規範了腸細菌移植的流程,並將其應用於難治性炎癥性腸病等復雜腸道疾病的治療。
2013年,美國FDA正式將腸道移植列入治療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的臨床指南,並將其納入當年《時代》周刊的“十大醫學突破”。
2065438+2006年,法國糞菌移植組(FGFT)發布了通過腸道細菌移植治療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的建議。
2016年,歐洲臨床微生物和傳染病學會(ESCMID)發布了優化艱難梭菌感染診斷的臨床建議。
2018年,美國傳染病學會(IDSA)和美國衛生保健流行病學學會(SHEA)發布了成人和兒童艱難梭菌感染管理指南的更新版本。
2065438+2008年,歐洲艱難梭菌研究小組(ESGCD)發布了緊急情況下預防艱難梭菌感染的指南。
2018年,英國胃腸病學協會(BSG)和醫學感染協會(HIS)發布了通過腸細菌移植治療復發性和難治性艱難梭菌感染和其他潛在並發癥的指南。
從2065438年到2009年,來自北美、歐洲和澳大利亞的29位腸桿菌移植專家達成了40項關於糞便庫腸桿菌移植臨床實踐的國際共識。
2019年國家《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將腸道細菌移植列為中低風險的生物醫學新技術。
2020年和2021年,腸道細菌移植治療癌癥成為研究熱點,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支持糞便細菌移植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到目前為止,與腸道細菌移植相關的國際事件“腸道微生物群移植”(GMT)定義為通過結腸鏡、內鏡下腸造口術、鼻空腸管、腸造口術、灌腸術等,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腸道內。(定期隨訪確認療效/不良事件),從而重建新的腸道菌群生態,實現腸道和胃腸外。
糞便細菌移植:誰能做?
腸道微生態研究和腸道細菌移植雖然是近年來國際上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但已經得到越來越多醫學專家和臨床醫生的認可。
到2020年2月20日,美國國家醫學研究中心的臨床試驗顯示,針對各種疾病的腸道細菌移植註冊試驗有279項。?
自現代醫學以來,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CDI)是腸細菌移植的第壹適應癥,也是臨床上最好的治愈方法。
自第壹例腸道細菌移植以來,世界上已有700多例腸道細菌移植治療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
超過90%的復發性艱難梭菌病例在接受腸道細菌移植後臨床治愈。療效優於標準抗生素療法(萬古黴素和非達黴素)或安慰劑。
73%的患者表示願意再次接受腸道細菌移植,53%的患者表示糞便細菌移植將是未來治療艱難梭菌感染的首選。
根據已發表的文獻和臨床研究,其他適應癥包括
消化系統疾病:炎癥性腸病(主要是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慢性便秘、預防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
神經系統疾病: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癥、癲癇等。
代謝系統疾病:二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征、肥胖等。
肝膽疾病:肝性腦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
腫瘤治療:腫瘤放化療、免疫治療、癌癥預防等。
腸細菌移植的臨床療效因疾病不同而異,其療效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患者的情況、健康供體菌群的情況和臨床治療的整體方案。
糞菌移植怎麽操作?
腸道細菌供體篩查:腸道細菌健康供體篩查問卷調查、腸道菌群健康評估、糞便篩查、血液篩查、細菌耐藥性評估、冠狀病毒篩查(新增)。只有通過篩選的人才能進入下壹階段。
合格的人每次捐獻糞便,都要觀察糞便的形狀(如下圖3型和4型為合格)。嚴格來說,每壹次糞便都要進行腸道菌群健康評估,因為腸道菌群受生活和飲食影響很大,每天都在波動。只有了解了每份糞便的菌群,才能實現個性化的腸道菌群移植,效果才能更好。
腸道細菌健康供體的制備
在標準腸道細菌制備實驗室中,在厭氧工作站中按照標準腸道細菌制備過程制備腸道細菌健康供體。制備的腸桿菌供體儲存在零下80度。
招募腸道細菌移植供體。
選擇合適的患者入組非常重要(有適應證的患者由有資質的臨床醫生評估決定),根據目前腸細菌移植的適應證選擇患者(當然也可以開展新的研究領域)。
臨床醫生應結合腸道菌群健康評估(雖然不能作為金標準,但可以作為腸細菌移植的重要參考)和臨床相關癥狀指標,綜合判斷是否需要腸細菌移植,並與患者溝通腸細菌移植可能存在的風險、益處和替代治療方案。
腸道細菌健康供體申請合適的患者入組後,臨床醫生向腸道細菌健康供體庫(腸道細菌庫:壹種標準化、個性化、高效的多對腸道細菌移植模式——在腸道細菌庫中標準化、集中化制作腸道細菌材料,然後使用不同的腸道細菌供體治療不同疾病的患者。)申請腸桿菌健康捐獻者。
腸道細菌移植模式
腸道細菌移植需要患者提前三天準備腸道,移植方式根據臨床情況有所不同。
常用的移植方法有上消化道移植采用上內窺鏡、鼻腸管或膠囊,下消化道移植采用結腸鏡、乙狀結腸鏡或灌腸。
腸桿菌科移植的預後
腸桿菌移植後,應指導患者正確生活和飲食,正確管理抗生素。同時應做隨訪評估不良事件,並在移植後第八周(或更長時間)評估復發風險,評估針對該適應癥的腸道細菌移植的臨床療效。這壹步做好隨訪觀察的記錄非常重要。
寫在句子的末尾
自2013以來,腸細菌移植在治療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方面表現出顯著療效,這促使相關臨床醫學專家和微生物學家在世界各地迅速建立腸細菌移植服務。
在科學嚴謹的運作模式下,其潛在收益肯定大於風險。隨著我們對腸道菌群組成和功能的深入了解,其治愈疾病的潛力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