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尤其是女性對宮頸癌有著極大的恐懼。其實宮頸癌並不可怕。是所有癌癥中唯壹可以有效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癌癥。害怕宮頸癌的女性,大多源於對宮頸癌知識的缺乏。
現代醫學通過研究證實,婦女患宮頸癌是由宮頸感染人乳頭瘤病毒引起的(人乳頭瘤病毒)。盡管宮頸癌和人乳頭瘤病毒病毒之間存在相關性,但並不是所有感染人乳頭瘤病毒病毒的女性都會患上宮頸癌。
因為人乳頭瘤病毒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人的皮膚、消化道、呼吸道等都攜帶這種病毒。因此,所有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過性接觸將人乳頭瘤病毒帶入生殖道。醫務工作者曾對18 ~ 28歲的女性進行過普查,發現人乳頭瘤病毒感染並不少見。專家推測,就女性而言,hpv的累積終生感染率可高達60% ~ 70%。換句話說,60% ~ 70%的女性壹生中都感染過人乳頭瘤病毒,但這種感染通常是短暫的。
因為當人體感染這種病毒後,身體會逐漸,少數患者會很快對病毒形成免疫力。當免疫力足夠強的時候,人乳頭瘤病毒就會被淘汰。所以大量的醫學統計表明,雖然感染人乳頭瘤病毒的比例很大,但大部分都是壹過性的,即病毒會在1-2年內自然消失(壹般指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大部分女性的免疫系統可以消除進入體內的人乳頭瘤病毒,只有少數免疫功能較弱的女性不能消除進入體內的人乳頭瘤病毒,導致人乳頭瘤病毒持續感染,但這個過程大約需要8 ~ 12年才能發展成宮頸癌。
臨床發現的宮頸癌患者幾乎都是30歲以上的女性。因此,有性行為的女性可以在30歲後開始人乳頭瘤病毒-DNA檢測。檢測結果為陰性,說明沒有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所以長期沒有宮頸癌的風險。所以這個檢查可以三年做壹次。如果檢測結果呈陽性,不壹定會發展成宮頸癌,因為體內的免疫系統可能會破壞病毒。才有可能發展成宮頸癌。所以要先做壹個宮頸塗片,看看目前有沒有異常的宮頸細胞。否則,這兩項檢查應每年進行壹次審查。壹旦發現異常,可以立即治療,讓宮頸癌消滅在萌芽狀態。
所以就女性而言,hpv感染具有很強的普遍性和自限性。即使妳感染了人乳頭瘤病毒,也沒什麽好害怕的。通常情況下,人體可以逐漸清除。免疫力稍差的女性,每年做壹次定期的婦科檢查和癌癥篩查,完全可以避免宮頸癌的發生。
人乳頭瘤病毒(人乳頭瘤病毒)是壹種高度特異性的上皮病毒。長期以來,人們已經知道人乳頭瘤病毒可以引起人類良性腫瘤和疣,如生長在生殖器官附近粘膜上的人類尋常疣、尖銳濕疣和乳頭狀瘤。人乳頭瘤病毒是壹種物種特異性嗜上皮病毒,屬於雙鏈閉環的小DNA病毒,含有約8000個堿基對。它包括8個早期開放讀碼框(E1-E8)、2個晚期讀碼框和1個非編碼長控制區。在早期開放閱讀框架中,E6和E7基因是刺激細胞生長的最重要基因,E6和E7編碼的E6和E7蛋白導致宮頸上皮細胞的永生化。晚期閱讀框L1和L2基因分別編碼人乳頭瘤病毒的主要和次要衣殼蛋白,並被裝配到人乳頭瘤病毒的衣殼中。自1976 zur Hansen提出人乳頭瘤病毒可能是性傳播疾病的致癌因素後,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與宮頸癌關系的研究成為腫瘤病毒病原學研究的熱點。
人乳頭瘤病毒沒有特殊的藥物治療。事實上,沒有治療病毒的藥物。幹擾素等都是提高免疫力,不直接對應病毒。人乳頭瘤病毒很容易傳播,但人乳頭瘤病毒不等於癌癥。尤其是血液中出現人乳頭瘤病毒抗體,只能說明已經感染了人乳頭瘤病毒,而在分泌物或宮頸等脫落物中發現人乳頭瘤病毒,大多數人會在壹兩年內自愈。性病壹般認為是性接觸感染,或接觸性病患者的分泌物(包括汗液),不通過空氣傳播。這是因為人的抵抗力是有限的,太強的入侵不壹定能抵抗,也不代表所有的病毒都能致病。俗稱“菜花”的性病疣是由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引起的,女性在疣發生後可能會患宮頸癌。三步走,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自愈或發展成疣或隱蔽——長期感染增加。畢竟女性除了生活之外,也希望維持正常的功能,早治療,損傷小,不能影響生活。同時還需要指出的是,並不是性生活的原因——人乳頭瘤病毒——宮頸癌,而是未婚女性也可能患宮頸癌,當然概率會小很多。
當然也有人以此為論據。美國產科醫生和國會議員科伯恩認為人乳頭瘤病毒是另壹場艾滋病危機。他建議,應該在包裝上列出避孕套,以表明產品無法預防人乳頭瘤病毒,讓女性知道避孕套無法抵抗可導致宮頸癌的病毒。作為壹種病毒,尤其是壹種廣泛傳播的病毒,人乳頭瘤病毒應該有特殊的消毒和預防程序,以確保避孕套可以防止病毒的傳播。簡單來說,自來水(加氯)泡壹晚,白天曬太陽,晚上再用,絕對反人乳頭瘤病毒。然而,如果妳有時間,最好吃得好,多運動,多休息,有更好的免疫力,不容易感染人乳頭瘤病毒病毒。
人乳頭瘤病毒是壹組病毒的總稱,屬於壹個科。病毒形態相似,但DNA限制性內切酶圖譜不同,核殼蛋白抗原性不同。電子顯微鏡下的結果如圖1所示。目前人乳頭瘤病毒約有80種,根據感染上皮的位置可分為皮膚型人乳頭瘤病毒和生殖器上皮型人乳頭瘤病毒。大約35種類型可以感染女性生殖道,大約20種類型與腫瘤有關(下面提到的人乳頭瘤病毒感染都是女性生殖道感染)。根據人乳頭瘤病毒的不同類型和腫瘤發生的風險,可分為低風險型和高風險型人乳頭瘤病毒。人乳頭瘤病毒的低危型有HPV6,11,42,43,44等。,常引起良性病變如外生殖器濕疣,包括宮頸上皮內低度病變(CIN I)。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等。,與宮頸癌和宮頸上皮內病變有關(CIN II/III)。
2.女性生殖道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
關於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流行率,由於檢測標本來源不同、使用的人乳頭瘤病毒檢測技術不同、人乳頭瘤病毒檢測類型不同以及研究地區的人群差異,各研究報告的人乳頭瘤病毒感染陽性率不同。通過檢測人乳頭瘤病毒DNA確定的感染率略高,但通過細胞學或陰道鏡檢查確定的感染率很低。核酸印跡原位雜交或斑點雜交等多種直接檢測方法檢測感染率約為10-20%,PCR檢測結果更高。某大學女大學生(97%發生過性關系,平均有4個性夥伴)接受檢查。結果表明,PCR法的檢出率為46%,而斑點雜交法的檢出率僅為11%。可見,檢測方法影響了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檢測。在梅爾克特的實驗中。在普通女性中為4.65438±0%。赫雷羅報告稱,哥斯達黎加農村地區65,438+08-94歲婦女的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率為65,438+06%。目前很多研究采用HC法檢測人乳頭瘤病毒DNA,因為HC法更靈敏,所以檢出率更高。Clavel C等用HC-II方法對1,518的15-72歲女性進行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檢測,發現人乳頭瘤病毒感染陽性率為22.3%。
3.年齡分布
人乳頭瘤病毒的感染率主要取決於人口的年齡和性習慣。很多研究發現,性活躍的年輕女性中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率最高,峰值年齡為18-28歲,隨著年齡的增長感染率明顯下降,但大部分數據報告沒有區分高危型和低危型,如圖2所示。大多數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可在短時間內消失,病毒通過自身免疫系統逐漸被機體消除,尤其是低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更容易被機體消除,持續時間約18個月,因此低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陽性率呈下降趨勢。然而,對於高危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許多研究報道感染的高峰年齡是20-30歲。在這個階段,感染率是暫時的,可以達到25-30%。之後感染率逐漸下降,35歲以後5-10%為高危人乳頭瘤病毒持續感染狀態。關於人乳頭瘤病毒感染陽性率在40歲以後開始上升還是下降還有壹些爭議,需要更詳細的數據來驗證。
4.4 .流行病學因素。人乳頭瘤病毒感染
由於人乳頭瘤病毒感染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且其檢出率因各種方法而異,因此很難確定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因素。但是,很明顯,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是壹種性傳播疾病,這與性行為因素有關。但是,良好的個人衛生,註意經期衛生,同房前後衛生,使用宮內節育器,可以降低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概率。
(1)性行為:大多數研究表明,女性最近的性伴侶數量、性交頻率及其性伴侶的生殖器疣與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密切相關。雖然有研究表明首次性交年齡也與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有關,但這壹因素受性伴侶數量的影響,在調整性伴侶數量後,其風險並不顯著。
(2)免疫因素:宿主的免疫力在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和病變的進展中起很大作用。研究發現,腎移植術後免疫抑制劑中人乳頭瘤病毒的感染率是正常人的17倍。艾滋病毒感染者中的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率也有所上升。由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混亂的性行為、大量的性伴侶以及初次性行為的低齡化,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概率增加。然而,壹些研究不能證明免疫抑制和人乳頭瘤病毒感染之間有直接的相關性。由於自我暴露的高風險或身體抵抗潛伏病毒的能力降低,艾滋病毒人群可能會增加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率。該人群人乳頭瘤病毒DNA的檢出水平高於正常人群,表明機體抑制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能力降低。
(3)妊娠:研究表明,孕婦數量、分娩次數和流產次數不會增加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風險,但畸胎瘤數量與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有關。有研究表明,孕婦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率較高,檢出的病毒量也增加,但這可能是由於孕期病毒水平升高,提高了檢測效率。壹項通過PCR檢測人乳頭瘤病毒的研究證實了這壹觀點。PCR檢測人乳頭瘤病毒與病毒含量無關,發現孕婦與非孕婦感染率無顯著差異(9.6%/10.9%)。
(4)口服避孕藥:盡管口服避孕藥會增加宮頸癌的風險,但它是否影響人乳頭瘤病毒感染仍有爭議。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藥確實會增加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概率,但也有人認為口服避孕藥對低度宮頸病變的發生沒有影響,反而會增加高度宮頸病變的風險。因此,口服避孕藥被認為是改變了疾病的進程,而不是直接影響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率。
5.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與宮頸癌風險
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和宮頸癌之間的關系是在20世紀70年代從65438到2009年首次提出的。自那時以來,許多流行病學和分子研究無疑證實了人乳頭瘤病毒和宮頸癌之間的病因學關系。Bosch和Manos收集了22個國家的宮頸癌活檢樣本進行PCR檢測,發現在99.7%的腫瘤中可以檢測到人乳頭瘤病毒DNA,各國之間沒有明顯差異。這是迄今為止報道的人類腫瘤致病因子的最高檢出率,也說明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與宮頸癌的相關性具有普遍意義。
病例對照研究是檢驗病因學假設的分析流行病學方法。無論是在拉丁美洲采用低準確度檢測技術(FISH)的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還是采用高靈敏度檢測技術(PCR、HC-II)的研究,所有結果均顯示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與宮頸癌有明顯相關性(OR=3.6-254.2),尤其是人乳頭瘤病毒型HPV16和18。在哥倫比亞和西班牙進行的壹項以人群為基礎的病例對照研究(前者宮頸癌發病率比後者高8倍),包括436例組織學確診病例和從病例所在人群中隨機選取的387例對照,同時使用三種人乳頭瘤病毒DNA檢測技術(ViraPap、SH和PCR)。本研究避免了群體和區域的選擇性偏差,並考慮了檢測技術之間的差異。在調整了壹些混雜因素後,三種檢測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結論:人乳頭瘤病毒型HPV16、18、31、33和35與兩個國家的宮頸癌呈強相關,提示人乳頭瘤病毒與宮頸癌存在病因學上的聯系。隊列研究是用於驗證疾病病因假說的另壹種重要的分析流行病學方法,可以直觀地反映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和宮頸癌發生的時間序列,更有效地驗證疾病病因假說。Campion對100例輕度宮頸上皮內病變(CINⅰ)進行了兩年多的隨訪。56%的HPV16,18陽性患者進展為重度宮頸上皮內病變(CINⅲ),而僅有20%的HPV6陽性患者進展。Murthy等研究表明,63例宮頸不典型增生發展為原位癌,HPV16/18的陽性率為68.3%,而44例非進行性不典型增生的陽性率為27.3%,相對危險度為5.9 (95% CI: 2.5-65438)。此外,在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中獲得了人乳頭瘤病毒致癌的有力證據。1995世衛組織和IARC已經確定人乳頭瘤病毒是宮頸癌的病因。
6.人乳頭瘤病毒類型與宮頸癌
生殖道最常見的人乳頭瘤病毒感染類型有16,18,6,11。HPV6型和11型常感染外陰、肛門、陰道等部位,屬於低危型,多見於女性尖銳濕疣或低度宮頸上皮內病變,與宮頸浸潤癌無明顯關系;但是16型和18型是高危型。對世界各地宮頸癌組織樣本的研究發現,HPV16和18感染率最高。在所有檢出的類型中,HPV16占50%,HPV18占14%,HPV45占8%,HPV31占5%,其他占5%。人乳頭瘤病毒的類型與宮頸癌的病理類型有關。宮頸鱗狀細胞癌(51%鱗狀細胞癌)以HPV16為主,宮頸腺鱗癌(56%腺鱗癌)和宮頸腺鱗癌(39%腺鱗癌)以HPV18為主。人乳頭瘤病毒型HPV16和18非常常見,沒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壹些人乳頭瘤病毒類型有地理差異。中國52和58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型檢出率較高。在臺灣省進行的壹項研究也顯示,52型和58型更常見。人乳頭瘤病毒45型在西非宮頸癌組織中非常常見,而人乳頭瘤病毒39型和59型只出現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宮頸癌組織中。
7.7的作用。宮頸癌自然史中的人乳頭瘤病毒感染。
生殖道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是壹個長期過程,可在細胞中潛伏數年。壹旦人體免疫力降低,潛伏的病毒就能恢復活動。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過程通常分為潛伏感染期、亞臨床感染期、臨床癥狀期和人乳頭瘤病毒相關腫瘤期。宮頸癌還有壹系列的前驅病變,即宮頸上皮不典型增生,病理學上稱為宮頸上皮內瘤變(CIN)。通常根據嚴重程度分為三級:輕度宮頸上皮內瘤變(CINⅰ級)、中度宮頸上皮內瘤變(CINⅱ級)和高度宮頸上皮內瘤變(CINⅲ級)。所有這些癌前病變都可能發展成浸潤性宮頸癌。
在壹些自然或實驗條件下,人乳頭瘤病毒誘發的乳頭狀瘤往往會轉化為鱗狀細胞癌,但不是所有的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者和CIN都會發展為癌癥。對於大多數乳頭狀瘤來說,這種轉化還需要其他輔助因素的存在,如吸煙、化學物質、宿主因素(如HIV感染)、環境協同因素等,這些因素都對疣和乳頭狀瘤轉化為惡性腫瘤有誘變和啟動作用。有學者提出了人乳頭瘤病毒和HSV協同誘導宮頸亞轉化的假說:特異性乳頭狀瘤病毒感染正常細胞,導致乳頭狀瘤細胞增殖,在HSV感染的引發下,引起宮頸表皮惡變,最終導致浸潤性癌。這個假設需要進壹步驗證。
有許多關於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和CIN對象結果的研究。壹些前瞻性研究表明,15-28%的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婦女在兩年內發展為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SIL),尤其是人乳頭瘤病毒16和18型。人乳頭瘤病毒陽性婦女是否能發展為宮頸上皮內病變和癌癥與人乳頭瘤病毒的類型密切相關。研究表明,在患有低度宮頸病變的婦女中,患有高風險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婦女比患有低風險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或人乳頭瘤病毒陰性的婦女患宮頸病變的風險更大。此外,人乳頭瘤病毒DNA的劑量水平和首次感染人乳頭瘤病毒的時間也很重要。在這裏,兩年是壹個重要的時間概念,人類免疫系統與人乳頭瘤病毒的較量將在兩年內見分曉。
8.摘要
總之,生殖器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是壹種常見的性傳播疾病。50%性活躍的女性可能感染了至少壹種人乳頭瘤病毒病毒。因為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是宮頸癌的病因,所以必須重視這種感染,加強人乳頭瘤病毒病毒疫苗的研制,消除其對人類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