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風疹是高於皮膚的斑丘疹,常堆積成片,融合成片。由於這種病往往發病突然或迅速,不留任何痕跡,所以俗稱“風疙瘩”。
此病在《蘇文·四時刺論》中稱為“隱疹”;《病因論》分“白疹、紅疹”,提出“上病下加三田”之名;直到唐代才把《千金要方》命名為“風疹”。宋代《三因壹病證方論》進壹步將隱疹分為“白者為婦膜,紅者為血風”。
若皮疹如抹丹般鮮紅,則稱丹布,另文論述。
[識別]
常見綜合征
風熱皮膚風疹:皮疹呈粉紅色,堆積成塊,迅速蔓延全身,局部有灼熱感,熱則加重,冷則緩解,或有風熱表證,舌紅,苔薄黃,脈浮。如果風熱濕邪,皮疹看起來像豆瓣菜,周邊潮紅。疹豆之間有小水皰病,偶爾袋下有大水皰病,很癢,撓後有脂肪水滲出。
風寒皮膚風疹:皮疹為粉紅色或瓷白色,大小不壹,或合並成片。身體裸露部位癥狀常突出,受寒加重,溫熱緩慢,或見風寒表證,苔白,脈緊。
血熱性皮膚風疹:起疹突然,顏色鮮紅,散在發生並迅速連成壹片,非常癢,或先感皮膚灼痛癢,抓之以紅色或紫紅色條紋疹,舌質紅,苔少,脈數。
瘀血性風疹:皮疹為暗紅色,每個皮疹呈塊狀,多見於臀部、腰圍等容易被壓的地方。同時面色晦暗,唇微紫,舌上有瘀斑,脈澀。
腸胃積熱所致風疹:皮疹紅而癢,如小米大小,或成片,似雲頭。發病突然,胸悶不適,腹脹便秘,小便短赤,舌紅,苔黃厚,脈強。
氣血兩虛型風疹:皮疹色淡,時有發生,時有消退,隨年齡增長而多發,或勞累後加重,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舌淡,脈沈弱。